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荒与呐喊
2011-10
世界知识出版社
刘道玉
382
无
《拓荒与呐喊:一个大学校长的教改历程》是中国著名教育家、武大前校长刘道玉的人生历程。作者从自己幼年求学时期写起,一直写到自己青年时期留学苏联和“反修能手”的岁月以及文革期间的各种非人遭遇,特别是详细描述了自己中年时期主政武大八年实行教改以及巅峰时期突遭免职的整个过程。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高教的“中国特色”以及至今求解“钱学森之问”没有下文的症结所在。此外,《拓荒与呐喊:一个大学校长的教改历程》还对自己“生不愿封万户侯”的信条以及耄耋之年安度晚年的人生感悟都做了系统阐述。观点鲜明,文字隽永,很值得当下的我们阅读和思考……
刘道玉
1933年11月生,湖北枣阳人,汉族,中共党员。著名教育家、化学家、社会活动家。1977年,出任国家教育部党组成员兼高教司司长,为高教战线上的拨乱反正和恢复统一高考起到了很大的作用。1981年~1988年,担任武汉大学校长,成为当时中国最年轻的大学校长。期间,倡导自由民主的校园文化,推动学分制、主辅修制、插班生制、导师制、贷学金制、学术假制等改革,领风气之先,拉开了中国高教改革的序幕,影响极大,被誉为“武大的蔡元培”、“永远的校长”。尽管后来被免职,但诸多改革仍延续至今。1985年,获法国总统密特朗最高荣誉勋章。1987年,获日本东洋哲学学术研究奖章。1993年,获英国剑桥名人中心二十世纪勋章。其著作多在创造教育和高等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上,有《高等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创造教育概论——知识?智力?创造力》、《创业与人生设计》、《创造思维方法大纲》、《创造教育新论》、《中国高校之殇》等多部著作。
序(易中天)
前言
自序
第一章 塑造灵魂的故土
(一) 8岁开始的启蒙教育
(二) 小小的牛倌
(三) 栖人檐下的小学生活
(四)冒名顶替的初考
(五) 《三人行》的风波
(六) “假文凭”进高中
第二章 读书到苦方觉甜
(一) “乱点鸳鸯谱”—珞珈山之恋
(二) “梦想剧场”—我的诺贝尔梦
(三) “耐(奈)温”将军
(四) ”三点式“的读书法
(五) 通过俄语学习英语
(六) 在郭和夫的研究室作毕业论文
(七) 政治运动中的角色行为
(八) 诺贝尔奖牌挡不住丘比特的神剑
(九) 白手起家搞科研
第三章 莫斯科的526天
(一) 留苏预备部
(二) 第一列宁大街30A号
(三) 中将克努扬茨院士
(四) 玛丽娅老太太
(五) 紧张而有序的留学生活
(六) 我在莫斯科的唯一夏天
(七) “反修”战士
(八) “不受欢迎的人”
(九) 周恩来总理的接见
第四章 “黑炮手”劫后余生
(一) 发奋著书立说
(二) 暴风雨的前夜
(三) 李达“三家村”
(四) 神秘的使命
(五) 提心吊胆的北京大学联络组组长
(六) “不识时务”的“保皇兵团”司令
(七) 炮打中央文革的“黑炮手”
(八) 第一次逃亡生活
(九) 虎口余生
(十) 接受再教育
第五章 拨乱反正当为先
(一) 教育部的临时工
(二)邓小平召开历史性的座谈会
(三) 北戴河十年的第一批客人
(四) 全国教育工作的拨乱反正会议
(五) 一封欲加之罪的诬告信
(六) 因劳成疾,是坏事也是好事
第六章 改革大潮涛头立
(一) 最年轻的大学校长
(二) “卧薪尝胆,十年雪耻”
(三) “不拘一格降人才”
(四) 韩德陪“晶核”之再生
(五) 教学制度的创新
(六) 感动了“上帝”
(七) 创办全国综合大学第一个建筑学系
(八) 智力超常教育改革试验
(九) 电影《女大学生宿舍》的反响
(十) 科研实现零的突破
(十一) 珞珈山上的快乐学院
(十二) 呼唤创造教育
第七章 生不愿封万户侯
(一) 教育部里的余波
(二) 团中央书记的候选人
(三)上访要求不当市长
(四) 北戴河的会见
(五)厦门大学的盛情
(六) 海南岛之行
(七)“官贵民贱”的真相
(八) 为何不当官?
第八章 不了的化学情结
(一) 一切从零开始
(二) 开拓新领域
(三) 承担重点科研任务
(四) 培养研究生
(五) 国际学术交流
(六) 我的最大遗憾
第九章 山外青山楼外楼
(一) 美国西东大学的突破
(二) 中法交流中心
(三) 法国国家荣誉勋章
(四) 耶鲁大学的盛典
(五) 哈佛大学的印象
(六) 中日大学校长会议
(七) 与池田大作先生的对话
(八) 春兰秋菊裨益于我
第十章 梦魂萦绕系教育
(一) 我的教改情结
(二) 甘作铺路石
(三) 爱的学校
(四) 太平洋上空的一个梦
(五) 给中学生开选修课
(六) 创造教育三部曲
(七) “试验田”的辍耕
(八) 奖掖创造性人才
(九) 半身铜像引出的故事
(十) 无意得之终究得
第十一章 教育改革的呐喊
(一) 彻底整顿高等教育十意见书
(二)大学校长遴选机制的改革已刻不容缓
(三) 怎样根治大学的学术腐败
(四) 民主选举校长是去行政化的关键
(五) 我们需要怎样的教学评估?
(六) 中国需要一场真正的教育体制变革
(七) 我为朱清时校长鼓与呼
(八) 呼吁进行教育改革启蒙教育
第十二章 我的人生三境界
(一) 自身角色的境界
(二) 从心所欲的境界
(三) 凡人也能修成佛
(四) 人生无怨亦无悔
跋 语
版权页: 插图: 根据老同学们的介绍,在处理考试与作论文的关系上,大体上是两种方法:一是先备课考试,花一年半时间,然后用两年的时间完成论文。采用这种办法的,大多数是从事纯理论学习的,如数学、理论物理、天体物理等。二是先花两年时间收集论文的材料,写出论文初稿,然后用一年半的时间准备考试,并润色和修订论文。采用这种方法的大多是学生物、农业、地质等学科的留学生,他们的科学研究与野外实验基地有密切关系,受季节与气候的影响,因此他们只有抢先获得论文所需要的材料,心里才能踏实。如果把实验放在后期,万一出现了偶然意外,那就连补救的时间也没有了,这是很危险的。总之,无论采用哪种方法,目的就是确保顺利结业,稳拿副博士学位证书。据介绍,中国留学生获得学位的比例,不仅高于其他国家的留学生,而且也高出苏联研究生,因此,中国留学生在苏联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 化学学科是实验性基础学科,它不同于数学等纯理论学科,也区别于像农业这样的依赖于自然条件的应用学科,它有着自身的研究规律。根据学科的特点,我应当如何制订我的学习与研究计划呢?我习惯尝试新的做法,没有仿效上面两种截然相反的方案,而是选择了备考与实验齐头并进的方法,我把它叫做“并行法”。这个方法的好处有三:一是有效地利用时间,这样一来等于把做实验的时间延伸到三年,以便多出数据多出成果。二是完全掌握主动权,什么时候学习备考,什么时间做实验,由我根据“有效原则”统筹安排。例如,实验室停电、检修、节假日和恶劣天气时,我就在图书室或宿舍复习功课,而其他时间尽可能多地在实验室里工作。三是有利于使学习与研究相互促进,不至于使备考学习与研究成为不相干的两个独立的阶段。我把这个计划向二导师尤拉作了汇报,他听后高兴地说:“玉(他对我的爱称),好主意,我完全同意,希望你成功。你以后有任何问题,可以随时告诉我,请不要客气!” 既然我的计划获得了导师的批准,于是我很快地进入角色,认真地实施我“并行研习”计划,从而开始了紧张而又有序的留学生活。
《拓荒与呐喊:一个大学校长的教改历程》由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
余求学时,久仰先生,于座谈会上远望而未敢亲謦咳。后入囹圄,故旧犹多回避,先生竞率博士探监,且留影合照。又每年捎药食诸物,以为慰藉。余出狱后亦多蒙先生关照,生死肉骨,海天高恩。当世校长,几人能够? ——野夫 作家 武汉大学毕业 我1987年从哈佛回武汉大学讲西方经济学,给道玉校长带来许多麻烦,更不用说杨小凯被道玉校长送到普林斯顿念书一事。1995年杨小凯在中国讲学还遭封杀,岂不哀哉!我们这一辈人也只知道一个著名的中国大学校长:刘道玉! ——邹恒甫 经济学家 解放前的校长我最崇拜的是蔡元培和竺可桢,解放后的是匡亚明和刘道玉。刘校长的气节已经影响了一代武大人。 ——陈加宽 复旦大学教授 刘道玉时期的武大锐意改革,这是同时期众多高校所无法企及的。当时武大整个学术影响力很强,学术氛围浓厚,从老师到学生都专心做学问,是个作好学问的地方。 ——王三山 武汉大学教授 我想我们那时候要感谢校长刘道玉,开明。学分制,学生可以不上课,老师上课不点名,非常宽松。不爱读书你就去实习,考试时再回来。 ——窦文涛 凤凰卫视主持人
无
刘校长是中国教育改革的实践者、先锋队,现在仍然疾呼。可以说,积弊已久、太深,如果大体制不改革,那么教学改革也无法启动。
原书叫《一位大学校长的自白》,现在改名补充再版。
只是一些敏感内容不见了——
1988年1月25日至31日,国家教委在北京京西宾馆召开直属院校工作会议,部署了新的一年工作的安排。回校后,我向中层以上的干部传达了会议的精神,要求各院系、各部处在放寒假以前,提出本单位新学期的工作计划,重点是转变教育观念,制定加大教学改革力度的措施。与此同时,我组织了一个调查组,先后到法学院、经济学院、图书情报学院、管理学院、中文系、化学系进行调查研究,直到2月9日上午,我还在物理系召开教师座谈会。我的打算是,在调研的基础上,利用寒假的时间,制订《武汉大学第二个十年教育改革纲要》,以便从寒假以后的新学期开始,掀起武汉大学教育改革的第二次高潮。
可是,到了第二天(2月10日),形势发生了急剧的变化。是日上午,国家教委驻汉工作组组长张文松通知我到东湖宾馆谈话,宣布免除我的党委副书记、校长的职务。当天晚上,工作组在东湖宾馆召开武汉大学校级干部会议,宣读了国家教委免除我职务的传真文件。
武汉大学前校长刘道玉
时值春节前夕,消息传出,全校哗然,业内震惊。校内外为我请愿的信函纷纷寄到北京,质问这是为什么?虽然这些于事无补,但是为我鸣不平的深情,却使我得到了极大的慰藉。正如一位教授对我所说:“道玉同志,你被免职是因为你的观念超前了,改革的步伐太大了,致使那些‘九斤老太们’不能容你。”我心想,是呀,我32岁任副教务长,39岁任党委副书记,45岁任教育部党组成员兼高教司司长,48岁任大学校长,54岁被免职。所以,有人说,我是个超前的人,不仅教育观念超前,而且任职和离退也都超前了。
9日上午,教育部人事司负责人安排我与教育部的主要负责人见面,当我得知其中有实际上的一把手参加时,我提出不愿与他见面,如果他出席我就不参加,因为免我的职就是他一手包办的,而且是借机发泄对我进行改革的不满。关系弄得很僵,一个想参加,另一方不要他参加,相持不下。怎么办呢?最后,朱开轩副主任多次给我打电话,说明那位负责人是诚恳的,是专程从北戴河赶回来见我的,希望我消除误会,有话当面说清就是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没有再坚持,还算是顾全大局的了。
谈话的场面十分尴尬,似乎谁也不想首先发言。沉静片刻之后,还是那位一把手先开了口,他说:“道玉同志,我们之间有太多的误会。其实,我们对武大的改革一直是肯定的,对你的工作也是肯定的……”我插话说:“不是什么误会,而是你对武大的改革成见太深,你不是说:‘学分制在美国失败了,苏联不搞学分制也出了优秀的人才嘛!’这怎么能说你对武大的改革是肯定的呢?你既然对我的工作是肯定的,又为什么不明不白地免除了我的职务呢?校长可以不当,是非必须澄清。还有,1986年12月15日,我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资助的一个学术讨论会上,作了一个《关于高等教育宏观管理的几个问题》的学术报告。可是,会后你派人搜集我发言的录音带,其用意何在?这是极不光明正大的,这篇发言在《高等教育学报》和《上海高等教育研究》都发表了,还用得着你去搜集吗?这是违法行为,粗暴地践踏了学术研究政策。”那位负责人辩解说:“我不是对着你的。听说武大有个教授在会上发言时很激动,宁肯被开除党籍也要批评国家教委。我以为这一个教授是对我有意见,因此想找到录音带听听,以便检查自己的工作。”“不,绝对是冲着我来的,后来的一系列的事实均说明了这一点。我认为,在改革中有不同的意见是正常的,但决不能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打击报复持不同意见者。”
可以说,教育改革已经势在必行。南方科技大学的实践就是检验尺。
拓荒与呐喊:一个大学校长的教改历程(易中天作序、窦文涛、陈加宽、邹恒甫等联袂推荐、2011年度网易“首届十名中国贡献者”之...
作为一名武大的学生,对于我们心目中永远的校长,我永远是怀着无比崇敬之情。以前看过第一版,即《一个大学校长的自白》,此次算是对前书的增订,内容更丰富,除在《自白》中所述的人生成长经历及投身教育事业,引领八十年代高等教育改革外,本书还特别突出了为教改的呐喊。本书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完整的、真实的刘道玉,刘校长坚持不懈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所以,任何一名热爱学习大学生或是关心高等教育改革的人都应该读读此书,绝对值得珍藏。
另外,我这人对书比较苛求,尤其是像这种值得珍藏的书,当为什么这几次买书老出现折页的情况,让人很不爽,所以希望当当网能重视一下这个问题!
《拓荒与呐喊:一个大学校长的教改历程》一书,是在近期的《北京青年报》上看到了开始连载后立即寻找到和下单的。该书内容翔实好读,看到了一位老教育家的真实内心世界和诚挚情感,感到了中国教育改革之路的艰辛。作者的其他著作如《大学的名片:我的人才理论与实践》、《心印:我的教育人生手记》、《创造思维方法训练》、《中国高校之殇》等书已经读过。
刘道玉校长是一位勇敢的、伟大的教育改革家。他在80年代末所倡导的武大高教改革代表的是历史前进的方向。教改不仅需要改革者的胆识,也需要当政者的肯定、支持和鼓励。禁区突破不了,改革只能是空话,有也只是昙花一现。希望我们的高级领导人想想这个问题。如此中国甚幸,教育有望。
刘道玉校长在《拓荒与呐喊》一书中认为,中国需要一场教育改革的启蒙运动,为什么?第一,很多搞教育的不知道改革、不懂得改革,出了改革的假命题。第二,中国现在社会大多数人还置身改革之外,他们所思所想还是应试教育,还是怎么择校、怎么培优、怎么考高分、怎么上重点。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怎么能够推动改革?西方大学的精髓我归纳了十个字,民主、独立、自由、指引、批判。这是西方大学近千年锤炼出来的,中国大学有这个吗?完全没有。大学的独立自治这是不可剥夺的权利,大学自由在世界教育是通例,大学民主是最高原则,指引精神是科学大门的钥匙,没有批判精神就没有创造。这是我的思考,虽然我不能改变什么,但是我希望留下思考所得的一些东西,希望它能够警示后人。不过,现在大学的管理者们,甚至教授们,让我放心不下。
一个大学校长的教改历程,著名教育家、武大前校长刘道玉的人生历程
今天老师和我们说,他大学时立志读懂黑格尔,可惜到现在还未实现,那时是读不懂,现在是认为读懂了也很无聊,呵呵~~~
突然很羡慕老师,现在真正在做学问的人真的很少了,哪怕做个老夫子,有机会这样在学校里安安静静看看书,坦然的说说自己想法应该也算是平安喜乐了。
上周另一位老师说,他不接受人家托他关系走后门的,因为那样做的话,怎对得起那些寒门学子,一句话说的我心中无限感动,但忍住了,怕同学笑话;顺便想起前段时间买了武大老校长的《拓荒与呐喊》,回家打开书页,想按自己习惯写下购书日期时,一下被黄粗的纸页和过于紧密的排版怔住了:多少不知在写什么的言情、玄幻小说,装订精致、纸张华美,这样一个老校长,中国教育的改革先驱写的书,竟只有这样的境遇?
我不是愤青,读自己的书,做自己的事。
刘道玉校长说过这样的话:改革要有两个识,一个卓识,一个胆识。卓识就是你有远见卓识,你知道改什么,知道问题在什么地方,抓准了问题,这由卓识决定。有了卓识你敢不敢去改,你敢不敢去破,那就是胆识了。不是说现在没人认识到这个问题,但是他没有胆识,他不敢去改。这和以前是一个很大的区别,那个时侯有一批带头人,像上海交大、像中国科大、像武大。那么,现在的中国教育不改行不行呢?当然可以,我们现在不是很好吗?我们没有改革不是也实现了跨越吗?我们不是也获得了世界在校大学生人数第一的桂冠吗?但是这讲的是量,而不是质。不改也可以,反正我们大学现在年复一年的招生,毕业了以后一波波的往社会上送人才,反正也不包分配 还照收学费,学费还越来越高。这样当然也可以,但是我们的大学就休想有世界一流水平,你就休想有世界一流的大师。现在中国有哪一个称得上是世界公认的大师?为什么没有诺贝尔奖的获得者?
刘道玉校长退休后写了几本书:《创造教育概论》、《创造教育新论》、《创造:一流大学之魂》、《创造思维方法训练》和《大学生自我设计与创业》。但是,他说:“我太孤单了,这一套创造教育的构架至今没有人采纳,这也让我感到很痛心、很苦恼。”他说他就像一只杜鹃一样日夜啼叫,甚至啼血。读来令人唏嘘。
随着时间的推移,对刘道玉校长的争议越来越少了,对他的认可越来越多,包括有些那时候对他的改革有不同看法的人,甚至有批评的人后来也认可了。很多人都认为,那个时候是武大的黄金时代,认为他是一个有思想的人,认为他带着武大前进了,而不是倒退。当然,争议依然存在。但是这种的人越来越少了。
作为一名武大的校友,毕业了才开始真正研读刘校长的书...给我很多不一样的感受,刘校长,不愧为中国教育改革的先行者,这本书很值得一看~~强烈推荐~
以前看过《一个大学校长的自白》,一直买不到,这本书把以前那本书的内容全包括进去了。武大的学生尤其值得买。刘道玉那样的校长现在再也见不到了
作为武汉大学的学生,对刘道玉校长的改革也有些了解,这本书是校长对自己一生的总结,尤其是对教改的总结。刘道玉校长不愧是武汉大学永远的校长。
刘先生的诸多教育举措着实让80年代的武大乃至全国高校震撼了一番,真可谓领风气之先。他那样的校长这可以算的上是教育家,而不仅仅是戴着一顶帽子,守着一个职位,领着一个行政级别,执行一份行政事务,一个上传下达的人。现在,还有这样的校长吗?
他不能容忍高校中与日俱增的种种诟病。没有了校长身份,他就以“老教育工作者”、“老教授”的名义到处写信,这些信悉数寄往了教育部和北京的报社、杂志、电视台。信中,他对“大一统”体制下的大学运营进行了痛斥:“这样的大学能不能赶上世界教育的发展潮流呢?不可能,绝对不可能!”;他“有些天真”地提出“必须开辟改革的‘试验田’,创办中国实验大学”。在这座大学里,体制、学制、教学、招生都围绕一个中心开展,那就是创造民主、自由、宽松、富有创造力的育人环境。
二十多年前的他是高等教育界名噪一时的改革家,由他倡导发起并在武大推行的学分制、主辅修、双学位、转专业、转学、取消政治辅导员、贷学金和插班生制度等新政,让1980年代的珞珈山成为青年人最为向往的清新之地:可以谈恋爱、可以跳交谊舞、可以穿牛仔裤,还有超过400个学生社团可以参与。校友们回忆,那个时候的武大被誉为“大学里的深圳”。
读完之后,会很有想法。书上记载了一些我们没有经历过的历史,也很佩服刘校长的教改行为,我想如果我们的政府有胆量让他继续尝试,也是武汉大学就能跻身一流大学的行列了。可惜了,我们的政府干涉太多了,导致了我们的教育的失败,彻底的失败。我们永远都不会有世界一流的大学了。中国也失去了许多许多。靠思想的钳制只会让社会问题积压,到时候爆发就一发不可收拾了!
由此可以看到改革的一些侧面,现在再有能力的校长在中国也是无用武之地。朱清时现在做的,武大这位才校长已经很早就做过了,时间不同,结局却都是一样的。
书很好,很值得一读。一个大学校长的教改历程,也是教育的一个简单缩印
终于,利用女儿午休和晚上的时间,读完了这本书。这一年,读了很多书,但是都没有读完。 只有这一本, 总让我的心悬着,想着,似乎总是想要知道一个结果:一个铮铮铁骨的真知识分子,一个个性秉直的真人,他的命运究竟如何呢?
读罢此书,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似乎总是有一团气,在我的心中积郁,压抑,沉闷,不能散开。我对刘校长一生的坎坷经历感到,对他遭遇的不公平待遇感到愤慨,对他的铮铮铁骨、改革的勇气、改革的效果拍手称赞,他开朗自信积极向上执着的品格、人生三境界让我学习,让我景仰。同时,对陷害刘校长的小人们表示不齿,对我们国家的教育、教育体制等深感失望。一个致力于改革的真正知识分子遭遇如此不公平的待遇,试问:我们的国家的教育,我们民族的未来,出路在何方?
刘校长被免职于1988年,我想这也是个天缘,是老天在厚爱一个品德高尚、有脊梁、有魄力、有胆识的人。祝老人家身体健康!
购买本书,纯粹是为了向中国80年代最杰出的校长刘道玉先生致敬!我只说一个例子,如果没有他,就不会有杨小凯未来在学术上的成就。当下是一个埋没良知的时代,悲痛!
通过一个大学高层领导-----刘道玉教授的人生和教育经历,了解了中国这几十年了的发展状况,有成就有失误,对于以后的发展更加具有借鉴作用。特别现在处于社会发展的转型和关键时期,各种矛盾交错,一旦出现失误,对于国家和人民群众来说都是极大的损失。
这是一本不错的自传体的书,读了这本书后我感触颇深:中国的教育改革迫切需要像刘校长这样博学、睿智、改为天下先的思想家一样的传奇式人物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遗憾的是像他这样永生置身于教育且治校有方的人已凤毛麟角了,现在的大学校长、“叫兽”们只对评职称,怎么能拿到课题从中捞利感兴趣,教书育人成了“儿戏”,教育届尤其是高校领域已成为贪污腐败的高发之地,这是个值得整个民族反省。
刘道玉,令人敬仰的大学校长,一代先锋,改革家,他的传记,值得一读。
刘校长不愧是中国高等教育的杰出改革者,必须要这样的改革,中国的高等教育才有出路,才能是世界的一流大学接轨,是一本值得教育工作者拜读的书。
刘道玉校长的远见着实然人佩服~其实中国并不缺校长,缺乏的是像这样的校长的确太少~
非常有意义的一本书,永远的校长,是武大之幸!
作为武汉大学校长,作者的改革思路是相当清晰的,只是大一统教育体系下,靠单个校长是很难啃得动的,要从政治体制改革层面才能动得了,现在中国经济是转型期,转型要靠增值业务,要靠创新,传统业务竞争激烈,产能充裕,要往东南亚转移,价格和附加值上不去,上的去的只有创新的东西,靠的住的是教育培养人才,培养创新精神,教育 不改革经济转型是没希望的。。。
敢为世人先,需要智慧,跟更需要勇气。刘道玉先生为中国的教育改革的探索很值得称道。
想刘道玉校长致敬!字号又适中!!
支持刘道玉老校长,思想没话说,看完有些感触,有些伤感
校长的书,中国教改何时启动,何去何从
刘道玉对中国高等教育的思考和探索,让人感喟,全书处处都有真知灼见,实在是振聋发聩!
就为刘道玉三个字,可是教育改革会触及部分人的利益,改革不了了之啊
难得在蔡元培之后,还有这样的校长和教育家。值得珍藏。
从平凡的一个农家小子到一位大学校长,经历了社会主义改造、苏联留学被迫中途辍学、文革,等等!
中国的教育还需要更多这样的校长
中国教育,到底该怎么走,哪些对哪些错,希望校长们也都买一本反思一下!
没有看太多,但是在翻阅的过程中,深深地为老校长的赤字之心所感动,他对教育的反思,我觉得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看了一半,刘校长一直在回忆,刘校长反复强调自己一生“政治正确”,是反修斗士,紧跟伟大光荣正确,对过去和现状和缺乏批评,对未来也不说意见,总让我觉得,毕竟是那个时代过来的人
能够反应中国大学改革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同时给予人们对于高等教育的思考。
刘先生不愧是“武大的蔡元培”!
刚刚购买了好多书,还没来得及看。看过《中国高校之殇》,写得很好,只是教育问题提出了,但是改革难以执行。唉!
08年和刘道玉先生有一面之缘,先生铮铮傲骨,彬彬风范,心系国家教育大业,大起大落,矢志不渝,其人其行也高山仰止!
很感染人。很感动。刘校长不畏强权,甘心教育,光辉一生,磊磊照人!
老校长,优秀的教育家
一个国士的风骨,一生坎坷的经历,一心为国的精神,执着教改的热心。
国情与现实的残酷,改革的艰难。公道自在人心。
老校长写的,很能引起回忆。
有意思,看看一个科学家如何误入歧途,当了校长的。
喜欢刘道玉,值得我学习
教改,学分,大学插班生,挂科。。。。。。了解大学的制度形成第一步。
呵呵,我们的老校长,真是牛人。。。
让人钦佩的好校长
刘校长 一如既往的喜欢 多看大家的书 多增长知识
中学时就知道刘道玉先生,特意买一本拜读。
这本那是原来的《自白》一书的增补版。
难得的好校长。现在的“校长”都是官。
冲着这个校长而买的
好校长!
老校长的最新版自传,在原著基础上有补充修改,但是书里面还是被我发现很多错误~~送书快,品相很好。
看书更是崇敬校长
红色中最好的校长
这样的好校长太少了。。
向老校长致敬
可以看到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看到大学这最后一篇净土是如何沦陷。引发许多思考,尤其是对当今社会教育的奇形怪状的现象。
书到手时,匆匆浏览,撞心灵了,不敢零碎地读,终于在有成片的时间里花一天多的时间看完。作为已离开大学数年的非学生,犹如遇到了挚诚的长者和领路人。回想大学韶华,留下的也许就是五湖四海的兄弟姐妹之情了,我的学习梦在校园里消散,进校门时迷糊,离开时依旧迷茫,是该抱怨老师、学校、该死的教育模式还是自己。我不敢说在学期间让我看到这本书会让我改变多少,我想微乎其微,但如今有幸读后,让我有了再往学海扎头进去的冲动。其实,我是不抱怨老师的,从小至今我就与“老师”这个职业千丝万缕,我能体会老师对学生大多有爱,学校是有恩惠于我的,我快乐在校园里,但是,我真觉得自己和管教育的,真的没有负起责任。抱怨已无意,推不动的山头不费心思,只想今后有所学得,与诸君共勉。
教育前辈的历程、感悟,读后除了钦佩和感动,还收获一种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推荐购买。
在原来的基础上增订的。如果中国的教育家都有他这样的思想,中国教育必将大发展。
中国大学的改革,走到如今,似乎有些偏离,缺少了人文精神的传承,多了几分权钱的干扰。
一个人的奋斗经历,指出当代中国教育弊端,引起每个人对现实教育的思考与反思,好书
我们发展的成绩是肯定的,教育投资有增加,办学条件有改善,大学规模有扩大还有扩招。适当的扩招是必要的。这些我们都肯定,但是发展的同时又带来很多问题。比如,盲目的追求高大全,追求豪华奢侈,铺张浪费。债台高筑,全国两千多亿的债,越是重点大学债务越多。大家以为教育发展就是教育改革了。发展和改革是两个概念、两个范畴,两个不同质的问题。发展是数量的增加、规模的扩大。改革是质的问题
不管怎么说,要为教育呐喊几声,价格便宜的时候可以入手啊
理论上的依据。教育改革的先锋。
可能是中国当代最接近教育家的人,一个沧桑的师者。
在政治环境下搞教育改革注定是一场悲剧,所以深陷其中的人物也必定是悲剧性的人物。
多看看这些教育家的书,有利于更好的思考教育。
对于关注大学教育的人而言,这是一本要阅读的书。
值得一读的好书,一个教育人的信念和行动
写的大胆 有所启发 教育部应该好好读读,什么教育理念
武汉大学因他而崛起,为他而骄傲!教育人需要这样的开拓者。
大学教育体制的未来决定了民族的未来
向每一个为中国的改变付出心血的人表示尊敬
了解了我国教育发展的过程,对于一个德高望重的教师的尊重!!
一口气读完刘道的自传,终于明白钱学森之问的症结了
看这本书,即是在看教育,也是在看历史,还能看到老一辈的先生们的学习态度!推荐、
新时代呐喊
值得一读的好书,可以发现现行教育体制的一些问题。
什么是教育的目的,值得深思。
当代蔡元培,无缘事功,是国家的悲哀!
关心教育的人该看看。
八十年代,是中国人思想解放的大时代。只可惜89年戛然而止?如果能坚持,中国发展会更好
刘玉道的生平经历,同时也折射了中国社会和教育界的很多弊端,很好看很受用。
一本拿起来放不下的书,教育需要发展。
直指现实教育
对任职教育事业的工作者来说,有一定的借鉴帮助!
身为教育工作者,多了解教育的形势
作为一个大学生我们当然会说大学怎么怎么不好。可实际上大学生素质参差不齐也是原因。我就是一个标准的“差生”。知道大学的问题在哪有助于我面对情况,短时间改变不了环境,只能改变自己。期待阅读先生的书。
在一个还是官本位的国度,有一个醉心学术的人确实不易
屯书季!购买的都是推荐书,内容应该不错,还没看。书外观看来挺精致。先赞一个。只是用塑料袋代替纸盒包装,感觉上差了点。
推荐给大家,非常值得一读的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