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新疆下坂地墓地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 文物出版社 (2012-11出版)
出版时间:

2012-11  

出版社: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 文物出版社 (2012-11出版)  

作者: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  

内容概要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丛刊:新疆下坂地墓地》就是此次考古发掘工作的成果汇总,由吴勇执笔。报告中包含墓葬底图、器物底图、墓葬摄影、器物摄影、器物修复等。2003~2004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承担了下坂地墓地的考古发掘,发掘一结束,整理工作随即展开。

书籍目录

第一章绪言 第一节地理环境 第二节历史沿革 第三节发掘经过 第二章墓葬概述 第一节青铜时代墓葬 一土葬墓 二火葬墓 三随葬品 第二节汉唐时期墓葬 一土葬墓 二火葬墓 三随葬品 第三节明清时期墓葬 一地表标志 二墓葬形制 三葬式葬具 四随葬品 第三章墓葬分述 第一节青铜时代墓葬 一AⅠD号墓地 二AⅡ号墓地 第二节汉唐时期墓葬 一AⅠ号墓地 二AⅡ号墓地 三AⅤ号墓地 第三节明清时期墓葬 一AⅢ号墓地 二BⅠ号墓地 三BⅣ号墓地 四BⅤ号墓地 五BⅥ号墓地 六BⅦ号墓地 第四章文化特征与年代 第一节青铜时代墓葬分期及文化特征 一陶器分组 二墓葬分组 三墓葬分期及文化特征 第二节汉唐时期墓葬分期及文化特征 一墓葬分组 二墓葬分期及文化特征 第三节明清时期墓葬文化特征 第四节墓葬年代 第五章结语 第一节下坂地墓地与周边地区文化的关系 一“下坂地类型”的命名及其与安德罗诺沃文化的关系 二下坂地类型与香宝宝墓地的关系 三下坂地青铜时代第二期墓葬与中亚地区诸文化的关系 四下坂地汉唐时期墓葬与周边地区的关系 第二节关于下坂地墓地火葬墓的问题 一两种火葬方式的选择问题 二火葬墓的成因 三火葬墓出现的原因 第三节结语 附表下坂地墓地墓葬登记表 后记 英文提要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第二节汉唐时期墓葬 汉唐时期27座墓葬主要分布于AⅠ、AⅡ和AⅤ号墓地。其中AⅠ号墓地9座,AⅡ号墓地15座,A V号墓地3座。 一 AⅠ号墓地 AⅠ号墓地位于塔什库尔干河北岸一级台地上。台地呈东西向狭长带状,东西长约1500米,南北最宽不足100米。北依高山,南临河床断崖。地表遍布戈壁砾石,少量植被生长。墓地南与位于下班迪沟口的BⅤ号墓地隔河相望。从塔什库尔干县县城通往水库大坝及大同乡的简易公路从墓地北侧经过。墓地共发掘墓葬17座,其中8座墓封堆下无墓室,实有墓葬9座。 墓葬地表有封堆标志,按形制可分为石堆、石围、石棺三种。其中石堆墓2座,石围墓4座,石棺墓1座,地表无标志墓2座。石堆是用卵石、砂砾石混合堆成,较低矮。平面略呈圆形,最大者直径9.15、高0.6米;最小者直径1.8、高0.3米。石围是用大卵石在墓室四周地面上摆放一圈而成。平面呈长方形,大者长3、宽1.8米;小者长1.8、宽1.7米。石棺是用扁平卵石或岩石块插立于地表上而成,平面呈长方形。 9座墓封堆下各有一座墓室。根据埋葬方式可分为土葬墓和火葬墓两种。其中土葬墓8座,墓室可分为圆角长方形竖穴和圆形竖穴石室两种。8座墓中只有4座墓埋有人骨。3座墓为单人葬,双人葬只有1座。一次葬墓2座,二次葬和截肢葬各1座。葬式为仰身直肢葬,头向西。其中AIM8缺少头骨;AIM15腰椎以下部分完整。少葬具,AIM10有简易箱式木棺,部分墓墓口部放置少许木棍和树枝等物。火葬墓3座,系将人骨直接放在墓室内火化,然后回填。 随葬品较匮乏。9座墓中只有3座墓有随葬品,共7件。主要是陶、木、葫芦器及纺织品等。 AI M8 (1)墓葬形制 位于AⅠM15之北,与AⅠ M15、AⅠM10、AⅠ M14呈南北向排列(图一二六)。地表有封堆,平面呈圆形,直径4、高0.4米。由卵石、黄土混合堆成。封堆南部地面上有火烧过的痕迹,地表发红,上面有一层含木炭块的灰烬堆积。旁边出残木盘1件、残木钵1件,还有少许禽类骨骼。 墓室位于封堆北部,为圆角长方形竖穴,长1.65、宽0.53、深0.58米。墓向259。。墓口上横向放置五根长0.46~1.27、直径0.03~0.06米的木棍。墓室填土为细沙砾土,内含碎草。墓内葬一人,为成年女性。葬式为截肢二次葬,头骨已被截去。仰身直肢,头向西。尸体保存较好,部分已成干尸,身上穿套头长布袍(图一二七;彩版四一,1)。


编辑推荐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丛刊:新疆下坂地墓地》由文物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新疆下坂地墓地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