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曾经德隆

王世渝 新华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6  

出版社:

新华出版社  

作者:

王世渝  

页数:

295  

Tag标签:

无  

前言

认识世渝已经好多年了,我们称得上是股份制改革、资本市场的老朋友。 十多年前,中国股份制改革方兴未艾、如火如荼,世渝就是当时中国股份制改革前沿海南的活跃分子。不论在海南,还是北京、成都,当时许多国际、国内的研讨会上都可以见到他的身影。在他的努力下,当时的海南顺丰完成了股改融资,实现了在STAQ系统的发行。后来又在资本市场大显身手。我从市场第一线回到了学术领域后,和世渝的见面机会少了,后来知道他去了德隆。记得经常在人多的场合,世渝总是沉默寡语,有时经常在我办公室待上一段时间也不说什么话。现在才发现他却是在认真的倾听、默默观察。他的勤奋、他的努力、他的思考和智慧,全部都凝聚在《曾经德隆》这本书里。不知不觉,德隆事件离我们已经过去了四年了。时间不长,但感觉很久。因为中国市场的变化太大太快了,似乎德隆已经成了当今中国经济生活中不足以关心的话题。如果大家都这样想的话,我认为是悲哀的。

内容概要

  世渝作为中国最早的股份制改制、资本市场发展的参与者和德隆高管之一,以其亲身经历和多年的思考写了这本《曾经德隆》,非常难得。有实践、有理论的人和有实践、无理论或者有理论、无实践之人写出来的东西差别很大,世渝应该是有实践、有理论的这一种。这种感受、这种认识是一个不参与市场、不参与实践,只知道站在市场旁边对企业、对企业家指手画脚的人写不出来的。这本书的用意很清楚,它是希望借德隆事件让中国去思考用什么方式来造就中国的大企业和强大的金融业。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了,国有企业改革从松绑扩权、两步利改税、企业承包到股份制也有二十多年了;中国的民营企业从个体户、前店后厂到参与各行各业,占有市场经济半壁江山也有近三十年了;中国金融业从银行体制改革、资本市场的创立发展也近二十年了。我们希望更多各行各业的参与者、实践者都拿起笔来,追忆过去、总结历史、关注现实、警示未来,将中国的改革开放进行到底。

作者简介

王世渝,1957年生于重庆。著名投资银行家。做过工人、教师、销售人员、政府官员。从事了17年企业改制、重组、并购、上市等投资银行业务,是中国资本市场最早的参与人之一。曾担任过北方五环、四川新希望、中体产业、曙光汽车、云天化、海南寰岛、国泰股份、辽宁足球俱乐部股份有限公司等上百家企业的改制、重组、上市的财务顾问和主要策划人。曾任顺丰集团董事、秘书长。万通集团投资银行部总经理,万盟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现任瑞恩资本国际有限公司董事长。

书籍目录

序引子第一章 初识德隆第二章 德恒过客第三章 友联之梦第四章 金融混业第五章 悲壮的探索者第六章 危机爆发 第七章 溃败之途第八章 让往事告诫未来后记

章节摘录

我在经过短暂的思考和观察后,决定不管在不在德恒干下去,我都要给德恒留下一些东西,对德恒有所帮助。我希望用一个月左右时间,设计出德恒证券投资银行业务的理念、方法、组织体系、业务体系、运作模式。我希望为德恒证券打造一个完全不同于国内所有投资银行依赖股票承销的运作模式,让德恒成为一个业务创新的地方。于是,我临时抽调了两个人,在我的组织指导下,开始起草《德恒证券投资银行业务发展战略》。虽然我低调介入,但我加入的消息也在德隆系内部和我熟悉的圈子里不胫而走。德隆内部的传言是,德恒来了一个老江湖,投资银行高手。圈内人则让我成了他们窥视神秘德隆的线索。不断地有北京的朋友到上海来看我,言谈之中,最不可回避的话题就是:神秘的德隆和外界的传言有何差别。王巍也在许久不和我见面的情况下,来上海看我。我邀请他来到中保大厦我的办公室。王巍是中国海归派中最明白中国玩法的一个。在他这个洋博士眼里,德隆不知是哪个山头下来的土匪,居然闹得满城风雨。德隆一个个大规模的并购行为,也没得王巍之真传,内心实有不甘。在王巍既藐视又居高临下的眼里,他很希望有机会当一把德隆的师傅,从而不负其并购之父的盛名。一则我刚到德隆,二则我只想沉默,也没法向王巍作更多的讨教。他突然萌发一题,由我和他二人来写一本书,题目叫《中国企业并购的本土化工夫》。听起来很有意思,其实两人心中都知道,这只是说说而已。没多久,冯仑也到上海对德隆做了次暗访,我也是晚上才知道他的行踪。我驾车送他回酒店时,才有我和他单独交流的机会。冯仑说他见到了唐万川,他说不明白德隆到底谁当家。

后记

尽管很多人都劝我不要出此书,我还是斗胆地写了出来。继著名财经评论家水皮先生率先安排在《华夏时报》连载之后,新华出版社终于让这本书出版了。 2004年夏天就开始用一个又一个长假和一个又一个不眠之夜进行写作,至今算来已断断续续经过了四年时间。环顾今日,更觉得这本书来得及时,来得必要。因为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若干涉及经济人物的大事件,很少有内部人以自身的亲历亲为来客观记叙这些事情,更多的是选择沉默。我看了太多国内外写公司、写财经人物、写金融家的书,大多是财经记者写的,大多是从旁观者的角度去认识、分析、批判、揭露、猜测、理解。不是对失败者进行无情鞭笞,就是对过程成功者进行歌功颂德。希望这本《曾经德隆》能够换一个角度。虽然写出来的东西仅仅是德隆事件的冰山一角;虽然写出来的也是我经历的、知道的全部德隆的很少一部分;虽然通篇少不了我对德隆消失的怀念,对唐万新的情感,但我可以负责地认为:事件是真的,人是真的,情感也是真的。在此,我不得不因为真实地书写了那么多人的名字可能会引起一些人的不愉快而表示歉意。

媒体关注与评论

  ——刘纪鹏(著名经济学家)  世渝在人多的场合总是沉默寡言,其实他是在认真倾听、默默观察。他的勤奋、他的努力、他的思考和智慧,全部都凝聚在《曾经德隆》这本书里。  《曾经德隆》有实践也有理论。这本书的用意很清楚,它希望借德隆事件让中国去思考用什么方式来造就中国的大企业和强大的金融业。  ——水皮(资深财经评论家《华夏时报》总编辑)  德隆的产业整合理念,现在看来也是超前的,金融控股的实践更是如此。先驱与先烈有时仅只一个字的距离。  ——胡润(百富出版人暨中国大陆百富榜创始人)  如果想了解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金融资本市场的发展状况,"德隆事件"全程见证人——王世渝的倾力巨著《曾经德隆》无疑是一本最好的教科书。  ——陈明键(东方高圣投资管理公司董事长)  世渝是我认识的第一个做并购的同行,在投资银行家里,他是好人,也勇敢义气。世渝《曾经德隆》中的唐万新是一个胸怀大志的一流人物,也是一个悲剧人物;他的悲剧在于,他一直试图用二流的人、三流的钱去完成超一流的事业。  ——赵晓(中国体制改革研究会特邀研究员著名经济学家)  ——以德隆为镜,探企业兴衰。


编辑推荐

《曾经德隆》对中国资本市场和民营企业的启示,“德隆系”曾经或明或暗地控制近二十家金融机构和多家上市公司,涉及汽车、机电、矿业、建材、食品、旅游等多个行业。一个曾经的“金融帝国”为何会在一夜间彻底倾覆?“德隆”内部首次公开德隆事件,面对“败局”的高端思考与记述。

名人推荐

世渝在人多的场合总是沉默寡言,其实他是在认真倾听、默默观察。他的勤奋、他的努力、他的思考和智慧,全部都凝聚在《曾经德隆》这本书里。——刘纪鹏(著名经济学家)《曾经德隆》有实践也有理论。这本书的用意很清楚,它希望借德隆事件让中国去思考用什么方式来造就中国的大企业和强大的金融业。——水皮(资深财经评论家《华夏时报》总编辑)德隆的产业整合理念,现在看来也是超前的,金融控股的实践更是如此。先驱与先烈有时仅只一个字的距离。——胡润(百富出版人暨中国大陆百富榜创始人)如果想了解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金融资本市场的发展状况,“德隆事件”全程见证人——王世渝的倾力巨著《曾经德隆》无疑是一本最好的教科书。——陈明键(东方高圣投资管理公司董事长)世渝是我认识的第一个做并购的同行,在投资银行家里,他是好人,也勇敢义气。世渝《曾经德隆》中的唐万新是一个胸怀大志的一流人物,也是一个悲剧人物;他的悲剧在于,他一直试图用二流的人、三流的钱去完成超一流的事业。——赵晓(中国体制改革研究会特邀研究员著名经济学家)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曾经德隆 PDF格式下载



在我心中一直有一个愿望就是想把我在德隆工作的一段经历描述一下,刚好最近看了<曾经德隆>这本书,便勾起我的往事.虽然德隆工作时间不长,但却改变了我的一生从一个无产阶级过度到现在基本小康水平.其实我不能和<曾经德隆>书中提到的任何人比,我当时只不过是德隆军中马前卒,充其量也就是个排长,虽然职务很底,但德隆的企业文化给了我很大的发展空间. 在没有来德隆工作前,自我感觉不错,单位和职务在别人眼里也算个人物.但踏进德隆的大门才知道什么是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如果你没有文化,没有社会经验,没有个人整体素质,没有独立作战的能力,想在德隆这个大家庭里混饭吃难上加难.在这里工作只有一个结果,没有过程.上级只告诉你什么地方有金子,当你兴奋的跑过去,你却发现那是一堆石头.这时候有人选择两字"退却",但也有人开始挽起袖子把石头一块块的搬走,在把泥土挖去,拼命的挖啊,挖完泥土下面还有泥浆,泥浆下面还有岩石,等你把岩石凿透,这时你才发现你想要的"金子"就在里面.为什么要这样讲呢,我们首先要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俩,而德隆的管理就是根据你的几斤几俩,把你安排在你能发挥你最大能量的地方,使你的才华得到展示.而且你的付出和回报决定正比.在德隆工作的最大好处就是没有阶级斗争,大家凭业绩讲话,完成任务就是好样的.上级部门从不干涉你的工作方法,你就感觉自己指挥着千军万马,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再奋斗.


书有很多种,取决于写书人的心态。这本书,初一看很多小毛病,甚至有很多重复的段落。但是,这部书绝对是作者用心血写的。因为来自内心,所以一气呵成。所谓写书的大真诚!至少,我们应该永远记得那帮新疆汉子的金融梦想。。。 。。。至少,我们走过这个路的人都知道这条没有方向的路有多么艰辛。。。。。


同意楼上的看法,此书初看之时,稍显混乱,但整篇文章在组织上却相当的严谨,一定是作者呕心沥血之作,而也只有真正经历过的人,方能写出如此佳作!!


这本书,我刚读完,是从图书馆借的(与这里卖的封面不一样,应该不是一个版本)。我是金融学硕士刚毕业,现在一家公司的资本运作部。看了之后很震撼。震撼于德隆的先进,德隆的敢于创新,德隆探索的金融控股实践以及产业整合理论应该是中国未来至少10年的重点工作。最近郎咸平,出了很多书,其中好几本都是讲产业整合,产业链整合。从这一点看,德隆领先郎咸平10年了。另外,我初步,感觉平安集团现在做的工作就是德隆未竟的事业。


作者以德隆的高管的身份,为读者解析了“德隆事件”的整个过程,叙事性强但又有一定的专业性,推荐经管专业学生阅读


德隆失败的原因主要在于“人心不足蛇吞象”,明明自身实力不够,外部条件也不具备,却一味求大求全:想要一口气吃成胖子,却不知自己能否消化;又好比在浮冰上建造房屋,缺乏根基,又怎能长久,因此德隆失败已属必然。另外,在王世渝的规划中,完全没有提到危机处理和风险防范,从事金融,却缺乏金融行业所必需的稳健,早晚必败。而且德隆的战略里,只有攻,没有守,即使是在危机中,也是以加强攻击的方式试图脱离危机,这样的赌博心态,短期内可能奏效,但长期必败。即使是德隆的进攻,也把混业经营,全方位服务理解为什么都做,处处出击。根基尚浅,却并没有想要形成自己核心竞争力和特色产品的计划,而求大求全,这样的人海战术,是否真能奏效呢。另外,隐蔽控制多个金融机构,拆东墙补西墙的资金运作方式,以及缺乏透明度的企业文化,又怎能不是监管机构的心腹大患,投资者和客户又如何能真正信任德隆。对承销业务的轻视,更是可笑而浅薄,须知无论国内还是国外,投行业务最大的利润来源,仍是承销,因此如果想要成为大的投行,那么即使是从财务的角度来看,也要非常重视承销业务。从这本书中所看到的德隆,是一个游走于法律和道德边缘的,不按牌理出牌的,江湖气十足的,诡秘的灰色身影。这样的机构,又如...何能指望它尽到金融机构的社会责任,不忽略公众利益?所以德隆这样的机构,唐万新,王世渝,这样的人,中国的金融界还是越少越好。 阅读更多 ›


是好书,只是读的人结果不同罢了,更需要销售人员在一定的阶段中执行。培育与用人的问题同样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处理不好将直接影响企业的发展。企业的发展壮大事是与人才的积累与培养成正比的,世界上从来没有哪个企业是高速发展却人才匮乏的。 用人是留人的根本,让人才能够在公司找到自己的价值,并能够通过公司的平台谋求发展与利益,这是留人的根本法则,而不是简单的经济手段。只有能够不断的培养人,才能够将更多的人留下,只有当每一个人发现,自己的价值实际上是必须在公司的平台上才能得到发挥,他们才会真正的被留下。 用人是留人的根本。用人的核心是训练。用人的关键是训练。


很好的一本书,感觉里面的内容很好。很想了解一些有关德隆的事。


适合很多关注历史的人看这本书。


半瓶醋 指导没知识,只自己出书揭丑,搞笑版。。。。。。


《曾经德隆》这本书,让我感慨的是,一切都是时机,德隆的整合的概念和做法,早了10年。另外, 看看德隆旗下的组合,现在的归属方,不由得会信一点阴谋论。 新疆屯河,潍柴动力(原湘火炬)等等。 可惜这个金融奇才,也许早生了X年, 错生了一个地方。如果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 也许是另一个金融大亨了。... 阅读更多


不知道什么原因,我的书来的特别慢,十天.......别人买一本货到付款的第二天就到了,是不是货到付款的书一般都送的比较快?求解释


倒是不缺真实感情。但是一些具体的案例剖析不明了,有过分饶舌而不知重点的感觉。


了解并关注这事的人还是值得一看的,质量可以


这本书没有深入的写,只是有个大概


典型的流水帐,根本读不下去。看到的只是泛泛的描述、对自己的理想无比热情以及对德隆生不逢时的感慨,不喜欢作者这种叙事的口吻和态度。作为读者,我在这本书中没有看到智慧,只看到了说教和抱怨,所以我不能继续读下去。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