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乡足迹
2004-12
文物出版社
李海珉
278
无
我国历史上的经济、文化重心,从唐末到南宋初,从北方黄河中、下游地区转移到了南方的太湖流域。元人视江南为天堂,“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湖熟,天下足”,太湖流域的安定、富足,为历史所艳称。时间进入到了二十世纪初叶,吴江黎里、同里产生了一批杰出的思想家和学者。他们以明末复社为例,在虎丘建立了南社,领导了一批青年知识分子的爱国活动。与此同时,太湖地区的人文思想与先进行动都异常活跃,光芒四射,几乎照耀着整个祖国的大好河山。于是,人们重新认识历史,尤其是认识长江下游、太湖地区的历史;认识明清以来这里的经济、政治、科学和文化,认识这里的书院教育、科举制度、刻书藏书和文学艺术;特别是民情、心理、信仰和风俗。
《水乡足迹》重点介绍的是洞穴式缆船石,这类缆船石大多富有艺术性,主要由吉祥物、暗八仙、动物、植物、乐器以及多种事物组合而成,有50余种。吉祥物:如意、定胜、笔锭、笔定、金元宝、古钱、犀角、双剑、双珠、八结、四结、爵以及日常生活中用到的拉手等;暗八仙:宝剑、渔鼓、葫芦、扇子、洞箫、花篮、荷花、宝版;昆虫动物类:双蚕、立鹤、蝙蝠、双鹿、鲤鱼、螃蟹、蝴蝶、怪兽、象鼻等;花卉植物类;芭蕉、菊花、石榴、双桔、双桃、灵芝、嘉禾、莲蓬、万年青、鸡冠花等;多种事物组合类:并蒂莲藕、瓶生三戟、如意得鹿、瓶生蜂猴、葫芦吐蝙蝠、定胜蝙蝠、狮子滚绣球等。随着时代的演进,缆船石上出现了乐器,主要是琵琶、月琴、三弦、阮咸等五六种弦乐。民国肇造,“五色旗”、“五色旗与青天白日旗”,还有“火炬”等等,都在缆船石上一一出现。 《水乡足迹》是一本学术方面的著作,我努力想将它写得通俗些、浅显些,以便中等水平的读者能够毫不费力地读懂。希望《水乡足迹》能为江南水乡缆船石起到宣传普及的作用。
李海珉,笔名李展、南雁,1947年9月生,1967年毕业于江苏省新苏师范,1981年和1985年脱产进修并函授先后取得中文大专和本科文凭。当了20多年的中学教师,1994年因工作需要调入柳亚子纪念馆,任柳亚子纪念馆馆长、黎里镇文保所所长,文博副研究员,苏州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主攻南社研究和文史博物,也写作各类散文随笔。 1982年开始发表文章,出版过《中学修辞指南》(与人合作)、人物传记《柳亚子》、文化散文《奇珍揽胜》等书。
小中见大的缆船石(代序)第一章 缆船石与古镇规模 一 石质,古镇的年轮 二 市镇的乡脚 三 市镇的距离第二章 缆船石与市镇专业经济 一 河埠头·缆船石 二 粮食、丝绸、棉布专业市镇第三章 緮船石与社会众生相 一 水乡各式的船 二 水乡风情(上) 三 水乡风情(下)第四章 缆船石与历史文化 一 缆船石与民间传说 二 缆船石与科举 三 缆船石与宗教 四 缆船石与隐逸第五章 缆船石与民众心理 一 美好的祈求 二 驱邪与避凶 三 反抗压迫 四 民众心理轨迹第六章 缆船石河埠头的建筑艺术 一 轻捷灵动的雕刻美 二 水乡建筑的音乐美 三 中轴线之美第七章 缆船石是绘画和副语言的结合 一 缆船石的文化个性 二 缆船石的模糊性 三 缆船石的修辞手法后记:情痴水乡
明代以来,震泽就是一个蚕丝大镇,同周边城市、乡镇和村落的经济联系,千丝万缕、川流不息,那联系的纽带就是航船。明清时期,震泽到底有多少航船,缺乏记载。有资料记录说,1936年,那是轮船已经普遍通航的年代了,震泽镇登记在册的种种航船竟还超过600艘。震泽的航船,又称航快船或快班,多数是乌篷船,船体高大,吃水很深,长可十五六米,除雨篷乌黑外,通体朱红,鲜艳夺目。船艄上一块扇形的大水牌,黑底白字,上面有“张家班”或“李家船”字样,还有船主姓名、开航时间、起点终点、沿途停靠站点。解缆前,船主提起镗锣,连敲三通,震泽称这种船叫“镗镗船”或“镗镗班”。震泽航船的航线,主要有苏州、湖州、桐乡、盛泽、平望、双林、菱湖、乌镇、新塍、严墓、织里、横扇和庙港等,除苏州路途稍远,隔日来回外,其他都朝发夕返。航船客货兼容,一般容货三到四吨,载客三四十人。船舱内坐了四十来人,挤挤挨挨的,船到站埠,落篙系缆,船家自有一套程序,后到的客人反先上岸。
我出生在古镇黎里,从小接触缆船石,我们都叫它“象鼻眼”,这是缆船石最原始的名称。缆船石始于明代,目前在黎里和一些古村落还能找到一些明代的遗存,青石质地,简练朴素,多数如一个象鼻头,也有定胜形的。缆船石用于系缆,又是一种石雕艺术。黎里镇的市河两边,那千姿百态的如意、弯弓似的犀角、层层叠叠的定胜,还有瓶生三戟与暗八仙等等,我天天耳濡目染,哪一颗在东哪一式在西,闭着眼都能找到。1988年,《黎里镇志》将“象鼻眼”列入文物,决定妥加保护。1996年,我统计了黎里市河两岸保留的缆船石,光洞穴式的就达254颗,属江南市镇之最。1995年春,我赴苏州参加博物馆会议,有幸见到了南京博物院的老院长梁白泉先生,同他一起交谈了好几次,其中一个主要话题就是缆船石,我自恃熟悉,滔滔不绝如数家珍。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