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北福地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段宏振 主编 文物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1  

出版社:

文物出版社  

作者: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段宏振 主编  

页数:

448  

前言

北福地遗址所在的太行山东麓地区,史前时代属黄河下游地区。这一地区的史前考古起步很早,20世纪初期进行的比较重要的考古项目可以举出的有:20年代开始发掘的北京周口店遗址、1931年发掘的安阳后岗遗址等。频繁而有规模的史前考古活动主要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以后。单就新石器时代考古而言,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本区域已经积累了比较丰富的考古资料,但与其他地区一样主要集中在仰韶时代和龙山时代的文化遗存,亦即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中期和晚期遗存。1976年,太行山东麓南部的武安磁山遗址的发掘,揭开了黄河流域早期新石器文化探索的序幕。1977年,河南省中部地区发掘了裴李岗遗址。考古学术界比较一致地认为,无论是以磁山遗址为代表的一类遗存,还是以裴李岗遗址为代表的一类遗存,都是一种新被认识的考古学文化,它要早于仰韶时代的文化。但在讨论此类遗存冀南和豫中地区的异同程度和文化命名时,发生了激烈的争论。有人认为冀南和豫中两个地区虽有一定程度的差异,但总体上仍属于一个文化系统,命名为磁山文化或裴李岗文化或磁山‘裴李岗文化。持另一种意见的人则反对这一观点,认为冀南与豫中分属不同的两个文化系统,并分别命名为磁山文化和裴李岗文化。尽管存在上述分歧,但学者都认为它们同属于新石器时代较早阶段文化,并开始探讨其与仰韶时代文化的渊源关系,许多人认为磁山一类遗存是后岗一期文化的前身。此后至20世纪末,与磁山息息相关的河南境内裴李岗文化遗址发现的已达120多处,其中的裴李岗、莪沟北岗、石固、贾湖等遗址经过发掘均有引人注目的重要发现,与此相关的研究成果也不断丰富。相较而言,河北境内磁山文化的发现与研究略显沉寂,甚至到目前为止,典型磁山文化遗址的发现仍局限于冀南洛河流域包括磁山在内的三处遗址。

内容概要

本书是河北易县北福地遗址2003-2004年教研发掘资料的全部汇集。此次发掘发现了大量完整刻陶假面具、玉器、大型石耜等,阐释着北福地一期文化的复杂性,其独特文化个性已经比较全面地凸现出来,与太行山东麓南部地区磁山文化的差异与区别已成不争的事实。同时,北福地二期文化的内涵和性质也更加丰富与明确。  文章的主旨有二:其一是,“以夹砂红褐陶釜、陶支脚和红顶钵等为特征而早于后岗一期文化的遗存,目前以易县北福地遗址发现的较为集中,不妨暂称之为北福地文化”;其二是,“容城上坡遗址底层,发现了陶盂、支脚、磨盘、磨棒等遗物,与北福地第一期乙类遗存相似,有人将其归入磁山文化系统。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章 自然环境 第一节 地理位置 第二节 地理环境现状  一、易水流域  二、易县境内 第三节 易水流域全新世环境演变与人类活动  一、全新世环境变迁  二、环境变迁与遗址的分布第二章 考古工作概况 第一节 2003年以前的考古工作 第二节 2003~2004年发掘经过 第三节 资料整理与报告编写第三章 地层堆积与遗址分期 第一节 Ⅰ区 第二节 Ⅱ区 第三节 分期与年代第四章 第一期遗迹 第一节 房屋  一、F1  二、F2  三、F3  四、F5  五、F6  六、F7  七、F8  八、F9  九、F10  一0 、F11  一一、F12  一二、F13  一三、F15  一四、F16 第二节 灰坑  一、H3  二、H5  三、H6  四、H16  五、H23  六、H24  七、H25  八、H26  九、H27  一0、H30  一一、H36  一二、H38  一三、H39  一四、H41  一五、H52  一六、H76  ……第五章 第一期遗物第六章 祭祀场第七章 第二期遗迹第八章 第二期遗物第九章 第三期遗存第十章 第四期遗存第十一章 汉墓第十二章 结语附表附录后记英文提要

章节摘录

第三节 易水流域全新世环境演变与人类活动一 全新世环境变迁(1)距今11000~7500年的全新世早期,为升温期,气候由寒冷干燥向温暖湿润过渡,植被亦为过渡形态。总的来说,气候温和稍湿,植被为以松为主的森林草原。孢粉组合总的反映为以松属占优势的针阔叶混交稀疏树草原植被,是温凉稍湿的气候环境。其中,距今9000年左右,气候在变暖过程中可能有一个变冷的过程,喜冷湿的云杉、冷杉林又出现,阔叶林也大量消失。在山前洪积扇地区,河型为辫状,但已逐步汇集到一个主河道内。河流流量变率较大,流速较急。初期以侵蚀切割为主,将晚更新世洪积扇切割形成板桥期侵蚀谷。晚更新世时期的大型哺乳动物消失,大量小型食草动物存在。在洪积扇前缘洼地地区,河型为辫状一顺直型,河流流量变率较前一时期减小,洪水暴涨暴落的趋势也减小。河流初期仍以侵蚀为主,接着以堆积为主,此处主要是冲积扇体的外缘堆积,以砂壤质土为主,另外还有从冲积扇上延伸下来的河道带砂质土堆积,从而使得晚更新世末次冰期时的低平洼地面积缩小,并被分割解体成许多小洼地。由于降水量增加,洼地开始积水。大型哺乳动物减少消失,小型食草动物大量栖息。河水中有大量丽蚌、介形虫生长,并开始有水牛等喜暖喜水动物出现。

后记

本书的编撰出版,对北福地遗址及其文化的研究历程来说,仅仅是其间的一个过程环节。不必说此后漫长的深入广度持续之研究,即使在此之前的考古调查、试掘、发掘及种种探索研究等等,也已经走过了相当长的一段路程。因此要感谢在此之前为北福地遗址及其文化跋涉探索的先行者们:1985年北福地遗址的调查和试掘者,1988年《考古学报》第4期刊载的北福地遗址考古试掘报告的编写者,1988年以后众多关注北福地遗址的研究者。正是他们的研究和探索将北福地遗址推人中国史前文化研究的行列,从而使北福地遗址引起学术界的广泛注意。作为北福地遗址的再次发掘者和本书的编写者,我只不过是在关注的同时又将这种关注向前推进了一小步。但这种推进无疑凝聚着众多各个方面的力量和帮助,为此要感谢国家文物局、河北省文物局、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的领导与支持,感谢国家文物局考古专家组诸位专家的指导。还要感谢2003~2004年参加发掘的各位考古队员,是他们的辛勤劳动最终凝结成了本书的文字。还要感谢保定市文物管理处、易县文物保管所,他们的尽职有效工作很好地保护了遗址,并为发掘提供了诸多方便条件。还要特别感谢文物出版社责任编辑的认真工作,使得本书顺利与读者见面。最后,需要说明的是,本书对北福地遗址的认识是初步的和粗浅的。对于一个已经存在延续了几千年的遗址来说,我们有限面积的揭露发掘,只不过像一个匆匆过客的回眸一瞥,犹如面对已经融化的冰块所残余的少量冰渍甚至只有水渍,而试图推想原来的冰块形状。但这正是考古的魅力所在。在许多情况下,对于考古探索,尤其史前考古,我们知道的可能永远少于未知的,我们推断的可能永远偏离真实的,我们的理论可能永远不能重合于古人的思想。但这正是我们需要考古的缘由。


编辑推荐

《北福地:易水流域史前遗址》由文物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北福地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