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皇帝
2004-6
世界知识出版社
覃东
319
无
长达268年的清王朝主宰中国命运时期,营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夕阳辉煌。满清入关以后,开疆拓士,外御强敌,奠定了今日中国版图的基础,清朝的皇帝真正实现了一人决断、总揽朝纲的极端皇权威严。本书详尽记述了清朝一代从怒尔哈赤到溥仪计十二位皇帝的详细而真实的故事。
创业的艰难、守业的不易、败业的感伤,演绎着历史和人生的现实与残酷。尤其是皇室的争权和臣子的夺利,紫禁城中的惨烈搏击,颇能扣人心弦。在随意的阅读中,人们还可以领悟到封建帝王浮华背后感人至深的另一面。
覃东,1968年生于北京市,1993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学院,同年担任《21世纪》杂志社编辑,1995年至1997年就读于北京电影学院,现任北京富诚广告公司总经理。
大清肇基:白山黑水间的皇帝 大清皇帝的祖先 爱新觉罗和叶赫的百年恩仇 努尔哈赤时期的爱新觉罗家族 努尔哈赤之死与皇太极上台 满洲皇族和蒙古贵族的联盟 大清立国政治与情感:多尔衮专权和顺治皇帝 叔侄之争 李自成的作用 北京的新主人 多尔衮与顺治的恩恩怨怨 多情皇帝的悲凉爱情和出家之谜文治武功开疆拓土的康熙皇帝 汤若望的建议 清除权臣 内战 收复台湾 对噶尔丹的三次亲征 两位巨人的较量 西藏的归化 南方的诱惑 打猎与创造数学术语 康熙的个性、兴趣和生活 继承人的困惑最为勤奋的雍正皇帝十全武功的乾隆皇帝守成之君嘉庆皇帝走向衰落的道光皇帝生不逢时的咸丰皇帝同光中兴:两位傀儡皇帝最后的继承人:宣统皇帝
书摘 1626年正月,努尔哈赤被明宁远守将袁崇焕击败。袁崇焕能够打败努尔哈赤,实在有很大的偶然,当时努尔哈赤率军攻击的重点并不是宁远城,于是绕城而过,攻击山海关,但是没有想到袁崇焕在城墙上用红衣大炮轰击。这些红衣大炮是明帝国在科学家徐光启的建议下,从葡萄牙购入的,共30门。这种炮其实就是早期的加农炮,炮身长、管壁厚,很笨重,但射程远、威力大,尤其对密集骑兵具有强大的杀伤力。这30门大炮,18门镇守京城,1门不慎被毁,余下的11门被袁崇焕弄来架设在宁远城头。满洲铁骑虽然精锐,但是却不知道炮火的厉害,死伤一大片,连努尔哈赤也受了重伤。后金大败而归。 为掩饰兵败宁远的狼狈,维护自己的威望,努尔哈赤以未按盟誓共同对敌为由,于4月率师征讨蒙古。然而,征讨的胜利也未能令他咽下兵败宁远的那口恶气。他昼夜痛思,食不甘、寝不眠,郁劳成疾,7月中旬,努尔哈赤周身毒疽突发,23日,只好前往清河汤泉疗养。但是,纵是天赐神汤,也未能将病人膏肓的后金国大汗从死亡线上拽回来。 1626年8月11日,努尔哈赤病逝,结束了对后金11年的统治,终年67岁。努尔哈赤戎马生涯40余年,创建一支能征善战的八旗兵,创立了八旗制度,培养一批统军有方的将领,为将来清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努尔哈赤的逝世对后金汗国有着重大影响,这是对新兴政治力量的一种重要考验。努尔哈赤临终前没有指定汗位继承人。相反,他在遗训中警告八大贝勒,永远不要超越其他贝勒成为独裁者。他说,“不能让恃强凌弱的人当我后金的国主,这种人一旦当上国主,恐怕就会专横自满,失去天下”。总之,他要求八王实行集体统治。他指出,“不能一两个贝勒秘密集会,一定要八大贝勒会齐后共议国政,处理国事”。 但是在这年九月,皇太极即位大汗,皇太极能够登上皇位,实乃出于代善父子之拥立,另外还在于诸贝勒逼死了太祖的大妃阿巴亥。 努尔哈赤死的时候,身边随侍的只有37岁的大妃阿巴亥,阿巴亥三个儿子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英亲王阿济格分别掌握正白旗、镶白旗以及镶红旗的一部分,如果阿巴亥想垂帘听政,都是有可能的。好在这个时候阿济格虽然已在政治生活中崭露头角,但他只是个不主旗的贝勒,没有什么军事实力,而多尔衮和多铎年纪还小,前者不满14周岁,后者不满12周岁。皇太极、阿敏、莽古尔泰以及代善等贝勒大臣为了以防万一,断然狠下心来,伪造了太祖的遗旨,令大妃殉葬。大妃无奈,于努尔哈赤死后的第二天清晨自杀,死前对皇太极等诸王大臣说“希望诸王贝勒善待多尔衮、多铎、阿济格。”于是皇太极将多尔衮、多铎养在自己宫中。 皇太极对多尔衮而言,既有养育之恩,又有杀母之仇,感情非常复杂。当多尔衮在皇太极宫中养育的时候,皇太极娶了一个蒙古科尔沁部的女人,就是后来的孝端皇后,孝端皇后的侄女,此时也在皇太极宫中跟姑妈一起住,比多尔衮小一岁。后来这个侄女也嫁给了皇太极,就是后来的孝庄皇太后。多尔衮:和孝庄年龄相若,据说又经常在一起玩耍,或许两人颇有好感也不一定,这样的话,皇太极对多尔衮而言,又多了夺妻之恨。 大妃既死,那么多尔衮兄弟自然没有实力再来争夺皇位,新的统治者,将从四大贝勒中产生,四大贝勒都是努尔哈赤的子侄。论年龄,代善最长,其次是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但是年龄最小的皇太极,统领着满洲八旗中的两黄旗,实力最强。但他的优势只是相对的,他要登上汗位,必须得到另外三位贝勒的认可。最初,换取三位贝勒的认可,似乎要以实际上瓦解努尔哈赤所开创和发展的全部事业为代价。 皇太极后来回顾了这次危机的大致情形。 康熙一生六下江南。第一次在1684年,第二次在1689年。在以后的十年中,他因致力于征服噶尔丹,直到1699年才得以第三次到南方巡幸。后四次(不包括1702年半途而归的一次)分别在1699、1703、1705、1707年。 南方的政治稳定是康熙帝一向关注的重大问题。自清政权建立以来,该地区一直存在着一股反清情绪。扬州、杭州及其他靠近太湖的城市,曾是满洲骑兵疯狂肆虐的地方;扬州东南距浙江宁波港不远的四明山一带,也曾是多事地区。由于南方临海,康熙及其父皇顺治特别警惕南方反清分子与外敌勾结。譬如,1700年,康熙从设在宁波的情报机关获悉日本国内政局动荡,有可能演进成人侵中国的军事活动。他为之震惊,遂命苏州、杭州和江宁(南京)织造派遣内务府密探到日本刺探情报。 来自南方的最大威胁是一个不断传播的谣言,就是已故的明朝末代皇帝之子朱三太子隐匿在南方。另外,康熙怀疑南方文人有与胤扔、索额图等勾结逼宫之嫌。 除了政局,康熙帝多次巡幸南方的另一个任务就是考察河务工程,明末清初,黄河、淮河频发水灾。康熙十五年(1676)夏,黄河大堤溃决,河南、安徽一带“一片汪洋”,不仅百姓生命财产受到直接危害,而且切断了维系清朝统治的经济大动脉。这时,康熙皇帝及时任命安徽巡抚靳辅为河道总督,每年拨银300万两,加紧治河。 清朝皇帝出警人跸,都是坐轿子,从64人所抬的“玉辂”,到宫中两名太监手抬的软轿,种类极多。皇帝出宫的机会到底不多,无须细叙,在宫中“行”的情形,颇可一谈。如溥仪所记,即为历来相沿的规制:皇帝不论行至何处,都有数十人前呼后拥: 最前面是一名敬事房的太监,他起的作用,犹如汽车喇叭,嘴里不时发出“吃——吃——”的声响,警告人们早早回避。在他后面二三十步远是两名总管太监,靠路两侧,鸭行鹅步地行进;再后十步左右,即行列的中心(我或太后)。如果是坐轿,两边各有一名御前小太监,扶着轿杆随行,以便随时照料呼应如果是步行,就由他们搀扶而行。在这后面,还有一名太监举着一把大罗伞,伞后几步,是一大群拿着各样物件和徒手的太监:有捧马扎以便随时休息的:有捧衣服以便随时换用的;有拿着雨伞旱伞的。 在这些御前太监后面,是御茶房太监,捧着装着各样点心茶食的若干食盒,当然还有热水壶、茶具等等。更后面是御药房的太监,挑着担子,内装各类常备小药和急救药,不可少的是灯心水、菊花水、芦根水、竹叶水、竹菇水,夏天必有藿香正气丸、六合定中丸、金衣祛暑丹、万应锭、痧药、避瘟散,不分四季都要有消食的三仙饮等等。 在最后面,是带大小便器的太监。如果没坐轿,轿子就在最后面跟随。轿子按季节有暖轿、凉轿之分。 但是康熙皇帝视察水利,从来都是轻车简从,不摆排场的。在康熙六次南巡中,他不仅详细视察了黄河下游和江苏境内的运河,还提出了具体的治理方案和要求。后人将他的治水言论汇编成书,定名为《康熙帝治河方略》。 1699年,康熙第三次南巡时见到江北运河一处堤防修筑质量特别好,便把自己的一支箭交给施工官员,让他向河道总督汇报修筑方法,并指示总督于成龙说:“此等官员不奖励,何以服众?”并命令于成龙立即给予重赏。 1707年,康熙最后一次南巡到苏北,视察溜套工程,“由清口登陆,详看地方形势”。然后在曹家庙行宫门前,接见张鹏翮等负责河务的地方官员。康熙帝问张:“你上奏开溜淮套河,你谈谈对此工程的看法。”张鹏翮回答:“皇上爱民如子,不惜百万帑金,拯救群生,黎民皆颂圣恩。”康熙帝见这种官员只知歌功颂德,对治河工程却讲不出半句有用的话来,非常生气,遂对张说:“你所说的都是无用的空话,我要问你的是河工事务。你做文章可以敷衍成篇,要论政事必须实在可行,然后才能发言。现在满汉文武大小官员齐集在这里,你为什么不把这河该不该开的道理明白地讲出来,反而要讲这些无用的话?”张鹏翮回答:“我原来是根据前人的图样决定开溜淮套河的。后觉得事关重大,所以请皇上亲临阅视,亲定开不开河!” 康熙帝听后大怒,严厉斥责他说:“今日沿途阅视,见所列标竿错杂,问尔全然不知,问河官亦皆不知。河工系尔专责,此事不留心,何事方留心乎?”张鹏翮无话以对,吓得跪到地上,去掉官帽,连连磕头请罪。康熙对渎职官员分别给予革职降级处分,指示张鹏翮等人“宜时时巡视河堤,不避风雨,以勉尽职守”。可见,康熙帝对官吏奖罚是很分明的。 康熙帝重视科学技术,他本人也精于水工测量。1699年,康熙巡行到苏北高邮,亲自测量出运河水比高邮湖水高四尺八寸,便指示河道总督于成龙说:“湖水似不能越此堤而人运河。这段工程甚属紧要,应着差贤能官员作速查验修筑。”行至扬州,他又亲自司仪,测量出宝应清水潭运河水位高出运西诸湖水位一尺三寸九分,及时指示官员“应加紧建造湖之石堤”。他在黄、淮、运交汇处进行水准测量,针对洪泽湖水位低于黄河水位的情况,当即提出了治理方案。亲自实践,使康熙帝的治水主张更加符合实际。 最后,南方文化诱人的魅力,同样是康熙一再南巡的原因之一。康熙早就对南方戏曲怀有浓厚兴趣。从17世纪80年代开始,南方戏剧就为宫廷所欣赏。1693年,苏州织造李煦为取悦康熙而上奏说:“今寻得几个女孩子要教一班戏送进,以博皇上一笑。”康熙看后,特派一名乐师到苏州帮助李煦训练新伶人。观看戏剧表演成了南巡中的惯例。为皇帝一行设宴演戏,大多是当地盐商,他们因为获得盐的垄断权而对皇上感恩万分。 但康熙南巡所支出的招待费用也十分庞大。例如李煦为一出戏做服装就花费了数万两白银。其他支出,如购买乐器、布景等费用也不小。为这些开支而从国库拨款,正是造成后来南方各级政府财政拮据的主要原因之一。 宴会也同样奢侈,而且接连不断。康熙一行几乎变成了纯粹吃喝玩乐的旅游团。如1705年的那次南巡,康熙一行抵达江苏省,在三周之内,他至少享受了14次由官员和绅士招待的伴有戏剧演出的宴会。 ……
书评本书详尽记述了清朝一代从怒尔哈赤到溥仪计十二位皇帝的详细而真实的故事。创业的艰难、守业的不易、败业的感伤,演绎着历史和人生的现实与残酷。
无
我2007-8-1417:34:16下的单你们2007-8-1615:58:56发的货现在是2007-8-2120:30还没有收到自下单到现在已经7天,自发货到现在已经5天刚刚买东西的时候速度还挺快结果越来越慢,照这样下去一年后我再买件东西要几天能到?
质量不错,只可惜彩图色彩不及初次发行的版本的逼真.
非常热衷于大清。清朝——中国最后的王朝。200多年的春秋历史,12位皇帝的轮番登场。虽然阻止不了走向灭亡的命运,却向后人展示了华丽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