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傅斯年学术思想评传

李泉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0-1  

出版社: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作者:

李泉  

页数:

341  

字数:

27900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傅斯年不是一位流俗的政治家,他具有强烈的时代责任感和民族责任心,他从事社会活动的目的不是为了个人的权力和地位,而是为了救国救民;他从事学术活动从不考虑个人的成果和名誉,而是为了振兴中华学术。由于他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学术机构的管理和学术研究的组织工作中去,使得他没有过多的时间从事于个人的研究和著述,再加上英年早逝,结果没有什么宏篇巨著传世,也没有等身的作品嘉惠后人。于是有人为此而感到惋惜,有人讥讽他徒有盛名。其实,只要看一看他领导学术研究的艰难经历与宏大气魄,读一读他那数量不算太多的论著,我们便会发现,他组织学术研究的能力是罕有匹敌的,他的学术成就也多具开创性。

作者简介

李泉,1949年生,山东嘉祥人。聊城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的教学和研究,著有《中国古代社会史通论》、《中国古代君主制研究》、《傅斯年学术思想评传》、《山东运河文化研究》等,主编山东省通用教材《中国通史教程•古代卷》等,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多项成果获省级以上奖励。

书籍目录

二十世纪中国学术概论(代序言)导言第一章 学海泛舟 一 少年英才 (一)家世与童年 (二)从私塾到学堂 (三)津门求学 二 入北大 办新潮 (一)预科高材生 (二)国学大师物色的“衣钵传人” (三)创办“新潮社” (四)在“五四”运动中 三 留学英、德 (一)伦敦大学:实验心理学 (二)柏林大学:比较语言学第二章 初露锋颖 一 文学革命论 (一)“文学一物,不容不变” (二)“新文学就是白话文学” (三)“将来的文学,是‘人化’的文学” 二 社会改良论 (一)社会批判 (二)思想改造与社会改良 三 学术思想的酝酿与奠基 (一)学术思想的理论基础 (二)学术方法的探求 (三)治学宗旨的定位——研究问题,不迁就系统第三章 创办史语所 一 宏图初展:史语所的筹建 (一)执教中山大学 (二)创建历史语言研究所 二 呕心沥血:史语所的发展与迁徒 (一)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 (二)北上与南下 (三)辗转迁徒于大西南 三 累累硕果:史语所的成就与贡献 (一)历史组:新史料的搜集与整理 (二)考古组:震惊中外的考古发现 (三)语言学组、人类学组:社会调查 (四)史语所的历史地位第四章 史料学派的主帅 一“历史学只是史料学” (一)思想渊源 (二)内容和价值 (三)理论局限 二 建立科学的东方学 (一)走出“疑古”的误区 (二)对科学历史学的阐释 三 汇集“各种科学的方法” (一)“以科学的比较为手段,去处理不同的记载” (二)“以语言学之立点,解决哲学史之问题” (三)“利用自然科学供给我们的一切工具”第五章 学林霸才 一一探研古史 (一)史前文明多元说 (二)夷夏东西说 (三)商族起源于东北说 (四)周族起源与商周关系 (五)班爵制度与周初封国 (六)东北地区史研究 (七)秦汉史与明史研究 二 纵论百家 (一)评论先秦诸子 (二)释性命而论中国思想史 三 考论古籍 (一)《尚书》 (二)《诗经》 (三)《礼记》 (四)《易》与《春秋》 (五)《史记》第六章 教育思想 一 二十年代末到四十年代:批判与改革 (一)中国传统教育制度批判 (二)为教育改革呐喊 二 四十年代到五十年代初:反思与总结 (一)抗战胜利后学校的整顿与建设 (二)对教育改革原则的系统总结 (三)关于高等教育的深入思考 三 教育思想的价值与历史地位 (一)注重学术教育 (二)强调能力教育 (三)教育救国思想 (四)教育独立观念第七章 徘徊于政治与学术之间 一“一身忧国家之难” (一)驳斥东北非中国领土的谬论 (二)创办《独立评论》宣传抗日救国 (三)反对妥协退让 (四)批评当局外交政策 (五)斥责“华北自治”谬论 (六)督促国民党政府抗日 二 议政而不从政 (一)参加“国民参政会” (二)抨击孔祥熙 (三)“炮轰”宋子文 (四)访问延安 三 从代理北大校长到台湾大学校长 (一)主持北大战后复原 (二)处理西南联大学潮 (三)“浮海说三千弟子”第八章 学术交往 一 胡适:亦师亦友 二 陈寅恪:宁国府大门前的一对石狮子 三 顾颉刚:埙箎相应附录 傅斯年著述年表 研究傅斯年的主要论著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傅斯年学术思想评传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