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禅论道
2009-10
世界知识出版社
庄祖鲲
123
无
这本书在我心中酝酿已久,直到最近才开始动笔。因此,说起来,这本书可以算是我四十多年来反复思想、推敲的结晶。 当我进大学的时候,我初次认真地面对基督教信仰,这时,好像一个崭新的世界向我展开。作为一个理工科的学生,我的阅读范围远远超过我的化学工程专业领域。除了基督教信仰相关的书籍之外,无论宗教、心理学、中西哲学、艺术、文化、音乐等类的书。都是我涉猎的对象,都让我觉得眼界大开。 当然那时我只是随兴之所至,浏览群书而已。谈不上系统性的研究。当我大学毕业后开始进入化工专业领域工作时,虽然还继续涉猎,但是所读之书无论量或质都乏善可陈。直到1990年,我又回到美国,并转到神学院进修文化相关的研究(Intereuhural Studies)时,我才重新开始比较有系统的阅读。 最近这十几年来,我比较关注的领域,是与中国文化息息相关的部分。因此佛学、儒家、道家的东西。就成为我经常阅读的内容。更由于我从事文化学的研究,又有理工科的背景。所以很自然地就会去比较基督教与其他宗教与哲学。近年出版的《契合与转化》是将我的心得以野人献曝的心情公诸大众的一个尝试。本书则是进一步地探讨基督教与其他宗教哲学思想的异同。但是在各位读者阅读此书时,我要先声明,我写此书有一个“二不一是”的原则: 第一,这不是一本学术性的论著。虽然为了注明出处,我还是会引经据典,但是我希望这是一本老少咸宜、雅俗共赏的书。所以我尽量避免过度地介入纯学术性的讨论及冗长的辩论。
基本上,“宗教比较”这门学问在学术界有两派。一派认为,两种不同的宗教是无法比较的(此派所持的立场为“不可化约论”,英文是Incommensurability Thesis),因为每个宗教都有不同的世界观、不同解释问题的预设,园此,任何方式的比较都是不可能的;另一派却认为比较是可能的。这派学者认为,经过客观的分析,可以比较不同宗教的一些平行观念,只要有详细的注解和描述,明白各自的特色以及一些相对应之处,就可以找到相同和相异的看法。 大体而言,佛教对于人生的反省是从苦难开始;而孔子的儒学则侧重务实,并分析“为人”的角色与责任;老子所关注的却是宇宙不变的法则——道,以及道在人生中的具体应用。基督教所强调的则是,人应以受造者的身份,用信心来回应造物者的召唤。 若要将两种不同的宗教传统和教义作比较,需要精通这两个领域的学问。否则便是自说自话。没有多大的意义。 本书作者庄祖鲲先生既拥有化工博士学位,受过西方严谨的科学训练,又潜心研究中国文化多年。通晓基督教与中国的传统文化,获得美国三一国际大学文化研究哲学博士学位。如今把他钻研的成果出版以飨读者,对于今天有意厘清基督教思想和中国传统信仰关系的知识分子来说,不啻为一难得佳作。
庄祖鲲博士系福建省晋江县人,出生于中国台湾台北市。庄祖鲲原来从事化工专业,曾获得美国西北大学化工博士学位,并在工业界及国家级科研单位工作15年之久。1990年庄博士因为对中国文化及道德问题之关注,乃再度赴美深造,于1995年获得三一国际大学之文化学博士学位。庄祖鲲博士现居美国麻州波士顿,从事教学、研究及写作的工作,经常在美国、加拿大各地,及中国、东南亚地区讲学。 著有《契合与转化:基督教与中国传统文化之关系》(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序 陈宗清 自序 第一章 菩提树与无花果 佛教中的“菩提”与“般若” 基督教中的无花果树 基督教看真智慧 第二章 卧佛与钉十字架的基督 基督与佛陀的形像 “平安”何处寻? 十字架的真谛 第三章 不可说之禅 禅思想的特色 语含玄机的禅语录 从“超佛越祖”到“呵佛骂祖” 耶稣的禅语录 第四章 净土与天国 “净土”知多少? “天国”又几何? “人间净土”或“人间天堂”? 日本净土真宗之“因信得救” 基督教的“因信称义” 第五章 自力与他力 佛教的“自力”与“他力”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内在超越” 基督教的神之“超越”与“内住” 自力与他力 会通与互补 第六章 神与佛 中国古代传统的“天神观” 中国民间宗教的鬼神观 佛陀、菩萨与神 基督教之“神”观 第七章 出世与入世 儒家的入世观 佛教的“出世”与“入世” 基督教系“入世”或“出世”? 第八章 性善、性恶与原罪 中国传统的“性善论”与“性恶论” 众生皆有佛性吗? 基督教“原罪论”的意义 原罪与“忏悔意识” 第九章 儒家之“仁”与基督教之“圣爱” 儒家之“仁” 墨家之“兼爱” 基督教之“圣爱” “圣爱” 建立和谐社会的基础 第十章 道可道,非常道 老子论“道” 庄子论“道” 圣经中的“逻格斯”与“道” 基督教“三一神”中的“道” 第十一章 逍遥与拯救 庄子与《逍遥游》 逍遥 困境中的退路? 基督教的人生观 第十二章 当下与永恒 宗教的消极目的 宗教的积极目的 持定永恒,活在当下
第一章 菩提树与无花果 在当前多元化思潮为主流的时代。究竟基督教与其他宗教有何区别?这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基督教的使徒保罗曾概括地说: 希腊人求智慧,犹太人要神迹;我们却是传钉十字架的基督。 这里的希腊人、犹太人与基督徒代表三种不同的寻求宗教之动机与心态。犹太人所代表的,乃是绝大多数人的心态,那就是希望借着超自然的神奇力量,来解决人自己的问题。这不但是民间宗教和原始部落之精灵崇拜的特色,即使在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等世界性宗教的信徒中,也屡见不鲜。 至于想从宗教里寻求“智慧”,这不但是希腊人所追求的,也是当代许多人寻求宗教的动机。众所周知,西方哲学渊源于希腊哲学。而英文的“哲学”(Philosophy)一词,就是由希腊文的动词“爱慕”(phileo),加上名词“智慧”(sophia)而组成的,因此“哲学”也可以直译为“爱智慧”。所以,追求智慧似乎是典型的希腊式宗教与哲学的特色。佛教中的“菩提”与“般若” 但是无独有偶地,在世界各种主流宗教里,最能代表这种追求智慧之态度的,莫过于佛教了。据传说,释迦牟尼是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的,而“菩提”(BodhJ)一词,就是印度文的“智慧”。所以在佛教中,佛教徒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证得菩提”。由于这个缘故,菩提树在佛教中有独特的象征意义。最近,在印度东部的菩提迦耶(Bodh Gaya),也就是当年释迦牟尼悟道的所在,因为当地的大塔寺的住持将寺中古老的菩提树的一段树干偷偷锯下来盗卖到泰国去,引起了喧然大渡。, 有关“菩提”最广为人知的一段佛教典故,乃是掸宗六祖慧能的故事。依据《六祖坛经》的记载,当年禅宗五祖弘忍要在弟子中挑选人来继承衣钵,他要众弟子各写一首诗,来表达白己的学习心得。众弟子中年龄最长、学问最好的神秀,在众弟子的怂恿下,就写下一首诗: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众弟子都齐声叫好,但再也没有人敢题诗应答。而在伙房里打杂又不识字的慧能,在听到别人念了神秀的诗之后,就央人在半夜也替他写下一首诗: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静,何处有尘埃? 翌日清晨众弟子为这首应答诗议论纷纷。当夜弘忍就将衣钵传与慧能,这成为中国禅宗的一段佳话。从此,禅宗就分为北方由神秀所领导的“渐悟派”和南方由慧能所创的“顿悟派”。 但是在佛教传统中,似乎也有将“智”与“慧”予以区分,即“弃智尊慧”的看法。因为有人认为“智”偏重理性、逻辑的思维,容易陷入“我执”的误区。因此主张,人要进入涅槃的境界,必须“灰身灭智”。而“慧”却是大乘佛教基础的共通法之“戒、定、慧”三学之一,这也是慧能的南宗掸最为看重的。 然而依据《六祖坛经》的记载,北宗禅师神秀与南宗慧能,对于“戒、定、慧”显然有不同的看法。神秀对“戒、定、慧”的解说是:“诸恶莫作名为戒,诸善奉行名为慧,自净其意名为定。”但是慧能却认为这只是接引一般大乘徒众之法,还不是最上乘心法。他自己对“戒、定、慧”的定义是:“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碍自性慧,心地无乱自性定。”所以他不主张先修“戒”与“定”,而着重于“定慧不二,即定即慧”的顿悟禅法。 另外一个佛教常用来形容智慧的字是“般若”(印度文为prajna),这是一种透过直觉产生的“见地”、“洞见”或“睿智”,也是佛教中的最高真理和不可言说的无上智慧。慧能曾说:“从一般若,生八万四千智慧。”但日本禅宗大师铃木大拙则认为,“般若”乃是“空”的别名。 由于智慧(菩提或般若)之获得极为不易,因此佛教各门派各显神通、另辟蹊径。玄奘所创的唯识宗,强调繁杂的逻辑思维:禅宗重视开悟;净土宗则干脆一心念佛。宋朝之后的禅宗,为了帮助佛门弟子开悟,更发展出“公案禅”、“坐禅”等各种方法。但是究竟谁才算是真正领悟了智慧?却是难以定夺了。 基督教中的无花果树 菩提树究竟是什么树,从佛教观点而言,这并不重要。然而从植物学的分类来说,佛陀当年悟道的菩提树,乃是属于无花果树(Fig Tree)科的植物。菩提树就是无花果树?这一点是许多人可能没想到过的,但是也就使菩提树与基督教产生了一些微妙的关系。因为无花果树在基督教的传统中,也有特殊的意义。 无花果树在《圣经》中首次出现,乃是在伊甸园中。当亚当和夏娃偷吃禁果时,这禁果究竟是什么果子?《圣经》并未提及。然而在西方艺术作品中,往往是以苹果来代表禁果。可是从《创世记》第三章的上下文来看,如果真的要问:禁果是什么果子?无花果可能是更合理的推测。因为在偷吃禁果之后,亚当与夏娃的第一个反应,就是以无花果树的叶子来遮盖自己的赤身露体。如果禁果是苹果,那为何亚当要跳下苹果树,去找无花果树的叶子来编做裙子遮体呢?但如果禁果就是无花果,那又有何特殊含义呢,这是一个有趣的问题。 另外一段有关无花果树的故事,则出现在《约翰福音》第一章。当耶稣最早的门徒之一腓力,将他的朋友拿但业带来见耶稣时,拿但业对出身于小村落拿撒勒的耶稣颇有不屑之意。但是耶稣却称赞他为“真以色列人”,并且表明当拿但业还坐在无花果树底下时,自己就已经看见他了。拿但业因此立刻改变态度,并称耶稣为“神的儿子”,后来他也成为耶稣12个核心门徒之一。但是究竟拿但业当时坐在无花果树底下干什么呢?《圣经》并未明说。但是我们不禁会联想起曾坐在无花果树底下冥想的释迦牟尼来。 当代台湾的佛教大师印顺,在论及佛教的特质时,一方面一再强调佛教的殊胜之处就在于特别注重智慧,因此他强调修学佛法,若不能把握这一个核心,而去偏重信仰、或偏重悲愿、或专重禅定,都将失去佛教的特质,;另一方面,印顺却从亚当偷食禁果的故事,批评基督教不重视智慧。然而近代的新儒学大师牟宗=却称西方文化(含基督教)为“智的体系”,智的方面特别突出。所以,究竟基督教是反智或重智,似乎又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的立场? 因为保罗所说的这种“属灵智慧”。与世人所追求的智慧,无论是在方法上或内涵上,都有所不同。 第一,世俗的哲学家们常以渊博的知识、严密的逻辑思维及深奥的哲理来夸口,甚至以自己建立的哲学体系来否定超验的神。然而哲学家往往是言行不一的。难怪丹麦存在主义的先驱克尔凯郭尔(Soren AKierkegaard)曾以嘲讽的口吻说: 大部分的体系制造者(即哲学家)与他们的体系之间的关系,如同建筑大厦的建筑工人是住在旁边的工寮里,却不住在他们自己建筑的那栋大厦(哲学体系)中。。 例如德国的尼采强调以人的意志来达到不断自我超越的“超人哲学”,固然风靡一时,在年轻人中更广受欢迎。然而人们所忽略的事实是,尼采自己晚年却因精神分裂症而抑郁以终。所以保罗(也代表基督徒们)才要表明态度:“希腊人求智慧,我们却是 ”。 第二,有些宗教(如古希腊及中国民间宗教),偏重强调借神秘经验(如神谕)来获取智慧;中国禅宗及印度宗教,则强调以直觉思考来取代逻辑思惟,作为领悟智慧的快捷方式。凡此种种,都与基督教所追求的智慧大相径庭。 第三,值得注意的是,《圣经》中有相当的篇幅是属于“诗歌智慧书”,《箴言》、《诗篇》及《传道书》就是典型的代表作。这些“诗歌智慧书”包含了一些待人处世之“人生智慧”。这种“人生智慧”往往与古今中外的圣哲所见略同,但毕竟有其局限性。这是为何《传道书》的作者所罗门王,才会有时提出“智慧无用论”。他说:“多有智慧,就多有愁烦;加增知识,就加增忧伤。”他又说;“人用智能、知识、灵巧所劳碌得来的,却要留给未曾劳碌的人为份,这也是虚空,也是大患。”, 然而《箴言》更强调:真正的智慧系来自于抻。所以它一再地宣称敬畏耶和华是知识(智慧)的开端。 因为一般人所宣称的“智慧”,无非都是以人为中心去思考所得的结果。而基督教却强调只有以神为本位、以神为中心的思考(即“敬畏耶和华”),才能找到真智慧。所以基督教与佛教对智慧看法的差别,其实就在于前者是“神本”的宗教,而后者却是“人本”的宗教。 第四,基督教所强调的“真智慧”,主要是与神对人类的救赎计划有关,而不仅仅是为人处世之道而已。保罗有时称此“真智慧”为神的“奥秘”。,而这有关救恩的智慧之核心,就是“耶稣基督并他钉十字架”。 但是这种“代赎”的救赎观,却对一些坚持人类足以自力自救的人产生极大的挑战与心理冲击。在那些难以接受的人看来,“钉十字架”似乎是愚拙的方法,但基督教却认为这显出神的智慧。因为神借着人眼光中的“无能”与软弱(如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来彰显神爱的“大能”;用基督的“死”,却借此使人得到“永生”的恩典。这种吊诡式(paradoxial,或称“悖论”)的真理,显示出神的大智能。 所以,基督教并不是反智的宗教。相反地,基督教更强调寻求“真智慧”。
无
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比较了解,对基督教颇有体验,很好的书
以前有幸,见过庄老师一面,他非常睿智。此书虽然短薄,但却是作者诸多智慧的结晶,建议想读的朋友,可以事先对佛教,基督教和中国传统文化有些了解,这样更会受益匪浅~
站在基督教的立场,跟佛、道教比较。
对于有信仰的人,一定希望知道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之间的区别,和骨子里的东西,这本书可以满足人的这个需要
中西比较哲学方面的著作,多少可以开阔眼界
很喜欢这本书。不错。
女人应该做的事
等待打折机会下手抢购~~
我是基督徒,之前不太了解儒、释、道三教,此书使我受益不少,阅读过程中也对自己与神的关系做了反思。相信此书也有助于不同信仰的朋友了解基督信仰。另外透过字里行间感觉作者[庄祖鲲先生]也应该是基督徒。
作者是位博士,长期研究儒释道和基督教义,应该是有参考价值的!
我一次买了3本,想送人,因此就在订单上写了一句话——请附送几个塑料袋。但我拿到书的时候,只有外包装的一个袋子而已。
可能是自己道行不够吧,也许要多读几次,或再多禅修一段时间或许能领导悟其中之义
好书,不可多得的好书!!!!!!
好书提议国人多读好书多得智慧
已经读过一次了
佛教与基督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