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我们如何思维

约翰·杜威 新华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1-1  

出版社:

新华出版社  

作者:

约翰·杜威  

页数:

184  

译者:

伍中友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我们如何思维》是著名哲学家、教育学家约翰·杜威的代表作之一。1925年1月,孙伏园主持的《京报副刊》发出征求启示,邀请海内外名流学者推荐“青年必读书十部”。众多学者纷纷响应作答。《我们如何思维》被胡适、潘家洵、李小峰、邵元冲、杨四穆、罗德辉、许昂若等学者列入推荐书单。  《我们如何思维》探讨了人类思维的本质。作者运用大量日常生活中的案例,详细阐述了我们进行思维时的不同过程。全书共三部分,第一部分“思维训练的问题”,说明什么是思维以及思维训练的重要意义;第二部分“逻辑的探讨”论述了逻辑上概念判断、推理、具象与抽象思维、经验与科学思维等方法;第三部分“思维的训练”讨论了如何从活动、语言、观察、课堂教学等方面发挥儿童的好奇心、想象力,培养他们科学的思维方法。  《我们如何思维》有助于我们了解思维的特性,运用科学的训练方法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也有助于教师根据思维的发展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简介

作者:(美国)约翰·杜威(John Dewey) 译者:伍中友约翰·杜威(John Dewey),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教育学家之一,实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之一。他的思想涵盖逻辑学、认识论、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哲学、美术和宗教。他的学术著作甚丰,仅目录就达125页,主要代表作有《民主与教育》《哲学的改造》《人类本性及行为》《经验与自然》《确定性的追求》《艺术即经验》《逻辑:探求的理论》《公众及其问题》《人的问题》等等。1919年5月至1921年7月,杜威到中国讲学,在北京、上海、山东、山西、江苏、浙江等13个省市演讲数十次,对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尤其是教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胡适曾说“自从中国与西洋文化接触以来,没有一个外国学者在中国思想界的影响有杜威这样大。”

书籍目录

第一部分 思维训练的问题第一章 什么是思维?第二章 思维训练的必要性第三章 思维训练中的自然资源第四章 学校状况与思维训练第五章 智力训练的手段和目的:心理与逻辑第二部分 逻辑的探讨第六章 完整思维行为的分析第七章 系统推理:归纳和演绎第八章 判断:对事实的解释第九章 意义:或概念和理解第十章 具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第十一章 经验思维和科学思维第三部分 思维的训练第十二章 活动和思维训练第十三章 语言和思维工具第十四章 观察和思维训练知识第十五章 讲课和思维训练第十六章 一般性的结论

章节摘录

二、需要引导以实现价值人每天每时都在思索,这不是什么技术性和深奥的事,但也不是什么无足轻重的小事。这一功能必须是与智力相协调,每一次都不能有思维混乱。这是一种推理的过程,是在判断情况的基础上得出结论,间接地得出信念,正因为如此,这可能做对了,也可能做错,所以需要谨慎小心,需要锻炼。它愈是重要,出了错的危害也就愈大。比穆勒更早的一位学者约翰·洛克(1632-1704)阐述过思维对于生活的重要性和训练思维的必要性,以便通过思维得到尽量好的效果和防止最坏的结果。他说,“任何人做任何事,都是以这一种或那一种观点为依据,以该观点作为行动的理由;不论他运用何种手段,他都是以自己这一有充分根据或并无充分依据的见解作为引导,按照这一正确或错误见解而投入他的全部行动力量……神殿教堂都有它们的神圣偶像,我们都看到有多少人为之顶礼膜拜。实际上,在人们的头脑中,这些观念和偶像都是始终指导他们行动的无形力量,他们都普遍心甘情愿地服从这一指导。因此,极其重要的是要非常用心培养自己的认识,正确运用自己的认识以探求知识和判断实际效果。”既然一切有意实施的活动以及我们种种力量的运用都有赖于思维,洛克强调非常用心培养自己的认识“极其重要”,就是恰如其分的。


编辑推荐

《我们如何思维》是著名哲学家、教育学家约翰·杜威代表作之一,胡适、潘家洵、李小峰等学者曾推荐《我们如何思维》为“青年必读书”。1925年1月孙伏园主持的《京报副刊》发出征求启示,邀请海内外名流学者推荐“青年必读书十部”。众多学者纷纷响应作答。《我们如何思维》被胡适、潘家洵,李小峰、邵元冲、杨四穆、罗德辉、许昂若等学者列入推荐书单。约翰·杜威的哲学与教育思想杜威在基本哲学路线上继承了经验论传统。他把经验解释为超出物质和精神对立之外的中性的东西,既否定经验是客观对象的主观反映,也反对把经验看作是一种纯粹主观意识。在杜威看来,经验既包括人的情感、意志、思想等一切心理意识的、主观的东西,也包括事物、事件及其特性等一切“客观”的东西。杜威否定思想、概念、理论等等是客观对象的反映,认为它们不具有客观真理的意义,而只能作为有用的假设。它们不过是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设计的工具,只要它们对实现目的有用或者对有机体适应环境有用,它们便是真理,反之就是谬误。杜威非常重视教育和哲学的关系,甚至把哲学看作是“教育的普遍理论”、“广义的教育学说”。他认为,教育是人类生活所必需的,而思想和学习是人用来适应生活要求的工具,人为了生活而思考,所以哲学也是一种生活工具。掌握生活工具要通过教育,教育好像是实验室。哲学的种种理论可以在其中经过一番试验,使之成为具体的。杜威一生的哲学活动从没有与其教育活动分开,他的教育活动也从没忘掉工具主义哲学。从实用主义经验论和机能心理学出发,杜威批判了传统的学校教育,并就教育本质提出了他的基本观点,“教育即生活”和“学校即社会”。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我们如何思维 PDF格式下载



这本翻译得比较浅显,未能达到信、达、雅有很多东西太表面,没有显示出作品本身的学理性,还是要买商务版呀,为什么卓越没有原来的那个版本呢


大师的书所用的语言,特别是像这种划时代意义的代表作,通常都比较逻辑严密,有点难懂。而这本书的语言却平易近人,用最简单的例子来说明比较复杂的问题。决定这本书源于其他作品把它作为参考文献来引用,加上我们口边总是挂着“思维方式”“思维能力”种种词汇,而思维的定义是什么?跟“想”有什么区别?带着这些问题,期待着在本书找到答案。 虽然没有看完,但是明显感觉到只要能够静下心来,就一定能够体味到教育大师带来的惊喜。这本书排版尊重了西方书藉的排版方式,每一页的外侧是宽宽的空白,写着一些关键词,您也可以在旁边加入自己见解。行距也很宽,总之阅读起来很舒服。


因为之前没读过杜威,不知道到底该选哪个版本,所以姜文闵的《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和伍中友的《我们如何思维》两个版本我都买了。先读的伍中友的,硬着头皮看 终不知其所云。放下看姜文闵的,对照看之前伍中友书中看不懂的部分,看明白了。我比较了两书,姜的书是《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两部分,而伍的书只有《我们如何思维》一部分。伍的书中有些部分的翻译和姜的书几乎一样,除了改动几个标点符号。但伍改这几个标点也让文章理解起来困难很多。伍似乎参照姜的书来翻译的,为了避免抄袭之嫌,在标点上做改动。其他伍自己翻译的部分比姜的翻译差远了,生硬无比,无法理解。


喜欢学习思维的人应该看看,很多内容很受启发,有哲学见解,但又不晦涩。


作者影响的不仅是美国人,也、更影响了世界,建议:无论从事什么工作的人,都应该读读杜威


值得一看,学习他人的思维方法


对于全书内容我的评价绝对是5星!确实如胡适等名家所说,青年人必读不容错过!系统的阐述了理性思维的概念、意义和作用!详尽分析了理性思维的整个过程及其中涉及到的逻辑问题,最后又对如何训练思维力进行了说明!翻译很次,译者应该并没有准确理解作者的意思!开篇第一个关于思维的关键定义,“思维是关于非直接感受到的事物”中的“非”字就让我颇感困惑,起初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抽象概念”,但是如果是“抽象概念”的话会导致很多问题无法解释,比如:感觉到气温变凉,想到抬头看天,发现乌云密布,确定大雨将至!并没有抽象概念参与但这却依然是一个典型的理性思维过程...经过艰苦的对比、求证最终证实是“没有”而不是“不能”,所以不是专指抽象概念的...类似问题不止一处存在,比较痛苦,所以推荐有能力的朋友最好直接看原文!


如果指望看完这本书就能提升自己的思维水平,那绝对是不现实的。大量的,优质的阅读才是正路。我认为此书对于教学意义更大。如果你想通过这么一本书就能给自己带来什么实质上的提高,还是放弃吧。


这是杜威的著作,就不用多介绍了,虽然读起来有点难,还是值得一读


推荐,高中以上的青年人,必读。无需抱怨字太大、书太薄。一旦读进去了,会帮助一个青年人建立起一生受益的思考习惯和思维方式。无论卖菜市卖白菜的普通人,还是卖苹果手机的高科技人才,都会想一想如何生活地更好、如何应对周围世界。前者,散漫地想一想,或许想明白或许不明白。后者,不断地想着怎样更好,怎样解决问题,不断地寻求-------想清楚、想明白为止。


昨天收到货品,打开翻看了几章。是本教科书,通过理论知识告知我们,如何更加理性、严谨的做事情,处理问题。同时也可以很系统的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会如何思索问题。


看书名就已经不喜欢,跟别提内容。我如何思维,难道需要你来教我。还是那句话,无奈才买的。


杜威的书,应该看看。


挺难懂的买这类书,考验个人意志与决心的时候到了


正在读,感觉还好,可以的


该书首次出版于1910年,至今,已经过去100多年了。随着心理学及其分支学科(如教育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的发展,书中的大部分观点已经成为常识。例如,教学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教条主义式的讲课方法是不行的,填鸭式的灌输方法效果不好,之类。因此,该书的学术价值不大。... 阅读更多


帮妈妈买的书,感觉似乎很深奥。


朋友推荐的,还没看完,先给5分吧


学习下如何教育


帮我朋友买的!


前辈推荐


非常好的书,绝对值得读读


学习怎么思考问题的好书!


  书只讲一件事, 一个完整的思维过程应该是怎么样子的, 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思考. 一个很非常普通的话题, 却给了我莫大的震撼. 不是说这个过程多么的高深, 多么的玄妙, 而是说这么一个简单的过程, 为什么经历了16年教育的我, 居然不知道这个原本应该知道的问题.
  
  从小学校给我们的思维过程都是, 根据事实例子, 用科学的统计方法, 严密的推论归纳总结去原理,或者说是观点. 跟着我们就可以用这个原则去处理具体的问题了, 这个应用的过程,我们称之为演绎. 所以, 简单就是, 用归纳发现原理, 用演绎去应用原理.
  
  但杜威说的是, 归纳和演绎是一个思维过程的两部分, 无论你有多大量的例子,数据, 多精细的推理, 用归纳得出的只能是假设. 而且很多情况下, 这些假设都是错误的. 这个只有归纳的思维方式, 叫做经验推理. 只有在得到这个假设后再通过演绎, 得到了更多的推理事实, 而且往往是在原来归纳用例子之外的事实, 把这些推理事实与现实事实对比, 看是否有矛盾, 是否出现了反例, 如何解析这些矛盾和反例. 如果可以合理解析, 那这个假设才能称得上相对正确的观点. (反例是检验一个观点的有力工具, 因为道理很难被证真, 却很容易被证伪). 所以归纳和演绎是思维的两条腿, 缺一不可. 并且它们不是用一条腿走完了,再走另外一条. 而是两条腿同时走路, 不停地得出假设, 演绎检验假设, 再修改假设, 再演绎检验, 直到通过检验的螺旋上升的过程. 而且一旦新的反例出现了, 就得继续下去. 所以才会说,真理都是相对的.
  
  "事实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这句话被讲了很多年了, 但却不知道要怎么去检验呢? 往往最后演变成的是试验行为, 有效果了, 就以为是对的, 没效果了就是以为是错的. 但其实, 这是一个不完整的思维过程, 我们只拿了一个半成品去试错.
  
  可能我有时候不自觉地用到了这种科学推理方法, 但却从来没有意识的这一过程. 所以经常当我想确认一个观点的正确性, 我却纠缠于如何收集更多的数据, 推理的过程是否严谨. 却没有意识到, 归纳本身天生就是缺陷的.
  
  以前在公司, 我一直惊叹于香港同事的思维之严密, 清晰, 我提的观点在他们面前显得简陋,甚至错误. 我开始以为, 这是经验的问题, 并一直深信不疑, 幻想了只要等足够长的时间, 我也一样可以做到. 但现在我不在这样想了, 并不是经验的问题, 而是我彻头彻尾用了一个错误的方法, 企图得到了一个正确的答案.
  
  不知道是不是我自己特别笨, 现在才明白了这个, 可能其他人早就知道了, 但我觉得我多少应该有受到指导的权利吧, 怎么说我也是教了16年学费的啊.
  
  我知道了这个问题之后, 我一点都没有欣喜, 倒是一身的冷汗. 过去走错了多少的路啊, 做过多少的傻事啊. 我感觉失去了很多, 时间, 信心, 朋友...... 而这书出自1910年, 这些都是我本来都不应失去的东西, 我们不应失去的东西.
  
  PS: 这是一部融合哲学和教育学的作品, 是我看过的书中, 讲述如何教育孩子的不可多得的经典,比那些什么育儿圣经, 新妈妈必读, 靠谱多得多. 有人误解哲学是很深奥的东西, 但现实是恰恰相反, 哲学家只是思考一些我们天天接触却视而不见的事情, 而科学家才是去研究那些远离我们的领域. 哲学被叫最原始的科学, 就是因为文明发展之初,研究的问题都来自生活,所以问题都是很普通的, 就像石器一样的原始. 后来知识发展了,研究问题远离了生活, 就衍生了科学, 所以哲学才被称为科学之母. 当然哲学不会探讨如何吃饭穿衣, 但它会探讨如何接人待物.
  
  2012-2-26
  长沙


我怎么不是很看得懂……郁闷啊


嗯,他讲得有点不容易懂,可能思维本来就是抽象吧,其中也涉及了很多他的教育哲学。里面有不少章节,我也觉得字面上看都明白了,但就是不怎么懂。但我觉得能懂的地方已经很值了,总有种“啊,原来是这样子的啊”的感觉,呵呵。
另外一个不好的地方是,他的确在反复强调某些观点。但我认为,这是老师和父母应该最应该看到一本书!


深有同感。我们的教育告诉我们:通过归纳发现真理,通过演绎运用真理。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很多时候,总是忙着积累更多的事实资料,总以为这样才更能接近真理,到头来常常一无所获。我们被愚弄了这么多年,这真的让人既伤心又愤怒。值得庆幸的是,我们还是觉醒了,虽然晚了一些,但总比一直糊涂下去要好太多。希望有更多的人觉醒!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