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卯集(一函二册)
2005-03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唐]许浑 撰
无
《丁卯集》二卷,(唐)許渾撰,宋刻本,框高十七•四釐米,寛十三•一釐米,每半葉十行,行十八字。白口,左右雙邊。
許渾,生卒年不詳,字用晦,一作仲晦,潤州丹陽(今屬江蘇)人,祖籍安陸(今屬湖北)。文宗大和六年(八三二)進士及第,歷官當塗與太平縣令、潤州司馬、監察御史、虞部員外郎及睦郢二州刺史。後因病引退,居潤州丁卯橋村舍,因以“丁卯”名其集。工律詩,多登高懷古之作。其《咸陽城東樓》詩中“山雨欲來風滿樓”句,至今留人頰齒間。
此本避諱至“敦”字,當刻於南宋光宗間(一一九○~一一九四),其版式行款與臨安府陳宅書籍鋪刻本相同。故自清黄丕烈而下,人皆視其為陳氏刻本,即所謂“書棚本”也。然陳氏所刻唐、宋人集每有刊記,此本則無;又陳刻諸本字體頗有歐陽詢筆意,而此本字體雖與陳氏刻本形似,但細審略含柳公權書體意味,故遽定其為陳氏刻本依據似不足。然就其整體版刻風格而言,刻於臨安應無疑義,意者其時臨安刻唐、宋人集或非陳氏一家也。
傳世唐、宋人集之通行本,要皆直接或間接出自宋代蜀刻與浙刻本,但兩地之版本系統或不相同。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有蜀刻十二行本《許用晦文集》二卷,與此本相較,編次既異,文字亦有出入,而篇什則以蜀本為多,此本卷上七言雜詩凡一百九十二首(另《和人賀楊僕射》一首僅刻詩名未刻内容),蜀本則溢出《新興道中》、《下第有懷親友》、《中秋夕寄大梁劉尚書》及《晨起西樓》四首(另《破北虜太和公主歸宮闕》一首有目無詩);卷下五言雜詩凡一百十一首,蜀本則溢出八十七首之多。蜀本又附有《許用晦拾遺篇》一卷,《许郢州拾遺》一卷,共收錄五、七言雜詩六十一首,係從當時各傳本輯得,並於卷末總錄其來源。
此外,此宋本間有墨釘闕字,蜀本則無。蜀本卷端書名“許用晦文集”,下復鐫“丁卯集”三字,似此本傳佈在先。蜀本則以浙本系統為底而重加輯校者,是此本於許渾詩作之流傳研究與校勘整理頗具作用,其價值不僅在於孤本也。
此本曾經明項元汴、沈松、清季振宜、宋犖宋筠父子、黄丕烈、陳揆、翁心存翁同龢父子遞藏。有明仇英、沈松、清季振宜、宋筠題記,黄丕烈、翁心存、翁同龢題跋,鈐有“仇英”、“項元汴印”、“項子京家珍藏”、“項墨林印”、“墨林山人”、“天籟閣”、“沈松之印”、“北山沈木公印”、“季振宜藏書”、“商丘宋犖收藏善本”、“宋筠”、“蘭揮”、“平江黄氏圖書”、“丕烈”、“蕘夫”、“士禮居”、“稽瑞樓”、“心存”、“虞山翁同龢印”、“均齋祕笈”等印。今藏上海圖書館。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