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桑交响诗研究
2011-6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王旭青
206
无
法国作曲家圣-桑的交响诗创作在交响诗艺术史上占有一席显著的地位。圣-桑的作品不仅推动了这一富于艺术新意的音乐体裁在法国的普及,影响到法国器乐音乐的发展进程,而且使巴黎成为继波西米亚、俄罗斯之外这一新型艺术形式的又一荟萃之地。《圣-桑交响诗研究》立足于多重视角对圣-桑的交响诗进行综合性的分析和探究。《圣-桑交响诗研究》共分为五章,研究内容涉及圣-桑四部交响诗的创作历程、创作动因、神话题材的溯源与解读、音乐语言特征,以及由这些内容所延伸开来的有关圣 -桑对标题音乐、神话题材与历史题材、音乐形式的看法、圣-桑音乐艺术观的美学渊源等。第一章关注的是圣-桑创作交响诗时所面临的社会一历史环境、交响诗艺术的语境、作曲家的生活情境以及创作背景和历程等;第二章论述了圣-桑交响诗中神话故事的原始根基,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圣-桑在这些神话人物的形象、情节的取舍过程中所融人的审美倾向以及个人的哲学理念;第三章以论述交响诗中乐思展开为基点,探讨这些核心乐思在横向旋律、纵向织体,以及纵横网络形态的多态展开中所呈现出的动态形式美感;第四章通过对交响诗整体结构特征的分析与归纳,揭示运用单轴心、双轴心对称结构、斐波那契数列等写作技术在圣-桑交响诗中所形成的形态特征和内容意涵,并展示作曲家对静态形式结构的高度关注和艺术处理;作为总结性的思考;第五章在前四章的基础上,结合阐述圣-桑对标题音乐、音乐形式等问题的独特看法,反思圣-桑个人美学立场——“音乐是一种形式艺术”对其交响诗的创作动因、题材选择、音乐技法等所施予的深刻影响。
王旭青,女,文学(音乐学)博士,杭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艺术教育研究院兼职研究员,硕士生导师。2003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攻读研究生,师从钱亦平教授,分别于2006年获硕士学位(作品分析方向),2009年获博士学位(外国作曲家与作品研究方向)。曾获上海市优秀博士论文、浙江省高校科研成果奖二等奖、中国教育学会理论作曲学术委员会举办的“全国2010学术论文与艺术歌曲评比”教师组学术论文一等奖、浙江省社科联第三届社科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入选2010浙江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著有《理查·施特劳斯交响诗研究:语境·文本·音乐叙事》等,发表论文近20篇,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课题、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等。
导论一 研究缘由与意义二 研究历史与现状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一章 圣-桑交响诗的创作情境与历程第一节 1870年前后的巴黎景况第二节 从《奥姆法尔的纺车》到《赫拉克勒斯的青年时代》第三节 蓄意的违背第二章 圣-桑交响诗的题材溯源与解读第一节 圣-桑交响诗中神话故事的原始根基第二节 神话情节取舍中的审美倾向与哲学理念一 英雄模式与理念二 "黑色幽默"的死亡哲学第三章 交响乐思的多态展开第一节 横向旋律形态一 主题的整体衍展方式二 主题中音程元素的衍生与变形第二节 纵向复合织体一 模仿结构为主的复合织体形态二 对比结构为主的复合织体形态第三节 纵横网络形态在节奏上的组合一 贯穿主题内部的特定节奏动机循环二 特定节奏动机作为独立的织体分层第四章 对称与非对称:整体结构特征第一节 对称结构原则的运用一 单轴心对称结构:《死神之舞》二 双轴心对称结构:《法厄同》与《赫拉克勒斯的青年时代》第二节 非对称手法的运用一 斐波那契数列的运用二 黄金分割率的运用第五章 圣-桑的音乐形式观与交响诗创作第一节 圣-桑音乐形式观的美学渊源一 历史流变中的"音乐形式"问题二 圣-桑与19世纪唯美主义文艺流派第二节 圣-桑音乐形式观的基本思想一 "音乐除了自身外没有其他的目的"二 "形式高于一切"第三节 圣-桑音乐形式观中的二重认识与其交响诗的创作实践-一 神话题材的选择--艺术功能认识的二重性二 外形与内质的融合--音乐形式认识的二重性结论附录一 译文《圣-桑对音乐艺术及音乐家们的看法》附录二 圣-桑编年表附录三 圣-桑作品表附录四 圣-桑重要作品唱片集参考文献
《圣-桑交响诗研究》以多重视角对圣-桑的交响诗进行综合性的分析和探究,研究内容涉及圣-桑四部交响诗的创作历程、创作动因、神话题材的溯源与解读、音乐语言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反思圣-桑个人音乐美学立场对其交响诗的创作动因、题材选择、音乐技法等所施予的深刻影响。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