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商文明的形成

张渭莲 文物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8  

出版社:

文物出版社  

作者:

张渭莲  

页数:

272  

Tag标签:

无  

前言

  张渭莲博士的这部著作《商文明的形成》,从题目上看,即可以知道这是一个与较宽泛的研究中国古代文明的论著不同,而是一个研究目标具体,同时也就需要做格外深入、系统探考的课题。所以要选择具有上述特点的这样一个题目,不仅是因为商文明在古代中国文明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有着格外重要的影响,而且与中国早期文明的构成与形成特点有关。在中国黄河流域出现的早期文明,是夏、商、周三个独立的古代民族共同创造的,虽然三者之间彼此有着不同程度的联系,而且都在各自文明化的过程中受到同时期其他考古学文化的影响,但从总体上看,三者所创造的文明各有其自身独特的发展历程。其中商文明步人早期国家与复杂社会发展阶段的过程,有相对较多的考古学文化遗存作为物化表征,对商文明的形成做个案的考察,努力解释其形成的途径与相关因素,无疑对于中国早期文明起源问题的研究有切实的推动作用。但是,这种研究属于一种踏踏实实的、直面的、“无遮挡”的研究,要克服不少困难。困难既有理论层面的,也有资料方面的。所以本课题虽很有学术价值,但同时也有相当的难度。  本书写作的逻辑是经过缜密考虑的。从已为学界公认的商后期文明出发,通过归纳商后期考古学文化的特征,上溯并确认早商文化及其特征,再以此为基础,进而去探寻所谓的先商文化。这种由已知求未知,并依赖“文化基因”系联考古学文化,确定研究对象的思维方式与研究方法是科学的。此外,在具体探讨商文明之形成途径时,则采取历时段考察的方法,注意探讨商文明形成历程的阶段性及其特征,分析每一时段促进商民族共同体内部社会分层的不断加剧,从而促成文明化进展的重要因素。如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迁徙,伴随迁徙的战争与征服,在此过程中不断汇人商文明的多元文化因素,特别是伐夏的成功所造成的文明化的飞跃。这种既努力探寻商文明形成的真实的历史逻辑过程,又综合考虑在此过程中发生影响的时间、空间与人文历史背景诸因素,对建立中国早期文明形成的科学研究构架无疑是很有启示意义的。  多学科交叉研究方法的运用,也是本书比较明显的特点。书中注意将历史文献学、考古学、历史地理学的方法与手段做综汇利用,特别是在分析先商时代商人文明化进程中自然地理环境变迁因素时,引用了属于自然科学范畴的古气候、古地理及生态环境变迁的资料。

内容概要

公元前17~前11世纪繁盛于东亚地区的商文明,是中国境内迄今为止最早有文字记载且年代较早的古代文明,同时也是东亚地区最早的文明之一。
本书从学界确认已进入文明时期的晚商文明入手,对构成商文明的诸项物化表征进行剖析,得出商文明最晚在先商晚期就已形成、经过早商时期的发展、在晚商时期达到鼎盛的结论。同时对商文明形成的原因、背景以及其在世界文明史上的意义做了探索。

作者简介

  张渭莲,曾用名张翠莲。历史学博士,河北师范大学教授。研究领域为先秦历史与考古,出版著作有《燕赵民俗文化》等,并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

书籍目录

序言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关于文明与文明发生的理论及相关问题研究
一 文明的内涵
二 文明的类型和文明发生的动因
三 国内外学者对有关中国古代文明的若干理论问题及其发生模式的讨论
第二节 国内外学者关于商文明形成问题的研究成果述评
一 古文献的研究
二 考古学的研究
第三节 关于商文明形成研究的重要意义
第四节 本书研究主旨和方法
第二章 辉煌与荣耀:成熟的晚商文明
第一节 殷墟的发现与晚商文化的确认
第二节 晚商文化的文明化程度分析
一 聚落形态
二 建筑结构
三 埋葬制度
四 青铜礼器与兵器
五 文字系统
第三节 晚商时期商民族文化特征分析
一 建筑的形状、结构、方向与建筑习俗
二 埋葬习俗
三 青铜器
四 陶器
五 祭祀
六 占卜方式
第三章 稳定与繁荣:进步的早商文明
第一节 二里岗文化的年代与分布
第二节 二里岗文化特征分析
一 建筑的形状、方向与建筑习俗
二 埋葬习俗
三 青铜器
四 陶器
五 祭祀
六 占卜
第三节 早商文明化的进程分析
一 聚落形态
二 建筑结构
三 埋葬制度
四 青铜礼器和兵器
五 文字的发现
第四章 融合与碰撞:商文明的孕育与形成
第一节 关于先商文化的考古学探索
第二节 先商文化的特征分析
一 以深窖穴为代表的建筑
二 别具特色的石器和骨器
三 以鬲、觑、罐为特色的陶器群
四 占卜习俗
第三节 商先公时期商人的迁徙与商人起源的历史学观察
一 王亥、上甲微居地考
二 契、昭明、相土居地考
三 汤居亳考
第四节 对于先商文化所处社会发展阶段以及商文明形成时间的思考
第五章 商文明形成的原因探索
第一节 商文明形成的自然环境
一 自然环境对古代文明发生的影响
二 自然环境对商文明形成的影响
第二节 不同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在商文明形成中的作用
一 商文明形成的人文背景
二 不同文化的碰撞、融合与商文明的形成
第六章 结语
第一节 商文明的发生历程
第二节 促成商文明形成的基本因素
第三节 商文明的物化表现特征
第四节 商人早期活动地域和商文化的“基因”
第五节 商文明在世界文明中的位置以及商文明发生模式的思考
附表
附表1-1 殷墟文化分期及常规14C测年数据
附表1-2 甲骨系列样品分期及AMS测年数据
附表2-1 洛达庙类型晚期遗存和郑州商城分期及常规14C测年数据
附表2-2 洛达庙类型晚期遗存和郑州商城分期及AMS测年数据
附表2-3 偃师商城分期及常规14C测年数据
附表2-4 偃师商城分期及AMS测年数据
附表2-5 小双桥、花园庄和东先贤遗址AMS测年数据
附表2-6 花园庄早段遗存常规14C测年数据
参考文献
后记
英文提要

章节摘录

  由以上的讨论可以看出,对于商人起源、迁徙问题的研究经历了几个阶段,早期的研究往往是仅从文献出发对相关问题进行考证,后期的研究不仅重视文献资料的解读,也注意考古资料的引证。众多学者的介入和多种观点的提出反映了对这一问题研究的深入,但以往的研究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学者们的研究都是从文献考证入手,但由于所据文献不同,或者对文献的理解有歧义,以致得出了截然相反的结论,因此首先要对文献进行更进一步的疏理,同时依靠考古资料对文献加以验证。二是虽然有不少学者注意利用考古资料,但由于种种原因,往往对某一考古学文化的年代及特征未加详尽分析,便加以引用,难免出现错误。三是对于此问题的研究有急于求成的倾向,如有人提出“商先”的概念,将商人的源头追溯至5000年之前,事实上据现有资料,对于从汤到契这一段的历史问题尚有很多无法解决之处,所以探索更早的商人的起源显然为时过早。因此,对于这类问题的探讨,应根据现有的资料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进行,不可在资料尚不充分的条件下贸然求成。二考古学的研究与商文明相关的考古学研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于商文化发展谱系的确认,二是对于商文明的来源、特征、形成时间等问题的研究。  1928~1937年历史语言研究所对殷墟的15次发掘,可以看作是商文明研究的开端。大型建筑基址、大型墓葬以及甲骨文的发现,“把历史期间的史料和先史时代的地下材料作了强有力的链环”,证实司马迁《史记》所记不虚,由此晚商文化得到了确认。新中国成立后至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等相关单位对殷墟进行了不间断的发掘工作,积累了丰富的资料,使得晚商文化的研究成为可能。随着考古新资料的不断出土,学者们注意到晚商文化已是一种非常成熟的文化,便推测在此之前一定有一个发展过程,因而把目光转向了对比它更早的商文化的找寻。20世纪50年代郑州商城的发现,以及其后偃师商城、郑州小双桥、洹北花园庄、邢台东先贤等一系列大型遗址的发现,极大地推动了商文化的研究。大型城址、墓葬的揭露以及青铜器、玉器、陶器等大量遗物的出土,为早商文明的探索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料。与此同时,在河南、河北、山东、内蒙古等地不断发现有早于二里岗文化的遗存,不少学者根据考古资料,结合文献记载,对商人立国前的文化遗存进行了探索。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商文明的形成 PDF格式下载



该书是博士论文,值得一读。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