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女生张爱玲

玮清 世界知识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5-1  

出版社:

世界知识出版社  

作者:

玮清  

页数:

249  

字数:

15000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张爱玲,这位曾在六七十年前大红大紫的女性,居然培育了现在八千万的张迷。她的魅力,她的情怀,重新打动着如今众多的读者。本书选择“女生张爱玲”这一视角来窥视她的美丽和哀愁,憧憬与失落,耀眼与孤独,风情与气韵……如此,或许能找出张爱玲独特为人、惊艳文字的源头,找出一条通往张爱玲内心丰富的道路。本书不但引用了她个性化的语言,也引用了诸多女性“张爱”们同样惊艳的文字。这些看似零散的文字,字里行间都弥漫着“张味”,弥漫着一种酷似旧上海的繁华富丽绮美的氛围,一种华美却独自落寞忧伤的味道。本书共分四部分:“女生情结张爱玲”(众多“张迷”眼中的张爱玲)、“青春镜像张爱玲”(张爱玲小传)、“人生画话张爱玲”(张爱玲名句配图)、“心经沉吟张爱玲”(张爱玲语录),生动地再现了旧上海一代奇女、一代才女的绝世风采。

书籍目录

序 当一切都已成为往事 卷一 女生情结张爱玲 借张光 银紫色和青灰色 桐花万里路 相悦女人花 红颜与红颜之间 世间曾有张爱玲 她们都很沧桑 海上花 张爱玲情结 爱君笔底有烟霞 爱情是自己的 害怕张爱玲 我看爱玲与苏青卷二 青春镜像张爱玲 一、读书岁月 1、少女天才 2、“我忘了” 3、男老师汪宏声 4、十七风少女的幽默与“最恨” 5、拒绝走“女学生—少奶奶”的道路 6、“直的发愤用功了” 7、对一个女学生产生深刻影响 历史教授 8、港战中惶惑、伤感、迷茫的女学生 二、女生情怀 1、衣·奇装、旗袍 2、乐·古典音乐 3、舞·拉丁舞和芭蕾 4、画·浮世绘、拉斐尔、高更、卢梭、凡高、塞尚 5、友情·炎樱、苏青 三、爱的废墟 1、人伦亲情 2、爱,你也在这里吗?卷三 人生画话张爱玲 绿豆画话 卷四 心经沉吟张爱玲 一、爱玲心经 二、语录沉吟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女生张爱玲 PDF格式下载



  我们总是看到聚光灯下他们的华丽登场,却忽略了这背后的辛酸和眼泪,他们真实的内心世界。
  总是听人谈起张爱玲,谈她的才华和美貌,谈她的作品和爱情;那时的我,特崇拜这些对张了如指掌、侃侃而谈的人,好像谈论张爱玲的人,也变得和张一样有才而清新起来。曾下决心好好研究一下张。但这就像我决心好好研究一下《红楼梦》一样,从未真正实践过。到现在,我也只是零零星星读过两本她的小说,几篇短文。最难忘的是《半生缘》。初读时还没什么感觉,觉得平平淡淡,没事的时候翻翻,看厌了就丢下,一天看十几页;读着读着就深陷其中了,恨不得一次看完,等不到明天,在梦里也回味着书中的情节。这是一个悲情故事,悲惨的那么真实;也许这是它打动我的原因之一吧。生活中没有完完全全的喜剧,欢乐总是那么少,只有悲哀能让人感觉到生命的真实;微笑,只是一个表情,你自己看不到,而泪水,能实实在在地滑过你的脸颊,冰冷的,沉默的,滑进你的嘴角,让你尝到咸咸的苦涩。
  这种真实可感的悲情的记忆,也铸成了许多人伟大的一生吧。
  《女生张爱玲》,让我得以从他人的视角看到一个不同的张爱玲;虽然这样的张毋庸置疑不是最真实的、最贴切的张,但我总算能依着这些个人的文字,勾画出张爱玲人生的轮廓,从她的脚趾,到她的发丝。
  她的出身很好,但她的童年并不幸福快乐。父母离异,吝啬的后母,感情冷淡的母亲。我一直相信,童年经历对一个人性格的养成起了关键性的作用。而张,因此自立、孤傲、自我、坚强。以至于她后来的学霸生活,她和炎樱的友情,她成名后的奇装异服,她对胡兰成的矢志不渝,她对赖雅的坚持照料。张经历的一切,都促使她成为后来的她,少了一步也不行。对我们每个人也是一样,我们过去经历的一切,造就了现在的我们,无论我们感叹、后悔还是庆幸,这就是现在的我们;过去哪怕有一秒,你屏住了呼吸,你忽闪了眼睛,现在的你或许就完全不同。
  张的一生都是悲情的。大众对她的赞美也无法掩盖这个事实,只是混淆了视听。我更着意于她的人生,童年、爱情、友谊、晚年。有那样一个童年是无法选择的,但对于爱情,她真的爱上了一个不该爱的人——我相信,她一生都爱着胡兰成,唯一而永恒。如若另寻一个她应该爱的人,似乎又找不出。只有胡兰成这个有才气的混蛋了。
  令人欣慰的,是她拥有一个一生的朋友,炎樱。人生中,能得到这样一位知己,得不到爱人又怎样?她和炎樱无话不谈,却在钱的问题上分的清清楚楚;张的才华和炎樱的机灵,配合的天衣无缝。在这一点上,真嫉妒她!和炎樱在一起的时光,该是张生活中最放松、最坦然、最开心的吧。
  还有一个场景让我难以忘怀:张在香港求学时遭遇战争,躲在防空洞里借着炮火一闪一闪的光亮读书。这才是那一摞摞畅销书背后的张爱玲,一个勤奋读书、立志留学的张爱玲,一个熟读《红楼梦》的张爱玲。我们应该看到,那一个个汉字后面张的埋首疾笔,她为了生存赶稿,她一度未出版的《小团圆》。
  光鲜的背后,是一团阴影,因为聚光灯总在你头顶的前方,要走上聚光灯照耀的舞台,必须接受这团挥之不去的阴影;而观众在你的前方,在聚光灯前方,他们永远只看到你闪亮的一面,就算你背转身去,看到那团阴影的,也只有你自己,但是你知道,它才是你的财富和归宿。
  
  


  昨天,读张爱玲,只是无意间看到的一本书,看封面,以为是恶俗小说,不想翻开却难以放下……
  
  早先,也读张的小说,只是当作消遣而已,潜意识里总觉得无非是中国传统才女的多愁善感,长吁短叹而已,这才认识一个真实的她。她是一个大俗大雅的女子,两种矛盾的集合体。平常的人,是很难把这两点做到极致的。她决不是那种不食人间烟火的女人,却也不是阳春白雪的那种。我喜欢她的真,她坦然的承认自己爱钱,自己的自私,主张出名要趁早。她喜爱服装,却不是那种随波逐流式的赶时髦,她穿前清的袄裤,长袍,被人视为另类,她却不屑于别人的飞短流长,对于服装,她自有自己的见地。绘画、音乐、艺术她都颇能欣赏。她说:“这个世界上好人太多,而真人太少。”她能在俗世之中保有自己的高洁和傲骨。
  
  以前,不了解张,总觉得那种绝冷的女子,多少是让人失了想亲近的决心的。不想,她却有一个最要好的朋友,一个锡兰的女子,混血儿,炎璎,张是孤傲之人,她的这个朋友确史湘云式的,开朗、热情、健谈。真是让人想不到。记得张说过:一个知己能反映出自己天性中最好的一面。那么,也许,在本性深处,她就有着最健全的人格,只是她太过聪明,把人生的悲欢,人性的丑恶看了个通透,才不至于相信别人的。炎璎也是个有才的人,张《传奇》的封面都是她设计的,如此精致,以致于张看后想一一的临摩,觉得生命有它本身的图案,我们唯有描摩。这样的两个知识性的女子在一起,如同两朵花,彼此传递着花香。除去炎璎,另一个好友便是苏青。与苏的感情和与炎璎的不同,或许只是出于欣赏她自身所没有的东西。苏青和张同时代,出名的比张早,但她所走的却是一条平凡的路,结婚,生子,离婚,而后靠写作谋生,抚养孩子,一生也是凄凉,却和张的凄凉不同。理说,这种世俗的庸俗女人,张是最看不起的,而张却敬她,苏对张亦如此。张评价苏时说她“象征着物质生活”-而物质生活是现世的,常识的,安稳的,实实在在的。这些都是张所没有的,有也是做的不像苏那样的彻底的,所以能与她为友。
  
  对于她和胡兰成,以前只是听说些飞短流长,这才了解一点。胡兰成比她大十三岁,有“汉奸”之名,才子,却也风流。这些张是知道的,但她却不介意。她会看上胡兰成,也许是必然吧。像她那种看的太透的女子,所爱的男子必定是有才的,因为这样的男子才会懂她,才会“桐花万里路,连朝雨不息”,其次那人必定不能太过正直,方方稳稳的男人总让人觉得少了那么些情调。正好来了个胡兰成,符合了这些。她不在乎一切,只想求得一点真心,如同范柳原对流苏式的,只求婚书上所说的“岁月静好,现世安稳”而已,就是这些,胡也没发给她。但是她却为这份感情倾尽所有。她说“我倘使不得不离开你,亦不致于寻短见,然不能再爱别人,只是萎榭了。她不是多愁善感的女人,一生只哭过两次,一次是以为炎璎不理她,独自回了上海,还有一次就是胡逃亡温州时去看他,胡送她走后,她一个人在岸边涕泣良久。她说:“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如果张是一泓清泉,别的男人可能只看到她外在美和才,而胡却如同那块石头,能了解水的全部冷暖,的就是因为胡对她的“懂得”,她就心甘情愿,胡在逃亡时,张把她的几十万的稿费全用去资助他。仁至义尽。胡是不会给一点真心的,即使逃亡,用着张的钱,他也不忘左拥右抱,她终于明白,这样跟他说:“我已经不喜欢你了,你不喜欢我了是早就知道了,你不必来寻我,来信我也是不看的了。”她知道自己必须做这样的抉择。
  
  没有了胡兰成,张当然也不致于萎榭。她后来与一个美国作家赖雅结婚。赖雅最后十年瘫痪在床,张努力赚钱,用尽积自己所有的积蓄去照顾她,身心疲惫。太过聪明的女人,想要不自私都不可能,但自私也是有条件的,她不至于绝情,所以自私的不彻底。才会那般的对待赖雅。
  
  回看她的一生,家庭的支离破碎,从小没有得到完整的亲情,感觉自己像是赤裸裸的站在天空之下,后来爱情的千疮百孔,这个女人,她只想在爱的废墟里求得一点真心,想在这个浮沉摆荡的世界里抓住一些可靠的东西,而终究是什么都抓不住,只是浪花的一点泡沫星子而已,还没抓住,就已破灭。无怪她那些小说里总是缺少人间的温情,只有无所不在的苍凉。张的祖父张佩纶的一句诗“秋色无南北,人心自浅深”。我想,那些深深浅浅的心情也许只有张自己明白的最透吧……


这书我没读过,但你这篇文字说到我心里去了。我也是如此看张爱玲的,非常非常怜惜她。


  看蓝姐姐的推荐,来读这文。中学以来一直看各种书,大家谈论张爱玲,自己看的真少,总是拿起她的小说,看了些,觉得这女人揣摩太多,明明世事都看透,有时候孤着,有时候又偏偏往这世事里说去了,更觉得一个人在那儿凄凉,总是不忍看。这些年多少碰到看一点儿,开始觉得,张爱玲那样的一生,各种滋味,也是只有她自己更多明白,我们旁人,从她文字和生平中看到各种,也只能抱着一份怜惜了。


恩 她的刻薄只是文字中的 只是那么一点一点防不胜防的自我保护而已 现实生活中 她却是“痴”的


@小白哈
【张爱玲那样的一生,各种滋味,也是只有她自己更多明白,我们旁人,从她文字和生平中看到各种,也只能抱着一份怜惜了。 】说得真好!


对于生活的滋味,每个人都是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