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在风起云涌的年代里

骆亦粟 新华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12  

出版社:

新华出版社  

作者:

骆亦粟  

页数:

238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本书不是外交史,也非个人传记。记述的是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1989年“东欧剧变”这40年中作者亲历的我国外交方面的一些重大事件和人物,着重描述中国同波兰关系中的重大事件,其中包括中美大使级华沙会谈的曲折过程以及回忆为我老一辈领导人作翻译的感受。全书内容充实,文笔生动流畅,可读性强,有较大的史料价值。

作者简介

  骆亦票1929年生于山东省济南市。1946年就读于齐鲁大学政治经济系,1941年考入北京大学经济系,、950年毕业。同年留学波兰、属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派出的第一批留学生。1953年回国,调入外交部苏联东欧司。其后近20年中,两次调驻波兰大使馆,工作1s年,任职员、随员。1914年中国巴西建交,调驻巴西大使馆,任二等秘书。1980—P983年在苏欧司任处长,主管波兰、东德、捷克事务。P983年被任命为驻革但斯克总领事,1985年被任命为驻塞浦路斯共和国大使。1990—2001年在外交部外交史研究室、政策研究室参加撰写《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

书籍目录

前言
那个年代的事(一)
 第一章 新中国诞生,国家派出第一批留学生
 第二章 外交部艰苦创业,周恩来论三分天下
 第三章 华沙条约成立,中国国防部部长彭德怀出席
 第四章 “波兰事件”引发危机,毛泽东决策稳定大局
 第五章 周恩来中断南亚访问,紧急赴波兰
 第六章 波兰领导人访华,毛泽东谈隈营团结和争取20年和平
 第七章 新中国成立十周年,毛泽东、刘少奇与外宾谈改变“一穷二白”
那个年代的事(二)
那个年代的人
后记

章节摘录

  经过与社会党的交往,我产生了一个想法,中塞建交已15年,两国人员往来不多,议会间从无交往,可否推动社会党主席里萨利迪斯作为议长率议会代表团访华,以增进两国相互了解和信任。经向里萨利迪斯摸底试探后向国内提出了邀请议长率团访华的建议。中国人大常委会很快作出决定,同意使馆建议,于1986年3月初发出了正式邀请,效率很高。3月底,里萨利迪斯正式向我通报:议会决定接受邀请派以议长为首包括各党派负责人的议会代表团于6月20日以后访华,具体时间请中方提出建议。从塞方答复看,塞议会重视中方邀请并持积极态度。这时,我到任不到三个月,事情进展比较顺利。后因苏联提出关于“塞浦路斯问题”的一揽子建议、联合国秘书长提出新的解决方案,政府决定再次将塞问题提交联合国大会审议,这些问题涉及国家兴衰存亡,各党派意见不尽一致,议会必须集中全力于应对压倒一切的头等大事,代表团访华行期不得不两次推迟,直到1987年6月才成行。在此期间,应社会党邀请,我党由张香山同志率领的党代表团于1986年5月访塞。1987年3月,社会党召开第五次代表大会,邀中共派代表团参加,国内决定由我作为中共代表出席了大会。其后,社会党总书记率团访华,两党关系加强。  1987年6月7日至15日,塞议会包括四大政党要员的代表团访华。国家主席李先念会见代表团,人大副委员长王任重与代表团进行工作会谈。除北京外,他们还参观访问了南京、西安。在南京参观美术学院时院长及教授当场作画赠予议长,里萨利迪斯也即兴作画赠给学校。议长还主动提出,希望南京与塞第二大城市利马索尔结为友好城。外交部副部长齐怀远和中联部顾问张香山分别拜会并宴请了代表团。  国内的接待给代表团以很大影响。他们回国,我去机场迎接。代表团每个成员都显得十分兴奋和高兴,异口同声说这是非常成功、非常愉快的访问。议员、内阁劳动部长握着我的手说:我到过不少国家,从来没经历过如此友好热情的接待。他们都表示感谢大使促成这次访问。议长后又写信给我表示感谢并要我转达他写给人大副委员长王任重、江苏省及陕西省人大领导的感谢信。通过代表团访问,四大政党增加了对中国的了解,亲身体会到中国对塞的友好,其对社会各界之影响远超出我们的始料,客观上成为打开双边关系局面的突破口。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在风起云涌的年代里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