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冷战国际史研究·7

李丹慧 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冷战研究中心 编 世界知识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2  

出版社:

世界知识出版社  

作者:

李丹慧 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冷战研究中心 编  

页数:

437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本辑“特邀专论”栏目,推出美国学者夏亚峰的“中国冷战研究综述”文章。该文着重介绍了过去20年来冷战国际史研究在中国的发展状况,分析评说了中国冷战史研究领军学者的研究成果,总结提出了中国冷战史研究领域所面临的问题、挑战及机遇。文章的英文本在美国哈佛大学《冷战研究季刊》(journal of Cold War Studies,Vol.10,No.1,2008)上发表之后,受到西方学术界的关注,“美国人文社科在线(外交及国际史)”(H-Diplo)的执行编辑称之为是“多年来最重要的一篇有关某一研究领域状况的研究文章”,并且特举办圆桌讨论会,邀请美国冷战史研究专家就这篇文章发表意见。会上,专家们一致认为文章作者对中国冷战国际史研究状况的调查研究非常有意义,是对该领域的最有价值的贡献。本刊将这篇圆桌书评文章附于夏文之后。夏亚峰的这篇文章在西方产生的影响,也从某个角度上反映了西方学术界对中国冷战史研究的关注。 本书是由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冷战史研究中心组织编写的,主要内容包括:理论探索、专题研究、青年学者论坛、新书评介以及新近解密的中外档案选编等。书中所选文章、所论话题、所选编的档案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史学界对冷战史研究关注的课题,而这些内容也是读者感兴趣的。本书中所选外国学者的文章,可视为一种学术交流,为我国读者了解有关冷战国际史的研究情况不无裨益。

书籍目录

卷首语特邀专论 冷战国际史研究在中国——对过去20年研究的述评专题研究 革命与危机的年代——大跃进和中国对外政策的革命性转变 越南战争和约翰逊对华政策青年学者论坛 对苏联支持以色列建国原因的历史考察 国共内战时期东北地方层面上的中苏关系——以旅大地区苏军《实话报》为例 中苏关系漩涡中的《友好》与《苏中友好》杂志书评·书介 美国人文与社会科学在线网外交专栏圆桌书评会对梅尔文·莱弗勒 《人心之争》一书的评论 进入更具“国际史”内涵的冷战史“新研究”境界——《冷战同盟及其困境》评述 《冷战,1947—1991:一段激进时代的历史》述介口述历史 赴非洲新使命——马法贤老人访谈录 延边籍朝鲜人民军退伍军人采访录 基辛格博士对北京的秘密访问档案研究信息 历史资料与科学认知——南斯拉夫同社会主义国家 关系史的编撰传统 英国档案中的百分比协定:1944年10月丘吉尔与斯大林 会谈记录的补充说明档案文献[中国档案]·[外国档案] 关于1957年1月周恩来出访苏、波、匈三国的档集文献 战后巴勒斯坦问题英国外交文件——英国解密档案

章节摘录

特邀专论冷战国际史研究在中国——对过去20年研究的述评提要:过去二十年,冷战国际史研究在中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中国学者在充分利用最新中文材料的同时,积极引进并利用来自美国、英国、俄国及东欧等国的档案资料,并已发表了有关冷战史的重要研究著作。最新的中文冷战史研究出版物显示,中国学者采用了更为公允的学术研究方法。此外,通过与国外学者的合作研究项目以及与外国学者之间有意义的学术对话,中国学者也日益扩大了国际学术交流。本文是对中国冷战国际史研究状况的综述,首先介绍了该学科的现状;继之对最新的中文资料做了较为详细的归纳介绍;随后对中国冷战史研究领域的领军学者以及他们的研究兴趣及主要学术贡献进行了梳理和总结。文章最后指出了中国冷战史研究领域所面临的问题、挑战及机遇。冷战主宰了20世纪的后半期。在后冷战时期,许多国家的学者一直都在利用新得到的档案资源来仔细考察和重新评估这段冷战史。自从冷战国际史项目(CWIHP)于1991年在伍德罗·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建立以来,“冷战国际史”这一概念,已经被广为接受。1997年,历史学家约翰·加迪斯(JohnL.Gaddis)提出了一个新的说法:“新冷战史”,他认为其特征在于利用多方档案以及“这场冲突所有主要参与者的记录”。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学术界对冷战史的研究在过去20年里得到了长足发展,并且有力地扩大了冷战史的研究视角。本文意在对中国在此领域的研究进行回顾和评价,包括对可利用的中国档案资源的介绍,中国学者的研究兴趣,以及他们在冷战研究领域所做出的贡献。本文还探讨了中国冷战学者研究成果对中国社会和中国之外的冷战研究所产生的影响,并指出中国在该领域研究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并以此作为结论。笔者于2006年夏天在中国进行了采访,并进行了两个月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本文写作。笔者采访了众多中国冷战史研究专家,包括沈志华、章百家、牛军、李丹慧、徐蓝,还有其他人等。2007年3月,我在修改本文时,还到过上海,又采访了其他一些有名的中国学者,主要是杨奎松、崔丕和戴超武。本文的主要关注点是中国冷战研究的情况,同时也讨论了在海外的(主要是美国)中国历史学者以中文或英文发表的研究成果。研究概况在1980年代之前,中国的历史学者很少专门研究冷战史。在这方面最早的努力是1975年出版的多卷本《战后世界历史长编》,到2007年第11卷问世。该丛书主要收录了简单的介绍性和资料性文章,但它为带动中国冷战史研究却发挥了关键作用。在1980年代,资中筠和袁明对冷战时期中美关系研究著作的发表,使该领域的研究取得了标志性进步。他们属于在美国受过训练,然后返回中国的第一批学者。1986年10月,中国和美国的学者第一次在北京相聚,探讨1945年到1955年的中美关系。这次会议讨论的主题包括抗战期间美国与中国国民党、美国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的中美关系、朝鲜战争和1954年台海危机等敏感话题。1990年代见证了中国冷战史研究取得的长足进步。受过研究中国共产党党史训练的学者以及具有世界史研究背景的学者取得了冷战研究的新成果。中国的研究者们利用中国、俄国和东欧国家的档案来研究毛泽东时代的中国外交,并发表了许多有分量的著作。1990年代以来,中国每年召开有关冷战研究的学术会议,从而出现了一批核心的中国专家,并且逐渐蜚声海外。在中国出现了两个专门研究冷战史的研究中心:北方的北京大学现代史料与研究中心和南方的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冷战史研究中心。自2002年以来,北京中心已经出版了两卷国际冷战史研究资料,包括原始档案和介绍性的评论文章,并且还组织了许多学术会议,其中最重要的是“冷战时期中国与周边关系”主题会议。北京中心主办的“冷战与大国关系”研究项目第一次被列入“国家计划”,并且得到了中国社会科学研究基金的资助。上海中心成立于2001年1月,聘请了中国旅美冷战研究学者陈兼(ChenJian)为“紫江学者”。该中心出版了《国际冷战史研究通讯》,该刊物定期发表相关文件档案和介绍性评论文章。2004年,沈志华、杨奎松和李丹慧加入后,该中心的实力大大加强。华东师范大学中心也因此成为中国唯一一个专门研究冷战史的学术机构。该中心建立了一个网站(冷战中国网)来公布信息和中国学者的研究成果,同时还积极促进资料的收集与信息交流。该中心已经收集了20000多份解密的俄国档案文件,以及大量来自美国、东欧、越南、韩国和日本的解密外交档案。该中心还另外获得了许多新近解密的中国外交文件,丰富了其收藏。中心出版了一份学术刊物——《冷战国际史研究》,这是中国唯一一份定期出版的专门研究冷战的学术刊物。在该中心诸多项目中,最为重要的一项是“冷战时期的美国重大外交政策研究”,该项目得到了教育部哲学和社会科学基金的资助。该项目的目的是做成一套多卷本的有关美国对外政策及其对冷战的影响的丛书。华东师范大学的国际冷战史研究中心现在被认为是以大学为依托的全球四大冷战研究中心之一。华东师范大学的冷战国际史研究已经通过学术认证,取得了专业学科的地位。从2006年秋季起,冷战史研究已经单独招收硕士和博士学位研究生。2006年7月,华东师范大学和东北师范大学联合组织了一次名为“冷战国际史研究暨博士论坛”的国际会议,吸引了几乎所有活跃的中国冷战研究学者,特别是年轻的研究者——在读博士研究生和刚获得博士学位的学者。来自中国、日本和美国的100多个代表参加了这次会议,提交了41篇论文。该会议被证明是一次非常成功的会议,组织者决心将定期举办这样的会议。中国学者还扩展了其国际交流。1995年,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中心与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联合创立了一个冷战研究项目,召开了国际会议,发表了研究成果。在过去的10年里,这两个机构召开了三次联合会议,出版了三本重要的论文集。与此同时,中国和韩国的学者从1999年开始,聚会讨论朝鲜战争。从1990年代初开始,沈志华、陈兼、牛大勇、牛军、陈小鲁、郑永平、张小明、任东来、李丹慧等中国学者开始定期参与相关国际会议,或者与美国威尔逊中心冷战国际史项目合作来组织国际会议,如“冷战在亚洲”(香港,1996年),“冷战与中苏关系”(北京,1997年),“中国和印度支那战争”(香港,2000年),和“朝鲜战争与半岛危机”(华盛顿,2004年)等主题会议。他们的文章都发表在有关冷战的主要英文出版物上,如《冷战研究季刊》(JournalofColdWarStudies),《冷战国际史项目公报》(ColdWarInternationalHistoryProjectBulletin)及《冷战国际史项目论文系列》(CWIHPWorkingPaperSeries),《冷战史》(ColdWarHistory)等。中国学者还参加了分别设在苏黎世和华盛顿的北约和华约平行历史项目(ParallelHistoryProject013NATOandtheWarsawPact)。自1990年代初以来,很多旅美中国学者在冷战研究领域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些学者在冷战早期的中国长大,又在美国接受了进一步教育,因此他们对冷战期间中国的经历有着独特理解。他们对中国资源的利用,加上在美国得到的学术训练,使得他们在确定研究课题和得出结论方面有着独特优势。由于他们对冷战研究做出的特殊贡献,其中许多人在美国的大学获得终身教授的职位,甚至在常青藤大学(如陈兼在康奈尔大学),或者其他著名大学(如张曙光(ZhangShuguang),在马里兰大学)获得了教授之职。在美国研究冷战的中国学者得益于他们独特的学术背景和他们对西方学术话语以及从事冷战国际史研究的学者所关注的热门课题的熟悉。他们经常在以下学术刊物上发表文章,如《冷战研究季刊》,《冷战史》,《冷战国际史项目公报》,以及《冷战国际史项目论文系列》。他们也成为在某些课题方面的著名学者,并出版了自己的专著。在斯坦福大学从事研究工作的学者薛理泰利用了1980年代中期以来可见的中国资料,已与人合著了三本书:第一本关于中国早期核武器项目,第二本关于中苏关系和朝鲜战争,第三本关于中国战略性海上力量的形成与发展。张曙光已出版了三本专著:一是1950年代的中国战略文化和中美对抗,二是毛泽东的“军事浪漫主义”和中国在朝鲜战争中的政策,三是冷战期间的美国对华经济制裁和中苏同盟。陈兼在他的文章和著作中分析了中国对外政策的内部动力,中国在冷战中的地位,亚洲冷战与全球冷战的关系,意识形态在冷战中的角色。位于亚拉巴马州蒙哥马利市的奥本大学的翟强(ZhaiQiang)教授因研究1950年代美国、英国和中国的关系而声名卓著,他也出版了有关中国和越南战争的著作。盛慕真(MichaelSheng)教授(现为美国俄亥俄州阿克伦大学(UniversityofAkron)历史系主任)着重研究意识形态在冷战对抗中的决定性作用。许多有关冷战史研究的重要论文集中也发表了中国大陆和海外中国学者的论文。在这一不断成长的研究领域里,中国学者还编著了有关冷战史的教科书。其中刘金质、牛军、沈志华和杨奎松做出了最为重要的尝试。赵学功撰写了一本有关二战以后美国与东亚关系史的概论性教科书,这是中国第一本以此为主题的著作,它为中国的学者和学生们提供了很大的方便。该书为一卷本,是一部冷战史中有关该部分历史最为完整的著述,对研究生和更高层次的读者学习美国外交史和美国与东亚关系史非常有用。令中国冷战学者感到鼓舞的另一个信号就是中国居于首要地位的历史期刊《历史研究》,自1999年到2003年发表了20多篇有关冷战史的文章。2004年是该刊物发行50周年纪念,编辑部出版了一部由18篇有关冷战史的文章组成的论文选,并分成三大类:1.该研究领域的现状和理论及方法论问题;2.冷战期间主要历史事件的研究;3.冷战期间中国内外政策的主要问题研究。正如章百家所说,这些文章反映了近些年来中国大陆冷战研究的主要特征:1.努力从后冷战的视角重新评估冷战,着重关注新的角度和研究框架及方法论;2.关键事件的个案研究;3.分析国内外政策的联系;4.根据新得到的档案进行研究。

媒体关注与评论

毛泽东从来不把在中国夺取政权当作革命的终点,在他看来,中国革命的最终目标在于彻底改造中国的国家和社会.并在打碎 “旧世界”的同时创造出一个根据革命中国的理念而设计的”新世界”。由此决定,在毛泽东“革命后革命”的基本设想中——这在实际上构成毛泽东关于中国“国家利益”核心内容的界定——不仅包含着对于由美国和西方国家所代表的资本主义世界秩序的挑战,也隐含着对于苏联这个国际共运”老大哥”的潜在挑战。从根本上看.这正是大跃进表面上以“赶英超美”为目标,实际上却以苏联为真正的赶超对象的原因之所在。  ——美国康奈尔大学终身讲座教授 陈兼虽然约翰逊因为越南战争的失败而在国内大失民意,不得不忍痛放弃参加1968年的总统选举.黯然下台,挥泪告别白宫.但他在指导美国干涉越南时小心谨慎地不触怒中国的做法,却避免了美中之间有可能因为越南冲突而发生的一场直接军事对抗。  ——美国奥本大学(蒙哥马利)历史系教授翟强每一代人都会书写和重写历史。中国最近的冷战史研究是中国知识界对世界历史,特别是刚刚过去的中国历史所作反应和重新评估的一部分。冷战史新研究的成果已经逐渐为中国公众所知晓,这能够帮助中国人民走向后革命社会。依据档案所做出的研究成果揭开和澄清了许多被歪曲和掩盖的历史片断。对中国刚刚过去的历史的新解释已经唤醒了公众,也为决策者提供了有用的历史背景知识。  ——美国长岛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夏亚峰


编辑推荐

《冷战国际史研究7》是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冷战史研究中心编写的。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冷战史研究中心成立于2001年2月,是目前中国国内惟一以冷战史为研究主题的学术机构。中心正在成为汇聚海内外专家学者的高层次学术交流平台和收藏多国档案文献资料的学术研究基地。中心不定期举办国际国内学术研讨会和讲习班,开设”中国冷战史研究”网站.编辑出版《冷战国际史研究》,并招收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研究生。冷战国际史研究在中国——对过去20年研究的述评革命与危机的年代——大跃进和中国对外政策的革命性转变越南战争和约翰逊对华政策对苏联支持以色列建国原因的历史考察国共内战时期东北地方层面上的中苏关系——以旅大地区苏军《实话报》为例中苏关系漩涡中的《友好》与《苏中友好》杂志基辛格博士对北京的秘密访问英国档案中的百分比协定:1944年10月丘吉尔与斯大林会谈记录的补充说明关于1957年1月周恩来出访苏、波、匈三国的档案文献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冷战国际史研究·7 PDF格式下载



华东师范大学冷战史研究中心的成果,质量毋庸置疑,快递非常给力!快递非常给力!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