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宋代青白瓷的历史地理研究

黄义军 文物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9-16  

出版社:

文物出版社  

作者:

黄义军  

页数:

321  

Tag标签:

无  

前言

瓷器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但今天我们生活中的瓷器,已经变成一种平常不过的用品。以现代工艺批量生产出来的瓷器,吸引大多数人注意的只是它们的造型、质地与价格,较少能引起人们对之进行专门的文化考察。古代瓷器则有所不同,它们的年代、工艺、纹样、造型等都包含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所以成为研究者的研究对象。对于鉴赏与收藏家而言,他们需要对古代瓷器进行准确的年代、产地和市场价值的判断,还需要对生产工艺、造型纹饰等有所研究,以提高鉴赏价值。考古工作者则通过对瓷窑遗址的实地考察与科学发掘,了解古代制瓷手工业的工艺流程;通过对发掘品的断代、分期来认识区域瓷业的发展阶段、变化轨迹;通过对了解相关的社会文化背景来对古代瓷业遗存中的有关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美术史研究者也关心古代瓷器,但吸引他们的主要是有特殊意义的瓷器图像,这是瓷器的一部分,而不是全体。

内容概要

  宋代是我国古代制瓷业发展的高峰期,其中青白瓷的生产在同时期各窑系的窑址中数量最多,分布最广,在外销瓷中也是最大宗的产品。作者在总结考古学、陶瓷工艺学及社会经济史等研究成果的同时,对宋代青白瓷的起源、生产、销售等情况进行梳理和分析,讨论了与之相关的区域经济文化交流、区域开发等历史地理问题。《宋代青白瓷的历史地理研究》的写作开拓了历史地理学的研究视野,也深化了考古学的研究成果,扩大了其社会影响,为历史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特别是考古学的多学科交叉研究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作者简介

  黄义军,女,1968年出生于湖北省天门市。1990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获历史学学士学位;200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学系,获历史学硕士学位;200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获地理学博士学位。曾就职于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现为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2008-2009年度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者。主要从事历史地理、历史考古与古陶瓷研究,发表学术论文、书评及学术短文二十余篇。

书籍目录

绪论
一 问题的缘起
二 研究史回顾
三 人文地理的相关概念与瓷业地理研究
四 本书的章节安排及主要内容
第一章 青白瓷起源的社会文化背景
第一节 “南青北白”瓷业地理布局的形成
一 白瓷在北方的创烧与发展
二 北方地区唐墓出土白瓷的增多与上层对白瓷的偏爱
第二节 北方白瓷在南方的传播与南方白瓷的创烧
一 中晚唐:南方地区出土白瓷的增多
二 五代十国时期:白瓷在南方出现普及的趋势
第三节 南方的白瓷生产与青白瓷的产生
一 白瓷生产在南方的兴起
二 青白瓷的技术来源
三 早期白瓷与青白瓷生产的地域特点与原因
四 青白瓷出现年代的初步推断
小结
第二章 宋代青白瓷窑址分布的历史地理考察
第一节 宋代青白瓷窑址的分区
一 长江中下游南岸沿江地区(A区)
二 赣江流域(B区)
三 湘江流域(C区)
四 钱塘江流域(D区)
五 闽江、晋江流域等东南沿海地区(E区)
六 岭南地区(F区)
第二节 宋代青白瓷窑址分布的时空变化
一 五代至北宋早期:从白瓷生产到青白瓷的兴起
二 北宋中晚期到南宋早期:青白瓷烧造区域的扩大
三 南宋中晚期:青白瓷窑场分布格局的变化
第三节 相关问题讨论
一 繁昌窑:五代至北宋早期青白瓷的生产中心
二 景德镇:北宋中期以后青白瓷的生产中心
小结
第三章 宋代青白瓷的销售区域与运输线路
第一节 宋代青白瓷在大陆的出土情况
一 北宋早期:以州府城市为主要服务对象
二 北宋中期:青白瓷分布范围的扩大
三 北宋晚期:青白瓷生产和销售的高峰期
四 南宋前期:青白瓷分布范围的收缩
五 南宋后期:青白瓷分布区域的变化
第二节 宋代青白瓷的外销情况
一 出土宋代青白瓷的国家和地区
二 宋代青白瓷的外销港口和运输线路
小结
第四章 青白瓷流布反映的区域经济联系
第一节 区域之间商品流通的非均衡性:长江下游平原与
中原北方地区
一 长江下游平原
二 中原北方地区
第二节 供求关系与政权阻隔的交互影响
一 辽境出土的青白瓷
二 金国境内出土的青白瓷
第三节 政治中心的转移与青白瓷流向变化:以宋代川峡
地区为例
一 青白瓷出土地点的地理特性
二 从出土青白瓷看长江上游与中下游地区的经济交往
小结
第五章 青白瓷流布反映的区域文化特性
第一节 青白瓷生活用品与使用者身份
一 长江下游平原出土的青白瓷与使用者身份
二 青白瓷与宋辽社会上层的日常生活
第二节 瓷质明器神煞与江南地区丧葬文化的地域性
一 多角坛与盘口瓶的丧葬功能
二 多角坛的分区与区域交流
三 盘口瓶的分区及区域交流
四 根据《太平寰宇记》复原的宋初江南风俗区
五 讨论:多角坛、盘口瓶分区与《太平寰宇记》体现的
风俗区的对比
小结
第六章 宋代南方瓷业与区域开发
第一节 瓷业生产与各种地理要素的互动
一 原料
二 水源与交通
三 人口数量与人口构成
四州府城市与镇市
第二节 个案研究:唐宋之际的区域开发与早期青白瓷窑场的兴起
一 皖南沿江地区的开发与繁昌窑的兴起
二 鄂东沿江地带的经济开发与青山窑的兴起
三 赣江流域的开发与赣州窑等窑场的兴起
小结
结语:瓷器生产与古代社会——地理学的反思
附录:征引古籍版本备览
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近世以后,青白瓷又有了“影青”的别名。“影青”起初并不指宋代青白瓷,许之衡《饮流斋说瓷》说:“永乐影青一种,瓷质极薄雕暗龙,表里可以映见花纹,微现青色,故日影青”。大概人们觉得宋代青白瓷更符合“影青”的特点,久而久之,这一名称便成为它的专称了。宋代文献中的“青白瓷”以及近世“影青”一名,多以景德镇宋代青白瓷为标准。学术界对青白瓷的定义则宽泛得多,凡是“釉色介于青白二色之间,青中有白和白中显青”的瓷器,都可以称为青白瓷。《中国陶瓷史》认为:“由宋迄元,青白瓷盛烧不衰,形成了一个大的瓷窑体系。”除景德镇外,“属于青白瓷窑系的还有吉安永和镇窑、广东潮安窑、福建德化窑、泉州碗窑乡窑、同安窑、南安窑等”。经过近几十年的陶瓷考古,青白瓷窑系中又加入了更多地区的窑场。除上述各地,安徽、湖北、浙江、广西、湖南等地都有青白瓷窑址的报道。这些窑场生产的青白瓷,大部分与鉴赏家所称的“影青”,即景德镇成熟时期的青白瓷,有很大的区别。如繁昌窑青白瓷色调泛黄或泛灰,其上品也微带灰色。青山窑青白瓷的釉色偏灰或偏绿。不仅如此,就是一地所产的青白瓷,也会因早晚阶段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如景德镇北宋早期的青白瓷釉色偏黄,到成熟期才呈现出纯正的青白色,晶莹剔透,有类玉的效果。

后记

本书在我的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完成。2003年,我到北京大学环境学院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攻读博士学位。入学之初,导师唐晓峰教授就和我商定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研究古代制瓷手工业这样一个选题。一方面,他考虑到我有一定的古陶瓷研究基础;另一方面,是选题本身的挑战性吸引了他。虽然唐老师不研究陶瓷,但从我平日的言谈中,他敏锐地捕捉到了其中地理学的学术趣味。唐老师提倡有一定研究基础的学生选择具备复杂性的、有趣的课题。基于这样的原则,我们很快就确定了选题。由于历史地理学界以实物为主要内容的研究并不多见,我的研究基本上是在一个没有成熟参照范式的情形下展开的。入学之初,我对历史地理学理论与方法还是一知半解,遑论将数量庞大的考古材料融入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体系,写成一篇像样的论文。唐老师费了很大的心思来培养我的地理思维。在人文地理学的门槛前徘徊了很久以后,我终于迈进一步,看到了它的天空下闪烁的星光。这门“管得宽”的学问,不仅有着体国经野的责任,更有对每一个普通人生活的深情关怀。


编辑推荐

《宋代青白瓷的历史地理研究》:考古新视野丛书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宋代青白瓷的历史地理研究 PDF格式下载



觉得还不错 就是折扣不多


这个系列的书都很不错 大学的参考书目


这是学院版的书,纯粹是理论!适合于大学博士毕业论文!


真正好书,在逛书店时就忍不住买下了,店主也给打了个不错的折扣。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