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京韵杂述

崔金生 文物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3-5  

出版社:

文物出版社  

作者:

崔金生  

页数:

262  

Tag标签:

无  

前言

这几年有一个用词非常活跃,无论在口语和书面文字中都屡见不鲜,那就是方方面面。我查阅了若干工具书,都见不到它的踪影。有人说它来自民间,是约定俗成的结果,也有人说它来自港台。姑且不去追究它的出处,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将来必定列入工具书里。方面是并列存在的几个事物中的一个,那么方方面面就是全部,也就是各个方面了。以上所述是因为读了崔金生先生《京韵杂述》后,很自然地想起的。这本书里作家用通俗的语言,详实的史料,向人们讲述了北京的城垣街巷、亭塔湖桥、商贾饮食,以及平民百姓日常生活的变化。阅读这本书可以使人们了解老北京的历史风貌,风俗民情。

内容概要

  《京韵杂述》里作家用通俗的语言,详实的史料,向人们讲述了北京的城垣街巷、亭塔湖桥、商贾饮食,以及平民百姓日常生活的变化。阅读《京韵杂述》可以使人们了解北京的历史风貌,风俗民情。  人们在怀旧时,往往带有一些遗憾和伤感的色彩,似乎也在情理之中。然而,在我们的这《京韵杂述》里,有思念、有追忆,虽有感慨,但是并不伤感,始终洋溢着一种积极、乐观的情绪。书中不仅讲述了旧事物的消失,更描绘了新事物的诞生。作家的笔触一直是轻松的,仿佛一股清流从山间潺潺流出,给人以鼓舞和希望乃至自豪。且“与时俱进”的标准来衡量,是完全吻合的。也许是受作家对北京真挚情感的影响。阅读《京韵杂述》时始终觉得有一种说不出来,但又确确实实存在的新切感,使得我们也加强了对北京的了解和热爱,其魅力可想而知。

作者简介

崔金生,北京市人,1937年生于北京。原是旋活手艺人,因受老舍先生影响,操笔为文,从1959年起发表各类作品,现已发表长、中、短篇小说多部,约百余万字;诗百余首,散文、杂文、曲艺、小品等500余篇。获得国家级和省市级各类文学创作奖40余次。 曾出席国庆二十周年观礼和全国乡土文学创作研讨会,是第四次全国文艺研究会代表。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学会等八家协会会员,现任北京工作老作家联谊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北京宣武作家协会监事长。

书籍目录

前言:实实在在,又亲亲切切正阳门说古都城东南角楼古墙新韵老北京逝去的景物繁华的王府井大街热闹的西单大街最美的一条街广安大街谈往大栅栏今昔琉璃厂文化街胡同漫谈话说川堂院亭的趣谈宝塔的说道宝贵的水金钱池沧桑菖蒲河的新生话说北京的桥后门桥畅想谈松话柏说名树北京老字号老字号命名趣闻老字号风情歇后语瑞蚨祥大北照相话今昔思念豆汁儿闲聊炒肝老北京的“三馆”北京的行话说京城戏园北京影院今昔谈先农坛沧桑纪晓岚故居的变迁京剧与收藏历史文化风景名胜区——什刹海旧京厂甸庙会后记

章节摘录

从前北京每逢阴历三月初一至初五,人们都要去东便门外的蟠桃宫走走,虽说不上是倾城而出,但护城河岸上也是人如潮涌,数日不断。这里商贩云集,百戏杂陈。蟠桃宫对面就是高耸雄伟、壮观的东便门角楼。角楼和庙宇仅一水之隔,波光漾绿,岸柳垂金,在当时人们的心目中,东南角楼下面的蟠桃庙会,就是一幅活的《清明上河图》。蟠桃庙会一直到解放初期盛况不断,因此,这座城都东南的角楼,便深深地印在北京人的脑际。北京火车站建成后。来自全国各地的列车必经东便门,当列车缓缓驶入北京站,透过车窗,东南角楼便清晰地映在旅客们的眼帘里。可以这么说,都城东南角楼的雄姿,在海内外人们的心目中,也不陌生。东南角楼是全国惟一尚存的最大最早的城垣角楼建筑。

后记

北京这座历史名城,是一座文化宝库,每条大街、小巷都有说不完的故事,还有那么多著名的名胜、古迹,她处处闪烁着中华文化的光华,我庆幸,我是一名土生土长的北京人。我们写的小说、散文、诗歌都离不开北京的生活,我还留恋逝去的岁月,热爱今天的北京。我已年近古稀,目睹京都的巨变,我想用我的笔记录下这近百年的变迁,让读者听到她前进的脚步声。看到她的历史和今天。对北京的爱,是全方位的爱,不限于某方面,所以无系统地写下方方面面的人和事,这些文章,有的是自发写的,有的是编辑们的约稿。感谢出版社编辑们的抬爱,结集出版。这些文章来源有三:一是亲身经历,二是诸多老人的亲眼所见,三是参考了一些书、报的文章。意在存真,不在求全,故云:杂述。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京韵杂述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