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普拉东诺夫的世界

淡修安 世界知识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9  

出版社:

世界知识出版社  

作者:

淡修安  

页数:

303  

Tag标签:

无  

前言

反叛的艺术思维方式和异样的书写姿态使经典作家普拉东诺夫的研究成为20世纪俄罗斯文学研究的一个学术亮点和难点。我的博士研究生淡修安没有对此望而却步。他迎难而上,以创作思想为研究对象的立题是对具有强大思想冲击力的反乌托邦作家创作研究的一个重中之重的切人点,对于中国俄罗斯文学研究中此类论题少有涉及的学术状态来说,有填空补缺的重要意义,我高度肯定并赞赏他的论著选题。《普拉东诺夫的世界——个体和整体存在意义的求索》,论题后半句的提法并非本书作者首创,但对作家真实深厚的思想底蕴却鲜有系统探讨。本书对作家的自然观、革命观、社会观、人际观等多个方面的追索,应该说是对作家创作思想精髓所做的明晰而又全面的概括。特别应该肯定的是本书中的“人与自然”和“人与革命”两章,由“征服——反征服——和谐”的思想演进道出了普拉东诺夫思考全人类生存意义的自然观的发展始末,力图从社会变革与自我意识和个体存在的关系阐释作家的革命观避免了传统的从政治视角判断作家创作是非的窠臼,提供了一个新的话语方式,十分难得。作者曾在文本解析中提出不少颇具见地的思想,如自然的生命存在更多地被人物想像成情爱伴侣,成为情爱之源,反革命势力反对革命的原因不是由于革命本身的真理性与正义性,而由于他们整体上对整个人类信心的缺失,认定革命无法改变彻底悲哀的世界现状,等等。

内容概要

普拉东诺夫说过:“没有我,人民是不完整的!”没有普拉东诺夫,20世纪的俄罗斯文学,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不完整的!缺了对普拉东诺夫作品的深度关注和系统研究,当今中国的俄罗斯文学研究,无论这一课题是否时尚,同样是不完整的! 本书作为国内第一部研究普拉东诺夫的专著,既有填空补缺之意,也属抛砖引玉之举。 普拉东诺夫究竟拥有怎样的艺术人生?作家“回归”之后的超时空命运和价值定位如何?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俄罗斯掀起的普氏研究热潮的风向何在?普拉东诺夫的艺术世界由哪些基本创作思想元素构成?作家在那个美好而又狂暴、激情而又困惑的年代,如何从求索人的本真存在意义这一哲理视角看待、思考和评判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从关注20世纪俄罗斯和人类的命运这一历史高度深刻反思、追问和预言“那场革命”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如何提出并回答两个涉及革命的真理性和正义性的核心问题:“革命到底带来了怎样的个性”?“哪里才是‘个体’与‘整体’的接合点”?如何状写和探究在史无前例的社会形态中人与社会间复杂而矛盾的共生图景、在新的历史环境下人与人间原始质朴而又扭曲异化的情感世界?对于今人乃至后人而言,作家的艺术思想是否仍然“合乎时宜”?诸如此类的问题,既是著者探幽的初衷,也是本书论说的重点。

作者简介

淡修安,1972年生,四川,“安人,文学博士,2006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现为四川外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俄罗斯文学和西方叙事学研究。已在中文核心期刊(CSSCI源刊)上发表的学术论文有:《主题与叙事——评普拉东诺夫短篇小说(回归)》、《(塔曼)多维的语言之美:辞格、语义和语境》、《“英雄”与“常人”——析莱蒙托夫(当代英雄)中的存在主义哲学内涵》、《西方叙述学理论的范畴、成就及价值》、《狂热、困惑与沉思——安德烈•普拉东诺夫的知识分子视角辨析》和《“自然”的价值——安德烈•普拉东诺夫自然哲学思想的艺术演绎》等。发表译作一篇《疑虑重重的马卡尔》。

书籍目录

导论 第一节 生平与创作 第二节 研究状况第一章 四大创作元素 第一节 自然哲学 第二节 革命理念 第三节 社会认知 第四节 爱的思想第二章 人与自然 第一节 人与自然的矛盾对立 第二节 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第三章 人与革命 第一节 社会变革与自我意识 第二节 社会变革与个体存在第四章 人与社会 第一节 新型社会形态的虚妄与个体存在的盲目 第二节 工业化和集体化进程中个体与整体的命运 第三节 官僚主义对个体与整体存在的危害第五章 人与人 第一节 责任使命与两性关系 第二节 社会未来与代际关系结论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四大创作元素第一节 自然哲学普拉东诺夫在评普里什文长篇小说《赤裸的春天》(1940)的文章中,批评普里什文的自然哲学观不是真正的自然哲学,而是“自我中心主义者的认识和梦想”,是“利己主义的”“社会哲学”:在这样的自然哲学里面,除了虚伪性还包含一些特别的内容。正是天生的自然本能和情感吸引着人去接近和深入自然,他对博大精深的、丰富精彩的和永恒无限的动植物世界深感兴趣。这道理很平常而且简单,是“非哲学的”,但却反映了人身上真实而善良的情感。人如果是怀着禁欲主义的心理深入自然,把自然当成拯救自我和远离人类社会的隐修院,那么这种行为就具有了哲学意义,这样的思想理念也就是一种哲学。但它不是自然哲学,而是社会哲学。如此理解和对待自然,显然属于社会学的范畴。这一社会哲学思想产生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人类社会本身的不完满性。而具有这一社会哲学思想的人则更多地显现出利己主义的特征和个性,他们不愿意同所有其他人一起改变现代人类社会的非完满状态和结束灾难,他们只是寻找个人的瞬间快乐和幸福,并把这快乐和幸福当成对自己所受的社会损失或伤害的及时补偿。

后记

这些年,有关普拉东诺夫的东西读了不少,但总觉得,与作家艰难沉重却又暗潮涌动的艺术人生、与他那玄奥神秘而又丰富深邃的小说世界,渐行渐远。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作家回归之初,有位俄罗斯作家就曾提醒:“要想和普拉东诺夫处于同一位置,需要在精神上做巨大的努力。”我是在迷恋上普拉东诺夫好一阵子之后才读到这番提醒的。固然有些迟,可笑当初年少气盛的冲动和无知者无畏的果敢。待到如今再度体会、感受和领悟时,已经是欲罢不能了。既然恋上了,就得从一而终;既然做了,就理应有所交待。无论这种态度当下是否仍合乎时宜,对自诩普拉东诺夫的“粉丝”者来说,就此舍弃偶像,把效法文人以安身立命的那点儿憨气、硬气和骨气给丢了,虽谈不上有割腕挖肉之痛,可追求学术人生的意义也就无从谈起。研究普拉东诺夫究竟难在哪里?语言的独异乖戾,思想的超前脱俗,时代的变迁断裂,考据的欠缺匮乏?种种答案,都对、也都不尽对,就好比盲人摸象,各说各话。普拉东诺夫研究之难,从学界给作家冠戴的种种头衔便可见一斑:现实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新现实主义、超现实主义、怪诞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乌托邦、反乌托邦……几乎传统的和现代的文学派别都与普拉东诺夫扯上了干系。研究者们意欲将作家框定在某一“主义”内进行“分割、圈阅和点判”,于是烦恼、糊涂和犯难。好在普拉东诺夫留下一句话:“哪派也不是,我有自己的”。

媒体关注与评论

假如像普拉东诺夫和布尔加科夫这些作家的作品,写完之后就能和读者见面的话,那么,我们所有的人的思想就会比现在不知要丰富多少……  ——〔苏〕帕乌斯托夫斯基二十世纪俄国文学没有创造什么特别的东西,除了安德烈?普拉东诺夫写的一部小说和两个故事……  ——〔苏〕布罗斯基过去十年来他已经被视为非凡的美学权威和道德精神权威——完全可以和卡夫卡在西方的地位相提并论。……他的形式成就虽然在美学上可能不及标准的杰作,如普鲁斯特、乔伊斯和曼的作品,或者比利、马雅可夫斯基和布劳克或帕斯捷尔纳克的作品——甚至可能在基本构成上不够完整和连贯——但却提供了一种形而上学思考的机会,而纯美学的客体很少会促发这样的思考。  ——〔美〕詹姆逊


编辑推荐

《普拉东诺夫的世界:个体和整体存在意义的求索》由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普拉东诺夫的世界 PDF格式下载



生活的勇气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