第一图书网

大唐诗律学

钟如雄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3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

钟如雄  

页数:

368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大唐诗律学》是一部研究、讲授大唐诗律的诗学著作,重点讲授古代诗歌的特徵、古体诗歌的演变,永明诗病的内涵、大唐诗律的形成、律体诗的平仄组合规律及其押韵的基本原则等内容,后附有作者锺如雄的律诗集。其中既有老调重心得。熔教学体会、研究心得、创作实践为一炉,乃是《大唐诗律学》的主要特色。作者在高校从事律诗教学已三十余年,在理论研究、教学方法、创作实践等方面多有收获,积累了丰富经验,其中不乏真知灼见,堪为指南。今将其奉献给广大读者,以期国人能大兴律诗创作、研究之新风。

作者简介

  钟如雄(1953-),笔名原野、湩森、锺成、锺璞逊,男,四川台江人,祖籍重庆市永川区:博士,教授,中国文字、音韵、训诂学会会员,四川省语言学会常务理事。197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专业,2004年毕业于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导师宋永培教授。现任西南民族大学汉语言文字学硕士点领衔导师,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汉语与写作教研室主任。主持(研)国家级社科基金研究课题4项,校级重点社会科学研究课题1项,获省部级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已出版《说文解字论纲》(作家出版社2007年再版)、《汉字转注学原理》、《大唐诗律学》等著作3部:编着《古代汉语》教材2部,合着《汉语称谓词典》1部;在《古汉语研究》、《学术研究》、《社会科学研究》、《汉语史研究集刊》、《励耘学刊》、《四川大学学报》、《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云南师范大学学报》、《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西南民族大学学报》等中文期刊上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7篇分别被《新华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H1、J2)摘编或全文复印。

书籍目录

《大唐诗律皋》序诗的格律舆心灵的自由第一编 大唐诗律导言第一章 远古时代的“歌”与“诗”第一节 “诗人”源流考辨第二节 “歌”与“诗”同源而别流第三节 古代诗歌的内涵第二章 古代诗歌的分类第一节 下里巴人与非文人诗歌第二节 阳春白雪与文人诗第三节 自由诗舆律体诗第三章 古风体诗歌的演变第一节 殷商两周,四言诗的鼎盛时期第二节 春秋战国,六言诗的产生第三节 秦汉之际,五言诗的产生第四节 东汉三国,七言诗的成熟时期第五节 伴随着诗歌发展的“杂言诗”第四章 音乐五音与汉语四声的关系第一节 汉语四声的发现奠定了古体诗律化的音律基础第二节 五音与四声的融合与分流第三节 汉语四声的发现促进了文字诗的音乐化第五章 永明诗律形成的四要素第一节 律体句式的选择第二节 平仄组合规则的确定第三节 对偶原则的规范第四节 押韵原则的确立第六章 永明诗病说与大唐诗律第一节 永明诗病理论的形成原因第二节 永明诗病研究现状第三节 永明诗病说猜想第七章 律体诗的平仄组合定律第一节 汉语古四声的平仄二元化归类第二节 律体诗“对”的组合定律第三节 律体诗“黏”的组合定律第八章 律体诗平仄组合的宽舆严第一节 “一三五不论”,不论亦论第二节 “二四六分明”,分明亦不分明第九章 律体诗失对失黏矫正第一节 失对失黏的诊断与矫正第二节 律体诗平仄的推断第三节 律绝平仄失黏勿需深究第十章 律体诗“拗救”说之检讨第一节 “拗”在唐代律体诗中的分布第二节 “拗”与永明诗病的关系第三节 律体诗“拗救”说不可信第十一章 律体诗的押韵规则第一节 诗韵的内涵第二节 律体诗押韵规则第三节 平水诗韵第十二章 入声字的辨别方法第一节 人声的语音学解读第二节 人声字的辨别方法第十三章 律体诗的对仗规律第一节 律体诗对仗规律第二节 律体诗对仗的宽与严第十四章 诗歌意境说的认同舆辩正第一节 古代诗学意境观的形成第二节 诗歌意境的内涵第三节 物境、情境与意境的关系第十五章 利用汉字的特征来创造诗歌意境第一节 利用汉字的形象来创造诗歌意境第二节 利用汉字的音步来构建诗歌对偶第二编 原野律诗自选集卷一 五言绝句卷二 七言绝句卷三 五言律诗卷四 七言律诗附录 律体诗韵手册后记

章节摘录

  故哀乐之心感,而歌咏之声发。诵其言谓之诗,咏其声谓之歌。”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自汉代始,诗歌开始“文字化”了。这类文字诗通过历代教书先生的传授,渐渐地在士人以上的阶层中传诵而升格成“文人诗”。在春秋战国时代的礼教社会裹,下至士人君子,上至公子君侯,无论是社交礼仪,还是异国外交,都要歌诗“言志”。因此,“学诗”业已成为文人雅士修身的一门功课。孔圣人说:“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可见学诗的重要性。在中国文学史上,脱胎于民间歌谣的文人诗被视为“正统诗”而倍受推崇,而代代传唱于民间的歌谣,反而被看作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野诗、山歌而倍受贬斥。  远古先民所谓“诗”,原本包含两个部分——唱词(内容)和咏唱(传播形式),二者相依相生。但是,随着“诗”分化成文人诗和野诗,“歌”也随之产生了变化。原来的“歌”一部分上升成为文人诗的演唱形式,变成了独特的演唱艺术,另一部分转化成了野诗、民歌,顶替了远古诗歌的角色。《诗经·魏风·园有桃》:“心之忧矣,我歌且谣。”毛传:“曲合乐曰歌,徒歌曰谣。”毛传的解释很能说明“歌”这种演变。又《小雅·四牡》是一首行役者之歌。作者明确吐露因为“王事靡盐,不遑将父”,但抑制不住对父母的思念忧情,于是在颠沛的行役道路上,“用是作歌,将母来捻”。《史记·乐书》上说:“(汉)高祖过沛,诗《三侯之章》,令小儿歌之。”这裹“歌”的“诗《三侯之章》”已经是文人诗了。东汉刘熙的《释名·释乐器》还说“人声曰歌”,而到了梁代顾野王《玉篇·欠部》则说“歌,咏声也”了。其实,《尚书·舜典》所说的“诗言志”的“诗”,已经是经过加工改造过的文人诗了——专指《诗经》,而“歌永言”的“歌”指的是民歌、歌谣。唐代诗人白居易说:“洎周衰秦兴,采诗官废,上不以诗补察时政,下不以歌泄导人情。”(《与元九书》)  从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看,“诗歌”的外延在逐步缩小。因此要给诗歌下个定义实在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所以古往今来,研究诗学的人很少有人给诗歌下定义的。《毛诗序》算得上是最早给诗歌下定义的。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大唐诗律学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