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档案史料
2008-06-01
新华出版社
北京市档案馆 编
291
北京市开展抗震救灾史料内容涉及地震发生后,北京市及各区县政府、各系统、各行业迅即投入抗震救灾、生产自救,建立防震疏散点安置群众、妥善解决人民群众居住和生活困难,城市煤气、道路、房屋抢修,保证人民生活必需品、药品、食品生产,公共交通和商业零售业恢复正常运转等方面的情况。在四川省汶川县 I发生8级强烈地震后,我们整理公布这组史料,对于诸如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发生后,灾区特别是大中型城市开展生产自救,尽快恢复人民生活和正常的社会秩序,重建家园具有参考价值。为了更好地保持历史原貌,将北京市档案馆藏相关史料按照时间顺序整理排列,对于一些具有特定时代色彩的语句未做删改,只对明显的错字、衍字等进行了改正。
1976年唐山地震后北京市开展抗震救灾史料1976年北京市支援唐山抗震救灾史料1976年唐山地震后北京市开展防震抗震科技1976年唐山地震后北京市基本建设、交通、纺织等系统制定的防震抗震工作预案老北京天桥的传说、历史及其他六百年前的一篇修志凡例旧都文物整理委员及修缮文物纪实北京高等院校的井盖
首先是抓住居民疏散以后迫切需要解决吃、住问题这一重点,适时地改变供应品种和服务方式。饮食业积极生产主食和简单炒菜。粮食行业全力供应切面、挂面。副食行业大力供应蔬菜、熟肉、糕点和瓜果。百货、土产行业则积极供应搭棚材料以及露宿必需品。在服务方式上,广大职工提出:“群众到哪里,服务到哪里;群众需要什么我们供应什么。”设立服务摊点、出流动货车、服务车,上街售货服务。对于集中疏散点,区属商业、服务业主动和街道抗震指挥部挂钩,实行定点划片、包干供应。为了减少排队,方便群众,饮食行业有的搞干稀搭配、主副食合一的份饭、盖饭和馅货;有些副食行业采取了糕点、糖果包包,蔬菜、肉论份的供应方式。有些银行分理处主动到商店兑换小票。一些土产、日杂商店还适应群众搭棚需要,把铅丝分成小把,把圆钉等包成小包,供应群众。 抗震救灾中,财贸各行各业打破了分工界限,不分份内份外,一切服从于抗震救灾的急需。宣武区一些浴池行业,充分利用现有设备,为群众供应开水。东城区朝内煤厂等单位的职工,不但为群众送煤到棚,还为群众代修煤气炉。西城区许多副食店深入医院为伤病员送去糕点、红、白糖和各种食品。西城新风饭馆为群众设立了开水站,还为附近二十多户老弱病残包饭,一日三餐,按时送到。八月七日全日大雨,为了给群众祛寒,东城区三十五个副食基层店,深夜冒雨串棚,为一万多户居民送去红糖一万多包、姜粉三百多包;饮食行业为七万多身居帐篷的群众送去了姜糖水。糖烟酒公司接受了赶装五万个慰问袋的任务,任务很重,崇文区人民银行立即抽人赶去支援。二十八日,通县急需烧饼、馒头一万多斤,四个城区饮食业闻讯后,连夜赶做了二万三千多斤。天津要求支援咸菜六十六万斤,朝阳、东城区的副食行业,立即连夜赶装,第二天一早便送到了。所有这些,都是广大财贸职工认真贯彻执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坚持“一个方针三个服务”的社会主义方向的结果,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商业的无比优越性。 四、干部亲临第一线,与群众实行“三同”,哪里有困难,干部就出现在哪里。各级党的领导干部,遵照毛主席关于干部要和群众实行“三同”的教导,亲临抗震救灾斗争的第一线,和广大群众同学习、同批判、同吃、同住、同劳动,同甘共苦。有些同志抑制全家几口亲人受灾牺牲的悲痛,坚守岗位,参加战斗;许多干部不顾家里房屋倒塌,家属情况不明,日日夜夜地战斗在抗震救灾的第一线;不少年老有病的干部,不顾体弱多病,震情一发生,就立即赶到工作岗位,参加战斗。他们在同群众共同战斗中,遇事同群众商量,碰到困难和危险,就带头冲上去,大大地鼓舞了职工群众的斗志。石油公司通县石油经营处党支部“一班人”个个迎着团难上,事事冲在前,为群众做出了样子。支部委员见德庆同志,年已五十多岁,震后,不顾家里房子倒塌,立即赶到油库,连续九天顶班劳动。他为职工搭了不少帐篷,而自己却睡在露天。食品供应处食品厂厂房危险,支部书记、副书记带头进去,坚持了生产。东外副食商店党支部书记武旭昶同志,发现一个门市部房屋被震裂欲倒时,奋不顾身地钻进去,用铁柱顶住了房梁,防止了倒塌。大兴县采育供销社灾情比较严重,四百八十间房全部震损,其中二百七十四间倒塌。地震时,支部书记孟宪民同志自己住的房子倒塌,他冒着生命危险冲了出来,不顾家人安危,立即到各点呼唤职工,组织抢险,使全社一百七十六名职工全部脱险,又同职工一起经过三天三夜连续战斗,抢救出价值三十六万元的商品。服装、百货公司的领导同志,震后冒着余震不断的危险,亲自押运服装、棉毯去唐山。北京饭店党委书记、常委和服务员一起值夜班,一起上街为居民送食品。二商局、粮食局等单位的领导同志,到最艰苦的第一线参加劳动,解决生产、供应中出现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