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肖家屋脊(上、下册)

湖北省荆州博物馆 文物
出版时间:

1999-6  

出版社:

文物  

作者:

湖北省荆州博物馆  

页数:

全2册  

Tag标签:

无  

前言

80年代初期,中国考古学界出现一派生机,甘肃大地湾和辽宁牛河梁等重大考古发现一个接着一个。按照传统的观念,这些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遗址理应属于原始社会的范畴,与文明一词搭不上边。但事实上这些遗址中所发现的遗迹遗物与同时期的一般新石器时代遗址颇多不同,处处闪现着文明的火花,而它们所在的位置都远离号称文明发祥地的中原地区。这一事态的发展开始时可能使人感到有点迷惑,不过更多的是感到兴奋,感到有必要从理论上进行反思。当时我想,从部落到国家或者从野蛮到文明,乃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一个巨大的飞跃。如果我们相信唯物主义,相信社会发展的动力主要在社会内部而不是上帝的安排的话,就必须承认这样巨大的变化不可能在一个早上完成。应该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有若干相互衔接的发展阶段,好比一个文化发展的链条是由若干链环连接起来的一样。过去由于考古工作做得不够,许多失去的链环没有找到,一旦找到几个又连接不起来,自然会感到有些突然。况且中国那么大,不会只有简单的一根链条,很可能有一个由若干链条组成的复合体。大地湾和牛河梁应该是各自所在地方文化发展链条中的一环,更多的链环有待于考古学家去寻找。我们根据当时已经捕捉到的一些信息,认定浙江的良渚和湖北的石家河两个遗址群可能是属于最重要的链环之列的,它们都可能成为探索中国文明起源的突破口。能不能选择其中的一个尝试一下呢?1987年4月底5月初我在四川参加了广汉三星堆和成都十二桥遗址的学术座谈会,5月16日之前要到山东烟台和长岛主持一个胶东考古座谈会,中间正好有几天时间可以顺路到石家河去看看。于是事先跟湖北荆州博物馆张绪球馆长联系了一下,绪球非常高兴,亲自陪我到石家河遗址群进行考察,初步决定在那里做些工作。6月间请张江凯代表北京大学考古学系同湖北省博物馆(后来在省博物馆考古部的基础上成立了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由研究所承担)和荆州博物馆商量三方合作的事宜,并且于6月26日签署了"关于湖北省天门县石河镇新石器时代遗址群的发掘与研究会谈纪要"。

内容概要

  《肖家屋脊(套装上下册)》肖家屋脊为天门石家河考古发掘报告,图文相结合。内容详细。主要内容:地层堆积与文化分期,屈家岭文化遗存,墓葬,石家河文化遗存,楚墓。

书籍目录

石家河考古记(代序) 第一章 前言 第一节 遗址的地理位置及环境 第二节 发掘经过第二章 地层堆积与文化分期 第一节 地层堆积  一 探方地层堆积举例  二 遗迹间的地层关系举例 第二节 文化分期  一 屈家岭文化分期  二 石家河文化分期第三章 屈家岭文化遗存 第一节 生活遗迹和遗物  一 遗迹  (一)屈家岭文化第一期遗迹   1.房子”   2.灰坑”   (二)屈家岭文化第二期遗迹   1.房子   2.灰坑   3.灰沟  二 遗物   (一)屈家岭文化第一期遗物   1.陶器   2.石器  (二)屈家岭文化第二期遗物   1.陶器   2.石器 第二节 墓葬  一 墓葬形制  (一)墓葬分布与层位关系   1.土坑墓    2.瓮棺葬  (二)形制特点   1.土坑墓   2.瓮棺葬  二 随葬器物 第三节 小结第四章 石家河文化遗存 第一节 生活遗迹和遗物  一 遗迹  (一)石家河文化早期遗迹   1.房子   2.灰坑   3.灰沟   4.井   5.路   6.陶窑 ……第五章 楚墓附录后记英文提要

章节摘录

一 文化特征(一)石家河文化早期文化特征房子大多为长方形,未见圆形,分单间和多间房子两种。建筑结构均为平地起建,不见半地穴式房子。少数房子残存有墙壁,有的在墙壁外侧抹有红胶泥,墙壁下面一般挖有墙基槽。柱洞一般见于室内居住面上,多圆形和椭圆形,墙内柱洞较少,说明此类房子的墙体结构应为板筑墙。室内地面多用细碎的红烧土或较纯净的黄土铺成,有的由数层红烧土间黄土铺成。有的房子内还发现有灶坑,均为圆形,锅底状,坑壁和坑底被烧烤成深灰色或深红色,较坚硬。门道清楚者均设在南壁。灰坑的数量较多,形制也比较复杂,平面形状有圆形、椭圆形、长方形、正方形、长条形和不规则形六类,其中以椭圆形灰坑最多,其次为不规则形和圆形灰坑,正方形灰坑最少。依坑壁剖面形状又可分为口底相等的直壁筒状、口大底小的斜壁下收状和口小底大的袋状三种,其中以口大底小的斜壁坑数量最多,其次为直壁筒状坑,袋状坑最少。直壁筒状坑和袋状坑一般较规整,多数经过较细致的加工,周壁光滑,底部平坦,个别灰坑在坑底还挖有台阶,这些灰坑在废弃之前,当是人们为储存物品而建造的窖穴。大多数灰坑出土遗物较多,多为陶器和石器,有的还出有动物碎骨和牙齿。有的灰坑出有成组且完整的陶容器和石质生产工具,个别灰坑出有完整的猪骨架,这些灰坑当与某些特别用途和当时人们的祭祀活动有关。灰沟的数量较少,多为人工挖凿而成,多数灰沟应为当时的排水沟。水井平面形状为圆形,口大底小。道路的路基用红烧土铺成,较坚硬,路面有灰白色踩踏面。陶窑由火膛、火道、窑室和火眼构成。石家河文化早期陶臼遗迹大都破坏严重,以JY7保存较好。均用厚胎筒形夹砂红陶臼组成。JY7由单个陶臼直立放置,口下底上,东西向呈直线排列;其它陶臼遗迹均由数件或数组陶臼口底相互套接平铺而成,大多是平放在当时的地面上,少数置于土坑之中。有的陶臼底部凿穿。在相当数量的陶臼上腹部发现有刻划符号,因此,这些陶臼遗迹可能与当时人们的宗教活动有关。石家河文化早期陶器分泥质、夹砂和夹炭三大类,以泥质陶为主,夹砂陶次之,夹炭陶最少。泥质陶中,灰陶所占比例最大,其次是红陶和黑陶,有少量褐陶、橙黄陶。

后记

本报告由张绪球主编,集体编写,刘德银具体负责组织和协调工作。严文明先生审阅了全稿,并作《石家河考古记(代序)》。本报告的提纲曾经集体讨论,由严文明先生审定。全文撰稿分工如下:第一章,第二章,第四章的第一节:二(三)1(1)、(3)、第二节:二(三)2由张绪球执笔;第四章的第一节:一、二(一)、(二)1(1)、(3)、(5)、4、第三节、第五章由刘德银执笔;第三章的第一节、第三节,第四章的第一节:二(二)l(2)、2、3、(三)1(2)、2由何德珍执笔;第三章的第二节,第四章的第一节:二(二)1(4)、第二节由郑中华执笔。1995年初稿写出后,由张绪球合成一稿;1997年第二稿经严文明先生审阅并提出修改意见后,由张绪球、刘德银修改并定稿。墨线图由李天智、彭军、刘德银绘制。陶器、石器、骨角器照片由金陵拍摄,玉器照片由郝勤建拍摄,田野照片由刘德银、陈官涛、郑中华拍摄,贺燕琼参加了部分室内器物照片的拍摄。拓片由雷友英制作。文物修复由刘祖梅、刘冬梅等承担。文稿的电脑输入输出及编排工作由刘德银完成。刘德银负责资料的核对工作,并自始至终参加了图版和插图的编排工作。参加本报告实物资料整理、制卡的还有王福英、肖玉军、贾汉清等,以及北京大学考古学系的部分师生。玉器的鉴定工作由北京大学地质系王时麒完成,并得到了赵朝洪的帮助。人骨的鉴定由李天元完成。在此,对支持和帮助我们的有关单位和有关专家、学者们表示衷心感谢。


编辑推荐

《肖家屋脊(套装上下册)》由文物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肖家屋脊(上、下册) PDF格式下载



一部很好的考古报告,对我的研究有帮助。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