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教好高中作文一定要知道的10件事

郭铁良 中国青年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10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作者:

郭铁良  

页数:

319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在中学教育领域,最“热闹”的就是高中语文教学。门派多,花样多。新手上路,眼花缭乱;老手驾辕,山重水复。有人说,最容易教的是高中语文。而实际上,最难教好的恰恰是高中语文这门课程。集各种矛盾于一身的高中语文教师们,如何才能成长为优秀的高中语文教育工作者呢?  语文教学是一个极具个性化特点的过程,它需要教师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并学习他人的有益经验,才能完成一名优秀语文教师的塑造。本书作者,拥有30多年教龄的一线特级教师郭铁良,从“应该怎样教”的角度入手,将一名优秀高中语文教师必备的10项基本素质呈现在读者面前。

作者简介

郭铁良,北京市语文特级教师,北京市语文学科带头人,全国中语会教学改革研究中心理事,曾任北京市语文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著名的写作教学专家。
从事中学语文教学35年,潜心研究作文教学,在高中的作文教学中提出系统的训练体系,作文教学成果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从1995年至今,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教育电视台等多家媒体讲授高中作文,指导高考复习。曾任高考作文阅卷组组长。
发表专著30部,著有《优秀高中语文教师一定要知道的11件事》等书,其中《中学作文教学想象能力的培养》一书为北京市委的《教育丛书》之一,并获北京市教委“优秀教科研成果奖”。在国家及省市一级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多篇获北京市一等奖。

书籍目录

引言第1件事 教师下水,作文教学具有可操作性第2件事 作文教学,要符合学生心理需要第3件事 写作训练,“真”字为先第4件事 举一反三,掌握使用材料的策略第5件事 培养构思能力,掌握作文构思的方法第6件事 触发感悟,指导学生借助联想立意第7件事 巧妙论证,使学生的作文无懈可击第8件事 语言训练,指导学生锤炼语言第9件事 学会模仿,教会学生“偷”一点东西第10件事 培养想象能力,写作教学之本后记

章节摘录

  第1件事 教师下水,作文教学具有可操作性  教师下水,做学生写作的“同游者”  教师要以身示范,亲自动笔  只有会游泳,才能教会别人游泳。这里的“下水”,首先是教师对学生作文的写作。现代作家沈从文在高校任老师时教授写作课,每次布置一个题目,他就从各个角度先写几篇,贴在教室的墙壁上,有时还甚至密密麻麻贴满好几面,让学生看了以后回去自己写。当然,我们不可能是作家,而且作文只是语文教学中的一部分,所以并不能苛求语文老师一定要写得一手好作文。但是我们应该自己动手写作文,教师亲自“下水”,与学生一同游水,嬉水,才会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  现在相当多的高中教师自己不会写,不知道什么样的文章是好文章,好文章是怎样写出来的,自己“昏昏”却想“使人昭昭”,怎么可能?要想让今天的高中生真正做到由被动变主动,我们的老师必须要改变自我,做学生写作的“同游者”,才能改变学生的作文水平。  如果写作训练中,教师只是一个看客,写作训练的任务就是布置一个作文题目,剩下的就都是学生的事情,这样的训练只能是“隔靴挠痒”,教师很难清楚学生在写作训练中真正的“障碍”是什么,这也正是以往的作文训练收效甚微的真正原因。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亲自参与“写”,写“下水文”,才能真正靠近学生,了解学生的需要,明白学生写作的“酸甜苦辣”,宽容学生的作品,避免作文教学中的许多误区。  并且,教师的亲身参与还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学生在潜意识中形成与教师“比一比”的想法,这种想法在写作中就是一种可贵的写作动力,有助于学生作文质量的提高。在“比”的过程中,我们也可以学习学生作文中的精彩部分。一个题目教师自己写得很好,讲授就有了依据,学生学习也有了方向,这实在是教学相长的好办法。从某种角度讲,这种身体力行,也是一种提高高中教师自身的素质好方法。  例如,2005年我带的学生正在高二学习写议论文的时候,社会上对有偿家教有不少议论,为此北京市教委的网站针对有偿家教进行讨论。于是我将这些信息摘录下来,让学生对此发表意见。在写作之前,我为了避免限制学生的思路,只做要求,没有给学生做示范。而在讲评时,我将自己写的作文与学生的作文在一起讲评,提高了学生的兴趣。我写的那篇作文是这样的:  居高声自远,非是藕秋风  当有偿家教成为一种产业,从羞羞答答“犹抱琵琶半遮面”,到公开在各大报纸、网站进行宣传招兵买马的时候,我以为,它提供的是一种服务,是一种具有个性化服务的形式,一种符合个性需要的教育形式。当社会上的家教活动“火爆”的时候。谁能说它不符合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但合理不见得合适。作为身处教育第一线的老师,如果把自己摆在买卖一方的位置,我以为这是教育的错位。就像“文化大革命”时期,将“师傅”作为最荣耀的称呼一样,目前,“老师”已经成为在各大媒体中出现最多的称谓之一,当某人出现在电视台的时候,也不管他是公司老板,还是农民企业家,主持人一律称之为“老师”。这种职业称呼的泛化,何也?教师的名誉地位使然,“藉秋风”也。  当这个人欲横流的社会,发现了还有一种人像蜡烛一样燃烧自己,为社会默默奉献着价值的时候,我以为这也是社会的一种进步。教师个人的社会地位的提高正是我们老一代革命家梦寐以求的事。  处于这一位置的老师,(我说的不是泛化的教师)可要“走好”。  教师的特殊位置就决定了有偿家教合理不见得“合适”。教师的工作是一种塑造人的灵魂的工作,“居高”则要自律,“声”才能“远”。率先垂范,才能用人格孵化人格。  当你在讲台上高喊要“遵守交通规则”的时候,自己却随意闯红灯;当你批评你的学生口吐脏字的时.候,自己却在课堂上“雨打芭蕉”,也不时流露出不雅之词;当你提出“不要乱扔废弃物”的时候,却随手将手中的粉笔头丢在地上;当你教育学生要讲奉献,却因为补课收取学生的费用。这时你的教育,还会有人接受吗?  要自律,因为你面对的是善于模仿的学生。  合理不见得“合适”,还在于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具有教育的因素,熏陶渐染是其重要特点。有时合理的事情,为了避免学生的误解,要慎行,乃至禁行。  吸烟喝酒,乃人之常情,但教师要慎行,在校园里要禁行。因为您的烟味可能会勾起听课学生的烟瘾,酒气冲天会给人感觉这不是学校。  紧、露、透的衣服,热恋中的青年教师在学校过于亲昵的动作,这些可能诱发学生的不良行为。只因为这是学校,是育人的场所。更何况是你的学生,手拿着人民币来找你补课呢?学校不是市场!  要自省。因为你面对的是思想来成熟的学生。  当我们的老师和同学生之间的关系变成了一种纯粹的金钱关系的时候,这是一种教育的悲哀。  “听其言,观其行”这一格言,在教师工作的成效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如果我们的教育都沾满了铜臭,学生美好人格的塑造又从何谈起呢?  “居高声自远”,教师有高尚的人格,才形成了现今社会以称呼“老师”为荣的局面。因此,在这躁动的社会里,有责任感的人民教师,应该在金钱面前权衡利弊,以小利而害大义者,得不偿失。有事业心的教师,将教育作为自己的事业,桃李满天下,善莫大焉!  对于“藉秋风”者,不过一笑而已。(注:“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选自唐代虞世南的《蝉》)  我的这篇文章,针对有偿家教这一现象,分析了其中的原因和危害,这主要是从教师的身份而言的,其他行业的有偿行为是商品经济下的一种正常活动,不应该受到非难,而教师则不然,这是由教师这个职业特点决定的。这样写就避免了不少学生在写这个问题的时候,采用一概否定的做法。这种思路对学生的启发很大,在他们的习作中涌现出了一批质量比较高的文章。后来这篇文章发表在《北京教育》(2005年10期)杂志上。  因此,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能做“只说不练”的假把式,要既说又练,要言传,更要身教,给学生以直观、实际的影响,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逐步提高学生写作的技能。  但在作文教学中,教师不必事必躬亲。如果时间不够,我就写一些片段,或者在作文讲评的时候,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将某些重点段写出来给学生做示范。尤其是我带高三毕业班的时候,这种方法十分奏效。例如,在我带07届高三学生时,王庚的《俗》一文,在分析了“俗物有雅趣”,“俗事有雅意”,“俗人有雅志”之后,没有扣住前面的内容匆匆收尾。而这个问题是班里普遍存在的难题,于是我就在这篇文章中加了一段升华段:综上所述,俗中求雅,关键在于一个“求”。若无工艺大师匠心独具,怪石树根只能弃之荒野无人问津。若无诗人的精巧构思,巧妙幻化,写出的东西,岂不成为现今被人耻笑的“废话诗”。赵本山若不与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内容和形式联系起来,他的表演岂不成了低级世俗,还能有大雅之意吗?而貌似“俗人”的陈涉、袁隆平等人,若无“志”与“力”又怎能成为人们心中的英雄榜样呢?因此,没有一个“求”字,只是一味迎合某些世俗,其结果往往成了低级庸俗的代名词。  这段文字,将前面的内容进行了概括和升华,使得文章一下子“亮”了起来。在全班讲评后,学生受到了启发。  总之,教师写下水文在作文教学中具有示范作用,这种方法能够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实践出真知”,老师只有自己动手,写下水文,才能真切地体会到这次作文哪些地方需要指导,该怎样指导,才会评价学生作文。如果一个题目老师自己也写不出,那么怎么想象学生会写好呢?我曾在一次座谈会上提过一个建议,建议那些高考命题的老师,一个人先对命题的作文至少写两篇,一篇是议论文,一篇是记叙文。然后再分别拟出你所想到的立意的角度。这样才能判断这个考题出得好与不好。我记得2003年北京市命的一个作文题《转折》,结果那年我拿到试卷,用了20分钟不过勉强凑够了10个观点,由此,我断定这个命题是失败的。果不其然,我在阅卷的时候,相当一部分考生跑题,没有办法,只好降低评分标准。以致连“机遇”、“转变”类似的构思和立意全都被认为是扣题。类似像今年的北京卷的作文,让考生在根本不了解刘长卿的《别严士元》全诗内容和背景的情况下,分析其中的“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并要学生对此发表意见,就是严重脱离学生实际的命题。因此在6月7日下午,当北京电视台、《北京青年报》、《竞报》、《京华时报》、《晨报》、《劳动午报》等6家媒体的记者看到这道题的时候,居然均不知道如何下笔,不知道考题让学生写什么。这些媒体的记者,我想应该都是写作方面的高手,面对这样的考题,都无从下手,那对高三的考生来说,是否太不公平了呢?发生这种命题很不“专业”的问题,我想主要命题者自己缺乏写作实践。假如他们在命题的时候,设身处地地稍微考虑一下,如果根本不了解这首诗的作者和诗歌本身,能够对此进行评论吗?要是连命题者都写不出来,甚至命题中的某些提法一些专家都不认可,你还能让没有进入文学殿堂的学生写出如此高深的作文评论吗?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教好高中作文一定要知道的10件事 PDF格式下载



郭老师的书写得很好,是他的经验,那出来给我们分享,我受益匪浅。


这本书到底怎么样,怎么一条评论也没有?那就让我来吃第一个螃蟹吧!


老生长谈,废话比较多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