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国浩腾特苏木乌布尔哈布其勒三号四方形遗址发掘报告
2008-9
文物出版社
中国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蒙古国游牧文化研究国际学院,
171
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蒙古高原一直是中国北方游牧民族活动的大舞台,匈奴、鲜卑、突厥、回鹘、契丹、蒙古等游牧民族都曾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遗存,这些文化遗存是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中国内蒙古自治区与蒙古国在地域上相毗邻,同属于蒙古高原,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基本上相似。由于历史上的种种原因,中国学者对于分布在蒙古国境内古代游牧民族文化遗存的具体情况还不太了解,可参照对比的资料也相对较少,与蒙古国在文物考古研究方面的合作目前尚属于初始阶段。 蒙古国处于欧亚大陆的中介地带,是中西文化交流的连接点,特殊的地理位置与原生态的草原环境,引起了西方文化研究学者的极大关注。其他国家的一些考古研究机构较早地与蒙古国进行合作,主要是对蒙古国境内一些保存较好的大型历史文化遗存有针对性地进行发掘研究,其中对匈奴、突厥、蒙古三大民族文化遗存的考古发掘在世界上影响较大。自1924年始,前苏联的一些学者就对诺颜乌拉匈奴墓进行了考古发掘,这是在蒙古高原首次揭示的匈奴贵族墓葬,出土了一批与中原汉王朝、西方古罗马有关的珍贵文物,引起了世界考古界的轰动。由此,对匈奴墓葬的考古发掘一度成为世界考古学研究的热点。2000年开始,法国投入巨资发掘呼尼河流域的高勒毛都一号匈奴大墓;2001年,美国发掘高勒毛都二号匈奴大型陪葬墓,出土了大量的随葬品。对突厥文化遗存的考古发掘研究,主要以土耳其学者为主。1997年至2000年,土耳其对鄂尔浑河流域和硕柴达木地区著名的突厥毗伽可汗、阙特勤碑铭及祭祀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现了震惊世界的“毗伽可汗宝藏”。成吉思汗陵墓与蒙古帝国首都哈刺和林城址也是西方学者关注的重点。1990年,日本考古队开始在克鲁伦河流域寻找成吉思汗陵,并先后发掘了位于肯特省的阿布日嘎蒙元时期的宫殿基址,同时对蒙古早期都城哈剌和林城址进行测绘。其后德国波恩大学研究人员又发掘了哈刺和林城中的窝阔台宫殿基址。除此之外,韩国、意大利、比利时、瑞士等国家的考古学者也纷纷前往蒙古国,进行其他领域的考古发掘研究。目前,在蒙古国进行考古发掘研究的各国考古队已经有20余支,这些考古队在蒙古国的考古和研究工作均取得了很多重要的成果。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弥补中国在蒙古国文物考古研究上的缺憾,在国家文物局的直接领导下,启动了中蒙合作考古研究项目,由中国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牵头与蒙古国游牧文化研究国际学院、蒙古国国家博物馆合作,对蒙古国境内的古代游牧民族文化遗存进行考古调查,在调查的基础上对重点遗址进行考古发掘。2005年7月至9月,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组成考古队,在蒙古国的中、东部地区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考古调查,对分布于蒙古国境内的石器时代、青铜及早期铁器时代、匈奴、突厥、回鹘、辽金、蒙元、北元与清代等多个历史时期的文化遗存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2006年7月,中蒙联合考古队对位于后杭爱省浩腾特苏木乌兰朝鲁巴戈地区的一座四方形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清理出石筑祭台与回鹘大型砖室墓一座,出土了一批重要文物,取得了重大考古收获。本考古报告即是这次考古发掘的初步成果,详细介绍了四方形遗址的布局、结构以及大型砖室墓的具体情况,并对这种四方形遗址的性质、相对年代以及历史背景进行了深入的阐释,资料翔实,内容可靠。
《蒙古国浩腾特苏木乌布尔哈布其勒三号四方形遗址发掘报告(2006年)》为“蒙古国境内古代游牧民族文化遗存考古调查、勘探、发掘研究合作项目”成果之二,是中蒙合作撰写的第一部考古发掘报告。2006年,中蒙联合考古队对蒙古国后杭爱省浩腾特苏木乌兰朝鲁巴戈地区乌布尔哈布其勒三号四方形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清理出石筑祭台与回鹘大型砖室墓一座,出土了一批重要文物。本考古报告对此四方形遗址的布局、结构以及砖室墓的具体情况进行了详细介绍,对这种四方形遗址的性质、相对年代、历史背景进行了阐释,推断这种四方形遗址为8~9世纪活动于蒙古高原的回鹘文化遗存,根据发掘墓葬的规模、形制、地望及出土的器物分析,确定这种奇特的四方形遗址应为回鹘贵族或可汗的陵寝。
绪论第一章 后杭爱省浩腾特苏木乌兰朝鲁巴戈四方形遗址概述第一节 四方形遗址分布位置及保存现状一 胡拉哈山谷二 浑地壕莱山谷三 乌布尔哈布其勒山谷四 赫列克苏尔山谷五 都根乌珠尔山谷第二节 四方形遗址特点第二章 乌布尔哈布其勒山谷三号四方形遗址的发掘第一节 保存现状与布方、发掘情况第二节 地层堆积第三节 遗迹一 享堂二 围墙三 门四 围沟五 一号墓葬六 盗坑第四节 遗物一 陶器二 建筑构件三 壁画四 铁器五 骨器第五节 人骨第三章 结语第一节 乌布尔哈布其勒山谷三号四方形遗址的文化特征第二节 乌布尔哈布其勒山谷三号四方形遗址的年代及其他四方形遗址的族属等相关问题蒙文报告图版后记
过去,蒙古国和其他国家的考古工作人员在鄂尔浑河流域进行的考古发掘工作非常有限,从而为研究工作带来了许多困难,一些遗址在文化性质判别方面迷雾重重,甚至依赖于猜测。后杭爱省浩腾特苏木乌兰朝鲁巴戈的四方形遗址群即是众多谜团之一,中蒙联合考古队经过商议之后,决定将四方形遗址作为2006年的发掘对象。 所谓“四方形遗址”,是蒙古国学者在尚未了解其具体性质而根据其形制命名的遗址代称。1998年,以蒙古国国家博物馆奥其尔馆长为代表的蒙古国考古工作人员于后杭爱省浩腾特苏木乌兰朝鲁巴戈发现了这类型遗址,当时在胡拉哈山谷、浑地壕莱山谷、乌布尔哈布其勒山谷共发现了18座四方形遗址。2005年,中蒙联合考古队对浩腾特苏木乌兰朝鲁巴戈的四方形遗址群进行了复查,并在赫列克苏尔山谷、都根乌珠尔山谷新发现了8处四方形遗址,将四方形遗址的数量增加至26座。这些四方形遗址在形制上有着共同的特征,一般成组分布于背山面河的山谷当中,外围围以方形围墙,并于其中的一段墙体设置小门(多设置于东墙),遗址中心位置为夯筑或砖石垒砌的方形祭台。这种四方形遗址在蒙古高原是一种全新的考古学文化遗存,其具体功能扑朔迷离,非常神秘。蒙古国学术界过去在其文化性质的认定上一直存在着多种争议,其中两种观点比较流行,一种观点认为是祭祀性质的遗址;另一种观点以奥其尔教授为代表,认为是墓地。由于各种观点都缺乏客观而又有力的事实依据,从而没有形成共识。 2006年度的中蒙联合考古发掘工作取得了重大收获。在经过与其他考古学资料的对比分析后,中蒙联合考古队认为这种四方形遗址应该是回鹘(回纥)时期的墓茔地,随后中蒙联合考古队就此重要发现在蒙古国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受到了新闻媒体和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同时,中蒙联合考古队分别在两国的报刊中发布了简要的发掘成果介绍,并及时向上级部门汇报了工作进展情况和收获,受到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本报告为2006年度中蒙联合考古队对后杭爱省浩腾特苏木乌兰朝鲁巴戈乌布尔哈布其勒山谷三号四方形遗址进行考古发掘所获资料的介绍。由于胡拉哈山谷第一号四方形遗址的发掘工作没有结束,其整体面貌还不是很清楚,为了照顾资料的完整性,该遗址的详细资料将在发掘工作全部结束后另行公布。2006年度的调查资料收录于《蒙古国古代游牧民族文化遗存考古调查报告(2005~2006年)》之中,本报告不予介绍。 探方号的排序采用蒙古国考古发掘的编号习惯,使用罗马数字。但具体遗迹代号仍遵循中国的考古惯例,以汉语拼音字头表示,T为探方,K为盗坑,M为墓葬,Q为围墙,G为围沟。 在考古学理论与实践方面,蒙古国与中国有许多不同之处,并体现在发掘工作和报告编写工作的一些环节之中。对于出土遗物,蒙方在发掘现场并不编号,而是根据遗物出土时问的先后顺序以阿拉伯数字顺延标识,作为临时序号。这些遗物成为博物馆藏品后,会更易新号。
蒙古国浩腾特苏木乌布尔哈布其勒三号四方形遗址发掘报告 PDF格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