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声与无声之间
2011-7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祝晓风
330
《有声与无声之间》主要收入作者多年来撰写、发表的论文评论,分为文学研究、影视与传媒研究、评论与札记、述评与调研四个部分。人的一生是一个从无声到有声、再从有声到无声的过程,作为人的精神生命乃至生命本身的表现形式,文学与电影也有无声与有声。所谓“有声”指以文字形式、印刷制品为物质载体,来表达出情感。本书文笔流畅,是一本比较优秀的评论集。
祝晓风,文学博士,中华文学史料学学会近现代史料学分会副会长。于南开大学读本科、研究生,后于北京师范大学获博士学位。曾任光明日报社主任编辑,《中华读书报》编辑部主任;后调入中国外文局,任《中国报道》杂志主编。现供职于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研究兴趣主要在文艺学、现代文学、中国古典小说、中国电影史、中国学术史,曾在《文艺研究》、《鲁迅研究月刊》、《南开学报》、《四川大学学报》等期刊发表论文若干。出版有《读书无新闻》(著,东方出版社2006年版),《知识冲突——九十年代文化界十五大案采访录》(编著,辽海出版社1999年版),《南开故事》(编,天津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付华廷和一个村庄的致富传奇》(编著,新世界出版社2007年版)等。撰写随笔、评论、新闻报道数百篇,发表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人民政协报》、《文汇报》、《中国青年报》、《中华读书报》、《文汇读书周报》、《羊城晚报》、《读书》、《中国图书评论》、《百年潮》、《华人文化世界》等报刊。2005年,被评为光明日报社优秀新闻工作者,获第三届全国著作权好新闻二等奖。
有声与无声之间(代序)文学研究象征元:作为意义生成的客体——象征元导论从苏吉士形象看《蜃楼志》的创新意义及其局限中西融汇的现代词学观——评叶嘉莹先生的两种词学近著中国古典小说的非虚构化倾向解读与阐释:把钱锺书《读伊索寓言》作为一个接受的个例·镜子里的立体形象——小说《美食家》中的朱自冶与高小庭“各执一词”:还从王朔说起——“后现代主义”断想作为文学史研究标本的“丁、陈案”关于《苏轼赤壁词正格》的几点看法影视与传媒研究新中国十七年电影的“现代性”与“民族性”“十七年”中国电影“现代性”与“民族性”的直接历史“十七年”电影人物的类型分析“政治主题”的变化,与“冲突”的表现中国电影、电视理论建设前瞻《祝福》:从电影到小说——试图寻找另一种提问方式《姊妹花》:“写实主义”的巧合电影史研究值得注意的问题评论与札记传媒数字化时代的文化价值传播——从《于丹心得》热销看《百家讲坛》的社会文化意义从“普通知识”看阅读的意义作为知识生产的学术论文写作重申批评——对“崔永元怒打《手机》”事件及陈思和“传媒批评”的进一步讨论杂文创作的一条新路——知识性杂文谈高度·“创新”与极限情境·论敌及鲁迅的唾沫——关于《恩怨录·鲁迅和他的论敌文选》的随想我们怎样越过雷池电影与理论一起彷徨由胡平的两部报告文学集看当下的报告文学抽象的康德每天准时散步美的感悟与文化关怀——评《川端康成散文选》遥望小泉八云上帝给我们的杯子——《我们为什么有文化》随想辛德勒与郁达夫:救赎的随想关于成舍我百年诞辰的纪念日益增长的演义癖余秋雨的两处“硬伤”李广田的遗产冬日里的告别——追忆邓广铭教授有关柳无忌先生的书缘、旧事——纪念柳无忌先生百年诞辰述评与调研近二十年中国文学现代性概念的整体建构“中国古典学”面临重新定向吗?2005,见证文学研究“史料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史风波”从中国鲁迅研究会“副会长事件”看学术团体的生存状况关于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的调研报告大学生的文学阅读状况后记
在谈到《现代观》-书的主旨时,叶嘉莹说:“本文的尝试就是想从一个较广也较新的角度,把中国传统的词学与西方近代的文论略加比照,希望能藉此为中国的词学与王国维的词论,在以历史为背景的世界文化的大坐标中,为之找到一个适当而正确的位置。”②也就是说,叶先生是从词学研究的角度,为中国文化寻找其历史存在的价值。她的著作,一方面保存古代传统固有的精华,一方面又使之得到理论化的补充和扩展。她站在现代立场审视传统文化,使其具有了时代的生命力。 搞人文科学研究如果没有一种价值关怀、文化关怀,学问是没有生气的。贡布里希(E.H. Gombrich)在《艺术与人文科学的交汇》中曾谈到“应该归还人文科学的价值感”③。这种价值感一方面是从事学术的“惊讶感”、“恐惧感”,也就是一种从事学术的神圣意识,另一方面,应该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历史使命感。叶嘉莹先生以深厚的旧学修养,以一颗赤子之心,认识到中国古典诗歌的价值“就正在其可以唤起人们一种善于感发的富于联想的活泼开放的更富于高瞻远瞩之精神的不死的心灵”④,而我们的责任则是将这种生生不已的感发生命的本质传达出来。她以此评王静安是一位优秀的说词人,而这又何尝不是她自己的写照呢。她受静安先生精神的感召,真正领悟到静安先生崇高的追求和伟大的痛苦,体认到中国古典诗歌的内在生命力。她要为中国古老文化的再生尽自己的一份心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