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汉代画像石与画像砖

蒋英炬,杨爱国 文物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1-3  

出版社:

文物出版社  

作者:

蒋英炬,杨爱国  

页数:

222  

Tag标签:

无  

前言

俗称“锄头考古学”的田野考古学的诞生以及中国考古学学科体系的基本完善,由此而引起的古物鉴玩观赏著录向科学的文物学的转变,是20世纪中国学术与文化界的大事。它从材料与方法两个方面彻底刷新了持续了数千年之久的中国古代史学传统,不但为中国学术界和文化界开拓出更加广阔的研究天地,也为一切关心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人们不断地提供了可贵的精神滋养和力量源泉。仰古、述古、探古,进而考古,向来为我国传统文化中一个明显的学术特点。先秦时期诸子百家发其端,汉代司马迁撰写《史记》,北魏郦道元作注《水经》。他们对相关的遗迹遗物,尽可能地做到亲自考察和调查,既能辨史又可补史。这种寻根追源的治学态度,为后世学术上的探古、考古树立了榜样。此后,山河间的访古和书斋式的究古相继开展,特别是对古器物的研究,成了唐、宋时期的文化时尚。

内容概要

  《汉代画像石与画像砖》在综合阐述汉代画像石与画像砖的题材内容、表现技法及研究简史等方面内容的基础上,按分布区域对其进行了全面而有重点的分析和总结。

作者简介

蒋英炬,一九三八年生。一九六。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现为山东石刻艺术博物馆研究员、名誉馆长,兼任山东省文物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汉画学会副会长等职。长期致力于秦汉考古与汉代画像石研究,发表《武氏祠画像石建筑配置考》,《汉代的小祠堂》等文,编著《汉代武氏墓群石刻研究》、《山东汉画像石选集》、《中国美术全集·画像石画像砖》、《中国画像石全集》等书。杨爱国,一九六三年生。一九八四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现为山东石刻艺术博物馆副研究馆员。主要致力于汉代考古,尤其是汉画像石方面的研究,编著《不为观赏的画作——汉画像石和画像砖》,《中国画像石全集》第三卷一合著一等书。

书籍目录

前言一 汉画像石发现与研究简史(一)金石学对汉画像石的著录(二)汉画像石研究逐步纳入考古学领域(三)汉画像石研究的进一步发展二 汉画像石的分布与历史背景(一)分布区域(二)历史背景1.汉画像石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2.汉代社会经济的发展3.汉代墓葬制度的变化与厚葬的盛行三 汉画像石的雕刻技法(一)制作工艺和艺术属性(二)雕刻技法的分类1.线刻2.凹面线刻3.减地平面线刻4.浅浮雕5.高浮雕6.透雕(三)汉画像石雕刻技法的发展四 汉西像石的题材内容(一)社会生活类1.反映农业生产的画像2.反映手工业生产与楼堂庭院建筑的画像3.反映墓主人身份地位及生活情况的画像4.其他(二)历史故事类(三)神鬼祥瑞类(四)图案花纹类五 山东、苏北、皖北、豫东区汉画像石(一)历史概况(二)画像石墓1.早期阶段2.中期阶段3.晚期阶段(三)画像石祠堂1.祠堂画像石的遗存与考察状况2.祠堂的形制及其画像3.祠堂画像石的分期和特征(四)画像石阙六 南阳、鄂北区汉画像石(一)历史概况(二)墓葬形制及其画像1.早期阶段2.中期阶段3.晚期阶段七 陕北、晋西北区汉域像石(一)历史概况(二)墓葬形制及其画像八 四川、滇北区汉画像石(一)历史概况(二)洞室墓、崖墓、石棺、石阙及其画像1.洞室墓2.崖墓3.画像石棺4.石阙……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5.高浮雕刻法同浅浮雕,而物象外剔地较深,物象浮起特高,细部层次起伏明显,有较强的立体感。有的称此为起突刻。此类刻法多施于墓室门额或石柱上,如四川成都曾家包墓门扉画像及山东安丘董家庄墓石柱、福山东留公村墓门额画像等。6.透雕即在高浮雕的基础上,将物象的某些部位刻透镂空,成为略近于立体的圆雕。如山东安丘董家庄墓中的方柱和临沂白庄墓半月形门额画像。关于汉画像石的雕刻技法,基本上可以概括归纳为以上六类,但也不排除其中还有处理方法等细节不同的现象。另外,有的学者将汉画像石雕刻技法还列出“阳线雕”或“阳线刻”一类。按其理解,“这种刻法应是物象轮廓线和细部都用阳线条表现”,是在“刻出物象的双线轮廓和双线细部,然后轻轻剔去双线以外的部分而成”。但至今也未能见到这种阳线雕作品的典型例证。在六类雕刻技法中,以线刻、凹面线刻、减地平面线刻、浅浮雕四类刻法最为常见,绝大多数汉画像石都是采用这些刻法。综合分析六类雕刻技法,正如滕固所指出的又可大致分为拟绘画和拟浮雕两类,线刻、凹面线刻、减地平面线刻三类是属于拟绘画的,而浅浮雕、高浮雕、透雕则属于拟浮雕的。前三类刻法,不论其是否有平面、凹面、凸面之别以及对石面细节处理的不同,但其基本方法都是以刀代笔在石面上用线条表现图像,都属于或近似于平面线刻画,所以可统称为拟绘画的。而后三种刻法则基本脱出了平面线刻画形式,所刻图像呈现出凸起的立体造型,因此可统归为拟浮雕的。

后记

去年4月中旬,接到国家文物局《二十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编辑办公室寄来的约稿通知,拟让我承担本丛书《汉代画像石与画像砖》一书的写作,并要求将该书的详细编写提纲寄去,以签订约稿合同。由于邮路不畅,我收到此函时距要求寄回编写提纲的时限只有五六天,便匆匆写个提纲。7月,又收到本丛书执行主编朱启新先生函,告知同意按寄去的提纲编写,并要求增加一节汉画像砖的内容等。此时,方感任务落在肩上,自觉有些精力不足,于是找到年轻的同仁杨爱国同志,请他与我合作撰写,共同完成这项工作。根据工作条件和对书稿内容的熟悉程度,我们决定分头起稿,由我承担本书的前言、汉画像石发现与研究简史、汉画像石的分布与历史背景、汉画像石的雕刻技法、山东苏北皖北豫东区汉画像石、陕北晋西北区汉画像石、汉画像石的艺术分析与评价、把汉画像石考古学研究再推进一步诸章,由杨爱国同志承担汉画像石的题材内容、南阳鄂北区汉画像石、四川滇北区汉画像石、其他地区汉画像石、汉画像砖的发现与研究诸章。在本书撰稿和修改过程中,请山东省博物馆资料室蒋群同志帮助查阅、校对了一些文献资料。另外,山东省博物馆技术室王书德同志还帮助翻拍了彩色图片。


编辑推荐

《汉代画像石与画像砖》:20世纪是中国文物与考古界开始科学探索的时代。站在新世纪的门槛上,翻开这套书,重温那些重大发现不断、研究成果迭出的激动人心的岁月,也许就能见到奋斗的足迹,也许就能触动智慧的火花,也许就可以在学术前沿开始一轮新的接力……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汉代画像石与画像砖 PDF格式下载



好书,值得收藏,值得学习


有些书页都要掉了,只好换一本


专业方面内容不够深入,希望有更好的关于画像石的作品出版


因为没有看到评论,所以下单的时候还犹豫,拿到书,感觉还挺好,这纸张挺好,汉画像石的书比较少,所以感觉还挺不错.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