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远离祖国的领土

张兵 新华
出版时间:

2008-1  

出版社:

新华  

作者:

张兵  

页数:

213  

字数:

230000  

Tag标签:

无  

前言

  本套书是已离退下来的我国驻外大使和其他外交官回忆过去在外交场合中所见所闻、所感所思的真情实录。相信读者通过这些故事能够了解一些我国外交官在国外的工作和生活。  由于外交工作的特殊性和机密性,长期以来有关外交工作和外交官工作、生活的回忆文章发表很少,众多读者对外交工作缺乏了解,甚至感到很神秘。我国外交工作的根本任务是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与合作关系,构建一个和谐的世界。当然,为了维护我们国家的民族利益,反对强权主义,保卫世界和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工作中有时斗争激烈,气氛紧张,唇枪舌剑,各不相让;也有时矛盾很多,问题复杂,协商困难,僵局难解。但这只是一个方面。而更多的另一个方面是,发展国家和人民之间的友好关系,推动各方面的往来和交流,增进相互的了解和友谊,加强平等互利的合作。在意见不同或有分歧时,要互通情况,平等协商,通情达理,消除分歧;而在利害有不一致时,也要耐心谈判,弄清是非,互谅互让,实现共赢。所以,我们驻外外交官的主要工作是寻求合作,加强来往,发展合作,增进友谊。为此,在工作中就要加强调查研究,注意观察局势变化。  近些年来,我们外交官撰写的有关在国外工作和生活的回忆文章逐渐多了起来,对读者了解外交工作的情况有不少帮助,但仍然数量太少,而且不够系统和全面,有分量的作品不多。迄今为止,还没有一本有关外交工作的小说、戏剧、报告文学等,除了一些纪录片外,也没有一部电视、电影片。鉴于此,这些年来离退的外交官逐年增加,很多富有工作经验并且对写作有兴趣的同志组成了外交部离退休干部笔会,借以推动和鼓励回忆文章的写作和发表,以使读者更多地了解外交工作和外交官工作、生活的情况。这些文章发表和出版以后,受到了读者的普遍欢迎,使作者得到了很大的鼓励。当然,这个工作还只是一个开始,还需要我们不断的努力,并且希望得到出版界和读者的大力支持帮助。  由于篇幅有限,本套书只是挑选了近年来笔会同仁撰写的各方面回忆文章中极少的一部分。作者本人曾经历过不少外交的大场面,身边也发生过许多亲身经历难以忘怀的故事。有些是他们在同国外领导人交谈和接触时的深切感受,有些是同当地各界人士和人民交往中的真诚友情;有些是他们在外交折冲中的所想所感,有些是他们在外交场合中的所见所闻,也有些是在访问旅途中看到的秀丽山川、民风习俗。挑选的范围力求广泛,角度也有不同,主要是想从各个方面向读者介绍一些我们外交官在国外工作和生活的情况,从而增进对我国的外交政策以及外交工作的了解。至于这个想法能否实现,有待读者的批评指教,以便今后在工作中做进一步的改进。

内容概要

我国驻外大使馆、总领事馆,是远离祖国的领土。作者曾先后在驻瑞典大使馆、驻温哥华总领事馆和驻新西兰大使馆工作。《远离祖国的领土》这本书,就是作者在国内外几十年外交服务的缩影,也是同中外朋友交往的真实记录。

作者简介

张兵(原名金娥)是“文革”时的笔名,阴差阳错沿用至今。出生于东北农家,做过中学教员,调入外交部后,有幸入外交学院进修,被分到外交部美洲大洋洲司,从此冠上了一顶外交官的帽子,直至退休。其间,曾在瑞典、加拿大和新西兰使馆、总领事馆常驻。
著有《女外交

书籍目录

总序絮语润物细无声——工作篇 走进大使馆 接待国内重要代表团到访的背后 在领事部的日子里 瑞典首相遇刺现场记 使团、领团活动一瞥 三“节”活动 来使馆的特殊客人 大洋洲国家领导人访华的台前幕后 洋人的中国情结 我的库克群岛朋友 我所熟悉的温哥华华人芳草碧天涯——生活篇 女儿的来信和电话 在国外过圣诞和春节 邻里之间 中国大使馆里的趣闻趣事 在国外学车和开车 中国驻新西兰使馆经受的考验 温哥华总领馆的“大宝”燃起赤子情——人物篇 “中国赋予我生命”——李肇星 学者大使——张毅君 唐龙彬大使的诺贝尔情缘 音乐外交——郑万珍 生命传奇——符华强 成功的人生作品——马隆德

章节摘录

  茅台酒做红娘  上世纪80年代,外长吴学谦访问瑞典。招待会过后,使馆的同志们才开饭。招待会“剩余物资”不多,厨师为大家煮面条,饥肠辘辘的人们边聊天边等开饭。突然,办公室主任发话了:“同志们,打开的几瓶茅台还有点剩余,每人可以分一点,算做犒赏。”一听说有茅台,众人的兴致立即高涨起来,不管会不会喝,每人都分到一点。我捧着那杯酒,不会喝,也不敢喝,但却挡不住酒香的诱惑,一遍遍贪婪地嗅着。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饮茅台。我被它的高贵吓住了,不知该怎么处理好。几个壮小伙子围拢来,馋得直流口水,但我就是不舍得给他们。最后,我找招待员要了个空茅台瓶,小心地将那杯酒倒回瓶内。酉刚好盖满瓶底,只那么薄薄的一层,但香气却不断膨胀着、扩展着,撩拨着人们……  第二天上班,我将酒带到领事部办公室。在签证室里,打开了瓶盖,酒香立即弥漫到领事部的各个角落。我舒服地坐在前台,准备接待来办签证的人们。酒香不断从签证室的门缝溢出,让人无比陶醉。  办签证的人陆续排起了长龙,第一位走进来的年轻人突然问道:“什么花这么香?”我笑答:“茅台。”“能让我看一眼吗?”我只能如实说道:“不是花,是一种中国酒的香气。”我一边回答,一边核对他的邀请函:药剂师,到中瑞合资的无锡制药厂工作,申办一年多次的商务签证。手续办好后,他小声对我说:“能请你写出那酒的名字吗?我到中国后,也想买一瓶。”我望了望他那认真的样子,便在一张便笺上写下了“茅台酒”三个字。他满意地走了。  一年过后,他来办认证,趁人不注意,塞给我一句话:“我有一位中国新娘了,你猜是谁介绍的?”他略微停顿了一下,继续说道:“就是你们的茅台酒。”我眼睛睁得大大的,不明白是怎么回事。于是他郑重其事地邀请我和我的先生当晚去咖啡馆,并允当场“揭秘”。  我们如约前往,听到了一个极为美好的爱情故事:“我第一次去中国,除了那封邀请函外,我另一个‘通行证’就是你写给我的那张中文字条茅台酒。到了无锡,除了日常工作外,我经常去大商店逛,见人就问,哪儿能买到茅台酒。不巧,走了几家商店,都没买到。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结识了一位姓钱的小姐,她也在制药厂工作,英文还不错。聊天时,我又说起茅台酒。她惊异地看着我,问我是怎么知道茅台酒的。当我把自己的故事告诉她,并拿出了那张写有茅台酒字样的中文字条时,她的眼睛突然异常明亮,高兴地对我说,她家就在茅台酒的故乡——贵州。我激动得不知说什么好。此后的一段时日,我有意无意地在饭厅里寻觅她,且每次都能见到她。我的心开始有些惴惴不安了,似乎有一只小兔子在那儿蹦蹦跳跳。我想见她,但又怕见到她,我害了单相思。终于有一天,我鼓足了勇气对她说,我想利用假日去贵州玩玩,不知她肯不肯做我的向导。她竞爽快地应允了。此后的故事你们一定能猜得到,她竟奇迹般地做了我的‘新娘’。确切地说,是恋爱中的‘新娘’,我们还没有登记结婚呢。这次,我就是请你们为我的未婚证明做认证。”  故事讲完了,年轻人的脸上洋溢着灿烂的微笑,在摇曳的烛光中,形成了一圈圈诱人的光环。  那天临别时,他深情地对我们说:“我爱茅台,我爱中国姑娘,我爱中国。”  为“小妈妈”做加急签证  有一天,一位中年妇女匆匆闯进领事部,手里擎着一本英国护照和一份填写好的签证申请表,还有一张刚刚收到的中方邀请函(传真件),急火火地说:“我要申请加急签证。我是个医生,需要赶快去中国接伤员。”我劝她别着急.先坐下来擦擦汗,我们会尽快审查完她的证件。她有点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坐下了。我找出国内发给领事部的邀请函,仔细核对,没有问题。同时,我也回忆起,数月前,一支瑞典登山队曾来办过团体签证。眼下,一位登山运动员摔伤了,急需接回瑞典治疗,这位女士就是被派去接伤员的。救人如救火,我们立即答应为她办加急签证。她很高兴,再三表示感谢。这是一位侨居在瑞典的英国人,我仔细查看她护照的有效期,核对姓名。突然,我像发现新大陆似的叫起来:“你叫什么名字?”“小妈妈。”(英文为Little mother)她斩钉截铁且笑容可掬地回答。“小妈妈?”我反问道。“是的,就叫小妈妈。”回答是不容置疑的。“你一定觉得奇怪。好吧,我给你讲讲这名字的来历。小时候,我最喜欢布娃娃,黄头发的、黑头发的、白皮肤的、黄皮肤的、黑皮肤的都有。我经常给他们喂奶、洗澡、换衣服、看病。我是他们的‘妈妈’。久而久之,父亲母亲、亲戚、邻里就喊我‘小妈妈’。我特别喜欢这个名字,母亲就正式给我更名为小妈妈,当然,姓是不能改动的。”见她眉飞色舞地叙述着童年的往事,我们也都动情了。她接着说:“我为有这样的名字而自豪。从小学、中学到大学,一直到现在,我都珍爱这个名字。”我开始用敬重的目光审视着这位中年妇女。是的,“小妈妈”仍初衷不改,对她的“儿女们”——病人,还是那么忠心耿耿,继续着她的与生俱来的呵护天职。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远离祖国的领土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