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爷那些事儿
2009-7
新华
綦彦臣
170
无
2008年的重大文化事件之一就是清史学者、通俗历史作家阎崇年先生签名售书时,被一位冲上前去的观众打了一记耳光。多亏阎先生有涵养,当场并没有作出激烈的反应,工作人员恢复秩序后,阎先生继续签名售书。但是,这个不大不小的“耳光事件”却引发了清史研究圈子与通俗历史写作圈子的深度讨论。比如,清史研究专家李治亭先生专门著文,指出阎著《正说清朝十二帝》中的诸种错误;再比如,通俗历史作家张鸣教授就此事件接受凤凰卫视采访时说:“阴谋盛行,而且臣民文化、奴才文化盛行,清朝的时候就是这样的,乾隆认为他是英主,底下没有大臣,没有明臣,不能有什么明臣。”作为经济学家兼自由撰稿人,我对历史比较感兴趣,也写过几本这方面的书,有的还算比较成功(如《烫手的江山》和《刀与笔》),关注“耳光事件”与后续讨论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我认为:第一,多角度看历史是十分重要的,有的东西正史上没有而野史上言之凿凿,如此,就需要作者详作比较,而不可以想当然按某一方面的说法“翻译”;第二,虽然微言大义的史观不足取,但是写史要有基本的史德,就像练武的人要有基本武德那样。第二点尤其重要,这也是张鸣等学者与阎崇年先生观点不一样的原因所在。其实,不唯张鸣等身为学者的人不同意美化清朝的笔法,早在民国之初,就有一批身跨晚清与民国的民间文人以笔记的形式揭露清朝政治的阴暗面,还特别对乾隆一朝的历史进行“另类”补充,为后世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历史资料。由于我的阅读范围较广,并且写过晚清方面的通俗历史作品《宿醉的王朝:1860—1889晚清三十年》,所以对身跨晚清与民国的那些文人的笔记多有阅读,陆续整理了九个提纲,而后又根据这九个提纲对《清史稿》进行反印证,写成系统性的文字,就成了本书的雏形。
《乾隆爷那些事儿》以正史《清史稿》为经、以民初清季野史笔记为纬,以文献考证与通俗化表达为方式进行重新创作,复现了乾隆皇帝。《乾隆爷那些事儿》故事性较强,多涉大清史志忌讳的敏感事件。如乾隆执政初期错误地处分了名士杭世骏,后来南巡两次召见,试图弥补自己的过失,但杭世骏并不领情,使乾隆尽失天子尊严。再如因乾隆在南巡路上寻花问柳,皇后富察氏苦苦相谏不果后愤而出家,成为清代最忌讳的“无发国母”事件。
綦彦臣,河北泊头市人,1964年10月生。自由撰稿人.有著作多种.2 007年初入选《2006年百名华人公共知识分子名单》。通俗历史著作主要有:《中国人的历史误读》《烫手的江山——闲话五代十国》《宿醉的王朝:1860—1889晚清三十年》。
自序第一章 老爹打反把1.别怪我翻脸不认人2.说你不行,行也不行3.公中有私,私中有公第二章 看谁更江湖1.有限新政无赖风2.决不允许涉及敏感话题3.市间第一招牌被晒第三章 学士比倡优1.纪晓岚“奉旨纳妾”2.万勿作出位之言3.抢占道德制高点第四章 猎色亦杀人1.扬州樗园的奇女子2.皇上遇到尴尬事3.避暑山庄迎洋女第五章 一段曲折事1.孩子是自己的好2.皇后出家当尼姑3.爷爷杀皇孙第六章 与文人交往1.杨瑞莲幸蒙天恩2.放归画家3.决斗黑社会第七章 特务当宰相1.君臣结成忘年交2.玉马引发连环命案3.粘出一个女人来第八章 什么顽意儿1.母女谎称姐妹2.大狼吃人,不吐骨头3.婆媳合谋杀乾隆后记:补正史之疏,祛戏说之陋
在兄弟们复杂的权位争夺中,雍正能够成为最后胜利者,不唯“天命”二字可作解释,尤以“权变”二字为根本所在。雍正之诡诈,由处理年羹尧与田文镜问题上的权变可见一二。年羹尧是雍正继位后所倚重的第一大臣,更因青海平叛之功威震天下,后来,其极端骄横的做法终不为雍正所容,于雍正三年(1725年)三月被改任杭州将军。杭州将军是个闲差,但雍正并没因年羹尧被冷落而放过他。隔了三个月,就给了两道处分:第一,罢免年羹尧二子年富、年兴职务,交年羹尧之父年遐龄予以管束,“你爹不管,看你爷爷管不管?”不言而喻,雍正就是这么个想法;第二,剥夺年羹尧的太保职衔。其间最让年羹尧蒙羞的是雍正自造谣言并附会到年羹尧身上,进而借机挖苦、讽刺他在该年四月二十四日对年羹尧例行履新职的谢恩奏折上作了长长的批示:“我早听说一句谣言在流传,说是‘帝出三江口,嘉湖作战场’。现在让你出任杭州将军应是符合此言,此前你不就上奏过浙江天象问题吗?我想,你果真自称帝号,也是天命所在,我难以抗拒。你要不想称帝,又统率我的数千军兵,断然不会允许别人在三江口称帝。关于以上谣言,我不知道你听说了没有。你前几天连续交来的两份奏本,我已看完,彻底心凉了。看来,你并不思悔改。我对上天发誓,要是我对不起你,天诛地灭;相反,你要是背叛了我,上天应该给你相应处罚。你只讲臣下该做事的道理,却不理会我身为君主该持守的道理。你做事总是以破坏现成制度为主,说起话来又口是心非,给我安上听谗言怪功臣的恶名。我有什么办法呢?现在只能守住君道而不理会你的臣节了,后世天下人认为我站在一个‘是’字上,就可以了。我下决心这么做,最坏的结果也就是后人笑话我们之间没尽君臣之谊,忘记了从前团结一致的事实。写出以上这番话,我几乎没法落笔,可愧、可愧!可怪、可怪!”雍正如此直言,本身就已经不顾君臣之分了。
大清帝国乾隆皇帝清高宗弘历的历史形象很正面,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其文治武功促成了后世史家所推赞的“康乾盛世”。如成书于民国十六年(1927年)的《清史稿》在其本纪末尾评价说:“高宗运际郅隆,励精图治,开疆拓宇,四征不庭,揆文奋武,于斯为盛。享祚之久,同符圣祖,而寿考则逾之。自三代以后,未尝有也。”这样的说法基本属实。清高宗本人的自我评价也相当高。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十月,自书《十全记》,记录他主张的十次战争胜利的经过。此十次战争为:两平准噶尔,一定回部,两平金川,安定台湾,征服缅甸与越南,平定苗疆与廓尔喀。同时,清高宗命令将此文以汉满蒙藏四种文字刻碑并修建碑亭,向全国人民宣示。自此以后,82岁的老皇帝开始自称“十全老人”。清高宗不但建立了赫赫战功,而且其本人文学成就比较高,仅作诗数量一项就居历代诗人之首。他当皇帝以前,曾刊诗集《乐善堂集》,该集录诗1034首。即位后,又写了42550首,合计43584首。形象地说,清高宗一个人的诗作数量与《全唐诗》等量齐观。虽然其诗作不乏朝中杰出文人如梁诗正、刘统勋、纪昀等人的润色,但总算是笔耕不辍。清高宗的书法尚可,圆润流畅,只是稍缺变化。至于绘画作品虽多模仿之笔,没达到真正画家的水平,更无法与北宋画家皇帝徽宗的成就相比,但以文人画的尺度来衡量,他还是很有些功底的。当然,清高宗并非十全十美,尽管他因十大战功而自称“十全老人”,但是对他推崇有加的《清史稿》在其本纪最后的评价中也不得不说:“惟耄期倦勤,蔽于权幸,上累日月之明,为之叹息焉。”这样的评价至少说明一个事实,即乾隆晚期政治颇有问题。在身跨晚清与民初的笔记野史作家如许指严看来,不仅乾隆晚期政治大有问题,就是它的前中期也多有缺陷。因此,许指严围绕清高宗的南巡(自乾隆十六年至四十九年)活动,遍采民间传说,写成《南巡秘记》及其《南巡秘记补编》,将乾隆的形象负面化。
《乾隆爷那些事儿》是由新华出版社出版的。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