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以观沧海

文物出版社 北京:文物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7  

出版社:

北京:文物出版社  

作者:

文物出版社  

页数:

416  

Tag标签:

无  

前言

2012年7月26日是启功先生诞生100周年纪念日,6月30日是启功先生逝世7周年纪念日。启功先生是100年来对中国具有深远影响的人物之一,其高尚的道德操守和广博的学养智慧以及深具亲和力的品格,独具标格、风靡海内外的书画造诣,独具只眼、眼力与学力高度结合的鉴定功力,文学、文献学、诗学、小学、佛学、民俗学、红学无所不包、无所不精的学术研究,继承传统与发展创新完美结合的诗文创作,“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教育理念和从教七十余年的教育实践,都使他在近百年的中国艺术史、学术史、教育史上占有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地位。他的人格魅力和学艺成就不但使他在生前赢得了广大爱好者的钦慕,就是在逝世后的七年间仍然得到不断的追思。而钦慕追思者不但有与启功先生接触较多的亲朋好友和弟子学生,更有众多的仅有一两面之交,甚至是从未谋面而仅有耳闻的私淑者、爱好者。如最近一些亲朋学生在商讨如何纪念启先生百年诞辰时,举行了六七次长时间的座谈会,而每次座谈会都自发地变成了追思会,大家追思起启先生卓越的道德文章和隽永的趣闻逸事,好像有说不完的话和道不尽的情。我们也常会遇到各行各业的人还在谈起启先生,书画鉴定界的朋友遇到难题常感慨“再也无法一求启老的法眼了”。学术界的朋友遇到稀奇古怪的问题常感慨“要是启先生还在或许能知道”。学生们遇到人生的困惑常自问:“要是启先生该怎么想?”而书画市场上启先生作品价格的长期坚挺更从一个侧面直观地说明了启先生的艺术价值。总之,启先生生前贡献社会的不是虚名和浮华,而是宝贵的精神财富;逝世后留给人们的没有绯闻谣传和财产纠葛,而是无尽的追忆哀思。我们应该珍惜并留住这些美好的记忆。《诗经·甘棠》有云:“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茇。”“蔽芾甘棠,勿剪勿败,召伯所憩。”“蔽芾甘棠,勿剪勿拜,召伯所说。”就像人们珍爱召伯的甘棠那样,我们应该让“启功现象”长久地发扬光大,让他的精神和成就长期地泽被后人。 为此,在启先生诞辰100周年之际,我们将举行一系列的活动,其意义不仅在于对他本人的纪念与追思,更是对敬老崇文传统的发扬,更能体现后人对前贤的尊重,对文化、艺术、学术的传承。出版这册纪念文集即是这一系列活动之一。征稿后我们得到启先生亲友学生的大力支持,现将这些文章大致分为“学术论文”和“纪念文章”两大类,以求从方方面面与广大读者进行广泛的交流。为此我们要特别感谢文物出版社的鼎力支持,感谢为此书的出版做出贡献的人们。因时间关系,还有很多稿件尚未征集上来,随着各种纪念会、学术研讨会的召开,我们还会继续编辑。我们相信启功是永远的启功,是大家的启功,对他的研究也将是大家永久的课题。 昔人有诗云:“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就让我们把每次研究、回忆、怀念当都当做一次“东临碣石”的过程,并通过这一过程达到“以观沧海”——进一步发现、探索启先生海一般的文化宝藏的目的吧。

内容概要

  2012年7月26日是启功先生诞生100周年纪念日,6月30日是启功先生逝世7周 年纪念日。启功先生是100年来对中国具有深远影响的人物之一,其高尚的 道德操守和广博的学养智慧以及深具亲和力的品格,独具标格、风靡海内外 的书画造诣,独具只眼、眼力与学力高度结合的鉴定功力,文学、文献学、 诗学、小学、佛学、民俗学、红学无所不包、无所不精的学术研究,继承传 统与发展创新完美结合的诗文创作,“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教育理念和 从教七十余年的教育实践,都使他在近百年的中国艺术史、学术史、教育史 上占有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地位。 《以观沧海:启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是一本纪念文集。

书籍目录

前言 学术论文傅熹年:学术研究与艺术鉴赏的完美结合 ——学习启功先生艺术史及书画鉴定论著的体会刘宗汉:平生风义师兼友 ——启元白先生书法识小谈王得后:启功:满族当代卓越的思想家赵仁硅:读启功先生《落花》四首等诗 ——兼谈中国古典诗词的寄托程大利:尊重传统与自觉担当 ——略论启功先生对传统山水画的文脉传承于天池:润物细无声 ——谈启功先生对于《红楼梦》研究的贡献雷振芳:启功先生绘画浅读 ——纪念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王连起:漫谈启功先生的古书画碑帖鉴定李星:试论启功先师的论书诗于翠玲:一赌而成绝唱 ——启功先生《赌赢歌》的境界金铢:妙笔拈来皆锦绣 ——启功先生随手写的书法小品张廷银:元白夫子收藏八股制义古籍述论钟建仁:黄金分割律在书法中的应用刘宁:启功先生和古文献学王照宇:启功先生的古书画鉴定石英:掸通画谛高 ——论佛教对启功绘画的影响柯继红:诗文声律源流暨启功“竹竿律”平议 ——谨以此文纪念启功先生诞辰一百周年薛磊:启功先生谈文化与美术史李鹏:“皮薄”与“皮厚” ——启功先生诗学观之一隅于乐:二王的用笔欧柳的结体 ——管窥启功先生书法的根源 纪念文章刘乃中:我家和启先生来新夏:七十年师生琐碎情 ——纪念启功老师百年幂诞白化文:追忆陪侍启先生郭志刚:启功先生二三事庄寿仓:点点滴滴忆启老侯刚:文章翰墨师友平生 ——从几件史料看启功先生与台静农先生的友谊屠式瑶:令孤本化身千亿董琨:回忆作为语言文字学家的启功先生钟少华:我追随启功先生学习“猪跑学”李道英:三张便笺见精神万光治:北师大校训的践行者启功先生柴剑虹:此时无声胜有声 ——读启功先生“文革”初期日记感言熊国桢:有限的交往无尽的思念 ——深切怀念启功先生陈文岩:怀启老林岫:启功没有走远于天池李书:一日心期千劫在 ——李长之与启功崔枢华:启功在一连二排邹春凤:深切缅怀恩师启功先生张传亭:启功先生的愤怒陈福桎:赏不朽书作忆长馨师德 ——谨以此文献给启功先生的在天之灵李振生:难忘启功先生陆昕:心香。黎烈南:启功先生为我题字 ——纪念启功先生百年诞辰章景怀:我心中的启先生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典范李兆志:两世情缘一生恩师单嘉筠:小忆与启老二三事李洪海:忆恩师启元白先生江晚:一张照片想起两个人吴振武:从一些小事看启功先生的豁达与尊老荣钢:高山景行话元白先生张廷银:深怀歉疚忆先生朱玉麒:春风侍坐永相忆 ——启功先生百年诞辰追思王庆:长忆启功先生杨敏如:永遇乐想念启元白老友赵仁硅:扫先师墓有感二首林邦钧:值恩师百岁冥寿,为编遗著有感林岫:诗词五首金文正:怀念启功老师潘玲:和启功先生论词绝句十八首

章节摘录

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文化部文物局下属的文物博物馆研究所成立了一个书画组,从事书法绘画鉴定方面的研究工作。工作人员有王世襄先生、先师张珩先生的遗孀顾湄夫人和故宫退休干部刘耀山。我原来给朱启钤先生作秘书,1964年朱先生逝世后,经王世襄先生介绍,我也到了书画组工作,主要是学习中国书画的鉴定能力。我的工作是对所里收藏的大量影印书画册(其中包括当时进口的海外印刷的中国书画图录,如台湾影印复制的《快雪时晴帖》等)和书画书籍进行编目。当时文博所为了辨别真伪,还特意买了一些赝品来进行比对。这个书画组已经收藏了当时95%的影印书画册,而且这些书籍有些在外面是看不到的。我的工作由王世襄先生指导。那时我还很年轻,虽然写了几年的字,但对一些古代的书画知识不很了解,对于书画的历史和书画书(包括影印书画册)的分类,更是外行,得需要老先生的指导。没过一段时间,王世襄先生就下去“四清”了。临走前,王先生特意和我交代说,有问题可找启功先生请教。 那时,启功先生在北京师范大学教书,我经常去小乘巷胡同的先生家求教,自此,我开始有机会和启先生深入交往。在启功先生的亲自指导和帮助下,我对影印图册和书画书进行了分类编目。要知道,在当时,启功先生的学问和书画早已颇有名气,而先生仍无私地帮助指导我。这对我这个后辈是莫大的支持和鼓舞。在交往中,我始终尊先生为师,但先生却从不以老师自居,始终视我为友。比如启先生比先母小不了几岁,但每次都向我问候“老伯母”如何如何? 我出生在一个旧式家庭,受父亲影响,从小就开始年学习写毛笔字。在认识启功先生之后,受他老人家影响,我对书法有了更广泛深入的学习和理解。我在文物博物馆研究所的工作未及转正,“文革”就开始了,l晦时工都被辞退,我也只好回家赋闲,靠刻蜡版和给老先生们抄写书稿维持生活。在“文革”后期,启先生参加了标点《二十四史》的工作,在王府井大街的中华书局标点《清史稿》,离我家比较近,有时在街上就能碰面。启先生的大作《诗文声律论稿》的初稿,就是由我代为清抄的。就这样,我跟启先生接触又多了起来,交往也更加频繁,我也成了先生小乘巷寓所的熟客。后来我在中华书局工作,因为工作关系,同先生也是往来不断。在这个过程中,老人家知识渊博、思维敏捷,都使我叹服,同时先生对书法文化的深入理解,也给了我极大的帮助和影响。 首先,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我曾经先后临习过《玄秘塔》《郑文公碑》、赵孟颊《心经》、北魏墓志、蔡襄《自书诗册》和智永写本《千字文》等名家、名碑、名帖,在蔡襄,《自书诗册》和智永《千字文》上,虽然下过很长时间的功夫,但总感觉写出来的字字型结构有点松散,有些发飘。为此,我特意请教启先生,问先生我学字下一步应该怎样走?先生说:“你的字没有‘芯儿’。写字要抓住‘字芯儿’,也就是‘字核儿’。写出的字要抱紧‘核儿’,那就不散了。”先生亲手画了方块图形。钩出左上右下对角线,用黄金分割的方法把基本笔画进行演示,告诉我字“芯儿”就在这条对角线自下往上的0.618处,也就是黄金分割点上。并要求我一定要写《张猛龙碑》。启先生所作的论书绝句百首中有四首专论《张猛龙碑》,并附有大段注文,说:“因为《张猛龙碑》于北碑中.惟其书丹笔迹在有合有离之间,适得生熟甜辣味外之味,此所以可望而难追也。”可见先上对此碑的重视。我在《张猛龙碑》上下了一定功夫之后,果然克服字体发飘发散的毛病,逐渐遒健挺拔。 启先生对中国汉字结构和字型中心点的研究是非常透彻的。对他的“字芯儿”理论,我自己通过临习古帖,逐渐有了更深的体会。比如我在临写蔡襄字的时候,就因没有注意到结构问题,写的字总是缺乏紧凑感。近年来,我一直临习王字。王字,尤其是《阁帖》中的王字,看似飘逸洒脱,实则围绕“字芯儿”回环紧抱。如果没有看到后一点,临习王字,很容易发软发散。但由于我受到启功先生的启发,临写时,非常注意体会王字在结构上外松内紧、回环紧包的妙处。才没有走上松软一路。也正是因为如此,才能吸取了王字的长处,使自己的书艺有所提高。 通过临帖,我逐渐领悟到无论什么样结体的字,包括行、草书,启先生提出的中心点理论,都是很有道理的。过去书法讲结体三分式,有横三分、竖三分,认为只要掌握了这种分法,结构就能平衡。但这种办法很不全面,因为行、草书,尤其是草书,是没法划分的。再看启先生的“字芯儿”理论,就觉得不仅适用于楷书,也适用于行、草书。因为,行、草书也是方块字。只要是方块,就有个构图问题,就适用黄金切割理论。比如《阁帖》中所收的王羲之的行、草书,看似流畅飘逸,但细一分析,它们的“字芯儿”又都大体上在黄金切割点上。由于每个字的“字芯儿”都在黄金切割点上,所以一行字的“字芯儿”就会上下连成一条直线。大凡行气好的书法作品,“字芯儿”上下总是一条线,即使左右有些摆动,幅度也不大。符合这一点的行气就好,如果一行字的“字芯儿”摆幅太大,就没有什么行气可言了。书法的结体问题,前人的讨论只限于楷书,不及于行、草,更无人探讨结体与行气的关系。启功先生的“字芯儿”说,不仅适用于楷书,而且也适用于行、草、隶、篆等其它书体,同时更阐明了结体与行气的关系,不能不说是对中国书法研究的一大贡献。P12-14


编辑推荐

文物出版社编著的《以观沧海--启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内容介绍:2012年7月26日是启功先生百岁冥诞,岁月如流,他离开我们也已有七年了。这七年来,先生的音容笑貌和谆谆教导仍时时浮现在眼前,愈感到先生学术之渊深广博,对人之坦诚热情,对后学之循循善诱,实令人永世难忘。我长期得到先生的多方面教诲,虽然说“夫子之道,仰之弥高”,但作为先生的私淑弟子,也略窥门墙,更加体认到他在我国传统文化史、艺术史方面取得的多方面重大学术成就……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以观沧海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