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大运河清口枢纽工程遗产调查与研究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大运河淮安段遗产本体调查方法研究课题组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大运河淮安段遗产本体调查方法研究课题组 文物出版社 (2012-05出版)
出版时间:

2012-5  

出版社: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大运河淮安段遗产本体调查方法研究课题组 文物出版社 (2012-05出版)  

作者: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大运河淮安段遗产本体调查方法研究课题组  

页数:

375  

内容概要

  中国大运河,南起杭州,北达北京,跨五大水系,全长1800多公里。这条运河不唯规模巨大,而且生命力极为顽强。当人类进入2l世纪之时,这条运河,从始建时计,已经拥有2500年的历史,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运河工程之一。《大运河清口枢纽工程遗产调查与研究》从解剖大运河清口工程枢纽人手,探索契合运河遗产特性的综合调查方法,思考和缕析运河遗产内涵与特点,以认识运河遗产的核心价值及其真实性和完整性为宗旨,为运河全线开展遗产调查、保护和管理规划的编制提供客观科学依据。

书籍目录

序一 序二 概述 概述(英文) 第一部分绪论 第一章 运河遗产研究与运河史研究 第一节 运河史研究成果慨述 第二节 运河遗产研究与运河史研究的区别 第二章 已往运河调查评述 第一节 运河调查工作概述 第二节 运河文物调查的局限 第三章 运河枢纽工程调查与研究的意义 第一节 运河本体遗产的调查与研究 第二节 枢纽工程在运河中的地位与价值 第三节 准安清口运河枢纽工程 第四节 运河枢纽工程遗产调查与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二部分理论——运河遗产的工程性研究 第一章 运河遗产性质及其类型分析 第一节 运河遗产的类型 第二节 运河遗产的内涵与外延 第三节 工程技术价值是运河遗产的核心价值 第二章 运河遗产的工程性概论 第一节 工程的概念 第二节 大运河遗产的工程属性与价值 第三章 大运河遗产的工程特性 第一节 运河的连续性 第二节 人与自然联合性 第三节 运河的综合系统性 第四节 运河的延续性与变化 第五节 运河的社会性 第三部分方法——运河遗产调查方法及其集成 第一章 调查方法的综合与集成 第一节 本次调查与研究工作过程 第二节 方法集成的时空框架与目标 第三节 多层次的方法集成 第四节 传统与现代的方法集成 第五节 多重证据锁定的方法集成 第二章 文献学方法 第一节 我国古代舆地水利文献及其使用的特点 第二节 文献研究在运河遗产调查中的作用 第三节 文献研究在运河遗产调查中的方法 第三章 考古学方法 第一节 考古学方法在运河遗产调查中的作用 第二节 考古学研究在运河遗产调查中的特点 第三节 考古学研究在运河遗产调查中的方法 第四章 地理学方法 第一节 地貌学在运河调查研究中的运用 第二节 土壤学在运河遗产调查中的运用 第三节 地学遥感在运河遗产调查中的运用 第四节 地理学方法在运河调查中的案例 第五章 地图学方法 第一节 历史舆图研究在运河遗产调查中的特点与作用 第二节 现代地图在运河遗产调查中的特点与作用 第三节 其他类型图在运河遗产调查中的特点与作用 第四节 舆图与空间信息技术在运河遗产调查中结合的方法 第四部分实践——淮安清口运河枢纽工程遗产调查 第一章 历史文献中的准安清口 第一节 淮安清口地区的位置与范围 第二节 准安清口历史沿革分类举要 第二章 淮安清口枢纽的形成及变迁 第一节 清口枢纽的自然环境 第二节 清口枢纽的工程目标 第三节 清口枢纽的规划思想 第四节 清口枢纽的演化 第五节 古代清口枢纽的功能性水工建筑物 第三章 清口枢纽工程遗产调查 第一节 河道调查 第二节 堤防调查 第三节 清口地区沿运河的工程及其他遗产 第四节 清口地区考古勘探与试掘工作 第五部分清口枢纽工程遗产价值评估及保护建议 第一章 清口运河枢纽工程遗产评估 第一节 清口运河工程遗产的价值评估 第二节 清口枢纽工程遗产真实性初步评估 第三节 清口枢纽工程遗产完整性初步评估 第二章 运河遗产的保护与研究建议 第一节 运河遗产保护工作的建议 第二节 运河遗产研究工作的建议 参考文献 古籍 舆图/地图 论著/编著 论文 附录 插图目录 表格目录 框图目录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第五节 运河的社会性 中国大运河由于其政治地位至高无上、空间规模超巨大、历史跨度长久,而对中国的社会、经济、民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其社会性是其他工程遗产无法比拟的。 一、运河治理与社会体制 运河工程以漕运为目的,漕运在秦朝建立统一王朝之后的历朝历代,皆为国之“要政”。疏通运河、以通漕运当成治邦兴国的基本国策。漕运是集权政治和小农经济结合的产物。中国古代,统一王朝的建立,会导致统治格局的重大变化,即全国性统治中心的确立、从中央到地方官僚体系的形成、庞大军事体系以及全国性社会秩序的建立。这一变化促使王朝必须建立一个有序的、有保障的、以粮食为主体的物资供应体系。然而,以农立国的经济特性,使得统一的集权王朝在建立物资供应体系时,不得不面对广泛而分散的小农经济。集权政治有效地使小农成为赋税与徭役的双重负担者,成为国家的生存基础。这是漕运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动因。 秦汉时期由于政治、经济制度尚处于不完善阶段,漕运体现出无常制、无常时、无常额的特征,漕粮多为军用。唐宋时期是漕运的大发展时期,这一时期是漕运制度发展的重要时期,逐渐形成了相应的成法、固定的职官和额定的年漕量,漕运成为一个较完整的经济体系。元代定都大都,由于种种原因,主要采用海运的形式运输漕粮,但大运河仍为河运南方漕粮的唯一水道。明清两代建都北京,漕粮绝大部分征收于南方,运河成为唯一的南漕北运的河道。这一时期,由于历代的积累和统治者的重视,漕运制度不断完善,漕运的组织、机构、政策十分严密和健全。 漕运在明清两代国家政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除专设漕运总督府之外,其派出机构遍布京杭大运河沿岸的重要城市。在统治者的重视下,漕运制度成为明清两代最为重要的财政制度和经济制度。漕运直接关系到国家财政、经济秩序、社会秩序、国计民生等大事。为了保证漕运畅通无阻,一是设隶属中央的漕运机构,直接管理漕渠、漕船、漕仓等;二是在隶属中央的漕运机构中下设名目繁多的漕职;三是让官军参与漕运,形成漕卒押运制度;四是加强漕运过程不同环节的管理工作,如针对粮食征收、押运、仓储、中转、过闸、修理漕船、漕船灯火管制、河道管理、榷关收税等环节,具体地制定保障制度或规定。


编辑推荐

《大运河清口枢纽工程遗产调查与研究》编辑推荐:中国大运河,南起杭州,北达北京,跨五大水系,全长1800多公里。这条运河不唯规模巨大,而且生命力极为顽强。当人类进入21世纪之时,这条运河,从始建时计,已经拥有2500年的历史,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运河工程之一。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大运河清口枢纽工程遗产调查与研究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