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社会生活史
2011-10
中国社科
顾希佳//何王芳//袁瑾
274
356000
无
社会生活史,意在研究历代社会生活事象及其演变规律。小人物因其“小”,很难在历史记述中留下事迹。由顾希佳等编著的《杭州社会生活史》查阅大量古籍方志、文人笔记、宗教文献、诗文史评,整理出第一手资料,获取小人物生存的历史时代和社会环境方面的信息,描写出杭州各时期小人物衣食住行、风土民俗、人生礼仪、宗教信仰等各历史场景,极为详尽具体,多视角展示了杭州人几千年的生活状态。
顾希佳,1941年生,浙江嘉善人。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研究员,杭州师范大学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常务副主任,中国民俗学会理事,浙江省文化厅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浙江省民间文艺家协会顾问。主要研究方向:民俗学、民间文艺学、传统文化。迄今已发表学术论文107篇。出版各种著作52种。主持或参与国家级科研课题9项,主持省级课题4项。
何王芳,杭州师范大学副教授,浙江大学博士。研究方向:浙江地方史、休闲娱乐。有专著《民国杭州社会生活》,合著《台湾演义》、《李宗仁家事》等出版,在各类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若干。
袁瑾,杭州师范大学讲师,华东师范大学文艺民俗学博士。研究方向:民俗学、民间文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观民间文学卷》出版,在各级学术刊物发表论文若干,其中《民俗场所精神的重建》获第六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二等奖。
绪论
第一章 原始社会生活
第一节 跨湖桥先民的生活风貌
一 渔猎与采集
二 弄潮乘舟
三 陶器制作
第二节 良渚先民的生活风貌
一 水稻种植
二 房屋建筑
三 纺织和衣冠服饰
四 制陶与制玉
五原始信仰
第二章 宋前杭州社会生活
第一节 汉唐杭州社会生活
一 饭稻羹鱼的饮食模式
二 以舟为马,以楫为车
三 人生礼仪
四 节日民俗
五 断发文身与越巫
六 禹航传说及其他
第二节 吴越国杭州社会生活
一 东南佛国与民间俗信
二 钱塘江与民众生活
三 民间传说与歌谣
第三章 宋代杭州社会生活
第一节 衣食住行
一 饮食
二 服饰
三居住建筑
四 游船与海运
第二节 岁时节 令
一 元宵节
二 清明踏青
三 浴佛节
第三节 市井风貌
一 街市贸易
二 商贸风俗
三 瓦舍勾栏与民间说唱
四 集会与结社
第四节 赏玩游冶
一 斗茶与茶俗
二 饮酒风俗
三 民间游艺
四 城市园囿
第四章 元代杭州社会生活
第一节 都市经济与移民
一 城市基本生活设施
二 都市经济与社会生活
三 户籍与移民
第二节 宗教与民间信仰
一 杭州行宣政院和僧寺经济
二 外来宗教的传播
三 民间信仰中对于预兆的迷信
第三节 游艺与家庭器物
一 游览
二 竞技与游戏
三 戏曲
四 住房与家庭器物
第四节 生活风俗
一 饮食
二 服饰
三 人生仪礼
第五章 明代杭州社会生活
第一节 岁时节日
第二节 衣食住行
一 饮食和民居
二 杭儿风及其他
第三节 婚丧仪礼
一婚俗
二性爱之风
三 丧俗
第四节 宗教与民间信仰
一 佛教、道教信仰
二 多元的民间信仰
第五节 娱乐与文学艺术
一 酒楼、茶馆、戏班与庙会
二 猜灯谜、赏月、观潮与游湖
三 小说、民歌与说唱
第六章 清代杭州社会生活
第一节 宗族组织与社会救济
一 宗族组织
二 社会救济与社会福利
第二节 衣食与婚丧
一 剃发易服
二 饮食结构与消费行为
三 婚丧仪礼的变迁
第三节 岁时习俗与娱乐
一 岁时习俗
二 民间娱乐
三 游乐与旅游
第七章 民国时期杭州社会生活
第一节 日常消费生活
一 衣冠服饰
二 饮食风尚
三 居住与建筑
四 行旅交通
第二节 婚丧仪礼
一 婚嫁
二 丧葬
第三节 民间结社与社会公益事业
一 民间社团与慈善机构
二 民间社团的活动及其影响
第四节 宗教与民间信仰
一 宗教信仰
二香市与庙会
第五节 酒肆茶楼与旅游
一 酒肆茶楼
二 旅游的开发与兴盛
第八章 新中国时期杭州社会生活
第一节 休闲之城的勃发
一 城市新气象
二 中国茶都
三 东方休闲之都,品质生活之城
第二节 衣食住行的时尚
一 吃在杭州
二 女装之都
三 宜居城市
四 快捷、绿色的交通
第三节 人口、家庭与社会保障
一 计划生育和生育观念的变化
二 家庭人口小型化
三 社会保障体系的形成
第四节 婚丧观念的变迁
一 择偶观念
二 离婚
三 黄昏恋
四 性观念的变迁
五 殡葬制度改革
参考书目
版权页:插图:早在8000多年以前,跨湖桥先民就开始了稻作生产,跨湖桥遗址各个地层都发现了水稻遗存,共计稻谷、稻米和稻谷壳1063粒。中期地层发现集束状带茎秆的秕谷遗存。当时水稻栽种仍处于原始低产量阶段,并且极“可能驯化自本地的野生稻,是尚未完全分化的原始栽培稻纠。骨耜是主要的水稻种植工具。早在河姆渡文化时期,先民们就已经开始使用骨耜了。它一般由偶蹄类动物的肩胛骨制成,上端厚而窄,有一横孔;下端薄而宽,有两竖孔。装柄的方式采用捆绑式,即在横孔插入一根横木,用藤条捆绑固定。两竖孔中间安上木柄,再用藤条捆绑固定。骨耜比石器轻便灵巧,而且表面光滑,不易沾泥,适宜在江南水田里使用。跨湖桥发现的骨耜也是用大型哺乳动物的肩胛骨制作,肩臼部位、顶端和脊柱边缘都经过修整。与河姆渡骨耜采用捆绑式不同的是,跨湖桥发现的骨耜上端部有圆形插孔用以装柄,成孔方式是用火烫灼后再行挖凿。稻谷遗存和以骨耜为代表的水稻栽种农业工具的发现,可以说明跨湖桥先民已经进入了耜耕农业时代。然而,此时稻作并不是主要的经济形态,先民的生活仍然主要依靠采集和渔猎。江南地区果木茂盛,根据考古发掘来看,跨湖桥先民采集食用的果实种类十分丰富。有桃核、梅核、杏核、麻栎果、栓皮栎、白栎果、南酸枣、菱角、芡实,还有豆科、葫芦科、山茶科等的植物种子和果实。他们不仅挖坑储藏采集来的果实,还利用“橡子坑”对橡子果实进行二次加工。橡子坑,坑穴呈筒状或者袋状,坑壁以及口部有木料搭成的框架作为支撑。有的坑口还被二次利用,有锅底状灰烬焦积而成为烧土坑。有关学者据此推断,这些坑不仅仅是简单意义上的储藏坑,还极有可能是针对橡子果实进行加工的某一个环节。由此可见,采集野生果实仍然是跨湖桥先民获取食物的主要途径。狩猎是当时人们另一个主要的食物来源。现在可以确定的人工饲养动物是狗和猪。跨湖桥遗址发现的家猪是迄今为止南方地区最早的家猪。水牛尚未家养。猪、牛等动物的牙齿磨损程度普遍较高,说明年迈体弱的动物是跨湖桥先民主要的肉食来源,它们往往缺乏抵抗力而成为捕杀的对象。
《杭州社会生活史》是杭州历史文化研究丛书之一。
无
此書總括了杭州社會的生活方方面面,不過重點還是在中古以降歷史時期。
本书更像是论文,作者对杭州生活的方方面面做了些考据,但又不够细致。本以为此书会想故事一般娓娓道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