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楚玉
2012-10-17
文物出版社
荆州博物馆
无
湖北荆州是楚文化的发源地,也是楚国强盛时期的都城所在,特色鲜明的楚文化在荆州留下了丰富的文物资源。本书对历年考古发掘出土的楚国玉器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整理和研究,阐述了楚墓出土玉器的年代与主要特征,并有附录对楚墓出土玉器的纹饰、沁色进行了梳理归纳,为我们深入认识战国时期楚国玉器的面貌,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荆州地区楚墓出土玉器概论 图版 谷纹玉璧 谷纹玉璧 谷纹玉璧 谷纹玉璧 谷纹玉璧 谷纹玉璧 谷纹玉璧 谷纹玉璧 谷纹玉璧 谷纹玉璧 谷纹玉璧 勾连云纹玉璧 勾连云纹玉璧 勾连云纹玉璧 龙纹玉璧 龙纹玉璧 透雕双龙纹玉璧 透雕龙纹双联玉璧 蟠虺纹玉璧 蟠虺纹玉璧 蟠虺纹玉璧 透雕蟠螭纹玉璧 玉擘 玉壁 圆涡纹石璺 谷纹玉环 谷纹玉环 谷纹玉环 谷纹玉环 绞丝纹玉环 蟠虺纹玉环 蟠虺纹玉环 …… 附录 后记
版权页: 插图: 数是战国时期,与此相应,荆州发掘的楚墓,也以战国时期的为主。值得一提的是,战国早期的楚墓数量虽不少,但规模大、级别高的也不多。这与当时楚国的国力和地位也是一致的。春秋时期,楚国经过一系列的兼并战争,虽然楚庄王“观兵周郊”、 “问鼎中原”,并在邺之战中一举击败称霸中原几十年的晋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但到了战国早期,由于各国纷纷变法,楚国疆域虽大,但实力并不是最强的,而且还发生了“盗杀楚声王”的事件。直到楚悼王时任命吴起为令尹,实行“吴起变法”,才使楚国真正强大起来,迎来了“宣威盛世”,成为“战国七雄”之一。这一时期正是战国中期。因此,荆州境内的大中型楚墓,绝大多数是这一时期,荆州玉器出土最多的楚墓,也在这一时期。到了战国晚期,尤其是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陷楚都纪南城之后,楚顷襄王北徙陈郢(河南淮阳),公元前241年,楚考烈王又东迁寿郢(安徽寿春)。公元前223年,秦灭楚这一时期,楚都纪南城是城废人空,再没有楚国高级贵族了,虽然这一时期在荆州既有秦人的墓葬,也有楚遗民的墓葬,但规模都不大,等级也不高,很少有玉器随葬。 值得注意的是,在秦和西汉早期的墓葬中,也有战国楚玉随葬,如纪南城内东南隅的凤凰山墓地、纪南城外东南边的谢家桥墓地等,这与玉器兼具珍宝与艺术性的特性、常被收藏与传承是相关的。实际上,在荆州战国楚墓中也经常有春秋时期玉器出土,如熊家冢墓地等,这与秦汉时期墓葬出土战国楚玉的情况是相似的。 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荆州楚墓出土玉器中,除典型的楚式玉器外,还有相当多的中原式玉器,部分越式玉器、少量秦式玉器和个别东夷式玉器。 楚族源于中原,楚立国初期的文化与中原文化是一体的,春秋战国时期,楚国虽然异军突起,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风格,但中原文化因素一直存在,楚玉也往往兼具中原与楚式的双重特征,因此,典型的中原式玉器在楚地一直存在,在望山2号、秦家山2号等楚墓中都有中原式玉器出土。 战国时期,楚都纪南城附近有不少越人定居生活,我们发掘了一些典型的越人墓葬,出土了不少越式铜鼎、铜矛和H用陶器,也有不少越式玉器,在雨台山516、535,九店143、295、617、715号墓以及峡峨山墓地的部分墓葬中都发现了以圈点纹为主要特征的越式玉璧和石璧。 荆州楚墓中出土的秦式玉器数量很少,目前仅在秦家山2号楚墓和熊家冢5、54号殉葬墓中发现了以阴刻硬直的几何形单线纹为主要特征的秦式玉璜和玉珩。 东夷式玉器更少,目前仅在熊家冢墓地殉葬墓中发现两件,质地皆为淡黄色玛瑙,器形为拱桥形璜,与山东临淄郎家庄一号东周殉葬墓中出土的角质珩类似。 荆州楚墓出土的玉器,按用途主要分为礼玉、佩玉和葬玉三大类。礼玉主要用于各种礼仪场合,如祭祀、朝聘、宴飨和婚丧等,如熊家冢墓地祭祀坑中出土的玉璧、玉璜,天星观1号墓出土的玉戈等。佩玉是墓主人生前佩戴的玉器,数量和品种都很多,也是荆州大中型楚墓中最为常见的,有巩、璧、环、璜、珩、坠、冲牙、扁管、珠、带钩、剑饰等。葬玉是专为下葬时保护与装敛尸体制作的,如秦家山2号墓出土的玉覆面。当然,生前使用的佩玉也可用作葬玉,如果考察秦家山2号楚墓出土玉器情况,那么除玉覆面以外,两件玉珮和两件玉璜并非作为佩玉使用,而是系于覆盖墓主人面部的丝质冥目四角,以起固定作用,实际上也是当作葬玉在使用。
《荆州楚玉:湖北荆州出土战国时期楚国玉器》由文物出版社出版。
无
图文并茂,介绍很详实,物有所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