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考古
2002-2-1
文物出版社
陈文华著
205
无
俗称“锄头考古学”的田野考古学的诞生以及中国考古学学科体系的基本完善,由此而引起的古物鉴玩观赏著录向科学的文物学的转变,是22世纪中国学术与文化界的大事。它从材料与方法两个方面彻底刷新了持续了数千年之久的中国古代史学传统,不但为中国学术界和文化界开拓出更加广阔的研究天地,也为一切关心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人们不断地提供了可贵的精神滋养和力量源泉。 仰古、述古、探古,进而考古,向来为我国传统文化中一个明显的学术特点。先秦时期诸子百家发其端,汉代司马迁撰写《史记》,北魏郦道元作注《水经》。他们对區⒌和书斋式的究古相继开展,特别是对古器物的研究,成了唐、宋时期的文化时尚。
《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是一套学科发展史和学术研究史丛书。其内容包括对20世纪考古与文物工作概况的综合阐述;对一些重要的考古学文化和古代区域文化研究情况的叙述;对文物考古的专题研究;对重要的文物考古发现、发掘及研究的个例纪实。 本书全面综述了20世纪中国农业考古的重要发现和研究成果,探讨了农业的起源和发展历史。全书15万字,配有彩图4面、插图65幅,图文并茂,资料翔实,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欣赏价值。
陈文华,一九三五年生于福建省厦门市。一九五八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历史系。现为江西省社会科
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江西省中国农业考古研究中心主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历史学会
副会长。一九八一年创办《农业考古》杂志,任主编至今。著有《论农业考古》、《中国稻作的起源》、《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史图谱》、《中国农业考古图录》等著作。先后应邀赴日、韩、英、法、美、德、奥、意等国讲学或访问。一九八八年被国家人事部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
前言一 中国农业考古的研究概况 (一)20世纪上半叶(20年代至40年代) (二)20世纪下半叶(20年代至90年代)二 中国农业考古的主要收获 (一)农业的起源 1.农业起源理论 2.稻作的起源 3.古稻田的发现 4.家畜的起源 (二)农作物的驯化和栽培 1.粮食作物 2.蔬菜瓜果 3.麻、苎、葛、棉、蚕桑 (三)家畜的驯化和饲养 1.家畜 2.家禽 (四)农具的发明和使用 1.整地农具 2.播种农具 3.中耕农具 4.收获农具 5.脱粒农具 6.加工农具 (五)农耕技术的创造 1.整地技术 2.播种技术 3.中耕技术 4.灌溉技术 5.收获技术 6.脱粒加工技术 三 农业考古的相关学科和研究方法四 新世纪中国农业考古的前景展望 (一)科学价值 1.农业考古学与农史学 2.农业考古学与考古学 (二)现实意义 (三)前景展望参考文献后记
(5)周缘地带说美国学者宾福德认为在一定环境区域内,由于人口的增加,原来的生活地区难以供给足够的食物,于是出现了两个集团,多出的人口成为移居集团,向适于生存的周围地区转移,而原有的集团留在原来的核心地带。因此迫切需要开发新食物来源的是移居人口增加的周缘地带,而不是核心地带。弗朗内立进一步发展宾福德的假说,认为栽培作物开始并不是在野生植物生存地带,而是在其周围那些条件稍恶劣的地方发生的…。 (6)宴享说加拿大学者海登1992年提出了一种动植物驯化的竞争宴享理论。他认为在农业开始初期,在驯化的动植物数量有限和收获不稳定的条件下,它们在当时人类的食谱结构上不可能占很大比重。而有的驯化植物与充饥完全无关。因此,一些动植物的驯化可能是在食物资源比较充裕的条件下,扩大食物品种结构,增添美食种类的结果。例如谷物适于酿酒,有些植物纯粹是香料和调味品,一些葫芦科植物的驯化可能是用作宴饮的器皿,而狗除了狩猎外也是一种美食。
与新中国兴旺发达的考古学各个分支学科一样,农业考古近二十多年来取得了不小的成就。许多同志和我本人都想对它进行一次较为全面的总结,无奈忙于杂务,总是抽不出时间。同时也是因为作为一个学科来说,因其形成的时间较短,理论基础准备不足,一些基本研究方法还有待探讨,故迟迟未能动笔。感谢本丛书编辑办公室的盛情邀请,促使我下决心编撰本书。 由于本丛书的体例不属于学术研究论著,故只能粗略地概述20世纪中国农业考古的主要收获。也简要地介绍一些专家对农业考古研究方法的意见,以便于大家在田野考古实践和学术研究中参考。因篇幅限制,未能附上更多的图片,这是一个缺陷。前几年我曾出版过一本《中国农业考古图录》,收录1994年以前的文物照片1700多幅,有兴趣者可以参阅。
无
haohaohaohaohaohaohao真的好真的好真的好
这个商品很不错,适合系统学习
可能是对书的期望太高了
我对本书的内容并不满意
文中除了对水稻的考证比较全面之外
对其他作物的考证很薄弱
而想想看一个学者这么多年研究
也只是那么一点点的成果
多少说还是单薄了些
而且水稻的考古方面
相关的文章页不少
作者对资料的收集还是不够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