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亡明兴
2008-1
图书馆出版
刘登阁
279
中国历史中争论最大的朝代,莫过于元朝。从1279年南宋最后一个皇帝跳海自杀到1368年元顺帝被逐北逃,这个威加四海、纵横欧亚的帝国统治中原仅仅90年。如果从忽必烈定国号算起,也只历1l帝,凡98年。从成吉思汗建国算起,至多历15帝,163年。元朝统一全国后的疆域是:北到西伯利亚,南到南海,西南包括今西藏、云南,西北至今新疆,东北至鄂霍次克海。其疆域之广,居中国各朝之冠。 从军事上来说,元朝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军队,几乎没有外患,反而是所有的邻居都害怕这个“巨无霸”;从经济和科技上说,广袤的疆土被开垦,棉花、水稻得到大面积种植,矿业、手工业发达,纸币得到广泛的应用,出现了郭守敬、黄道婆这样代表“先进生产力”的人物;从文化上来说,元朝的戏曲是历史上难以逾越的一道文化高峰;从社会控制来说,元朝统治者无所不用其极,相比以前朝代的“王权不下县”,元朝把统治权威延伸到最基层,50户为一社,社长由统治者信任的蒙古人或色目人充当,并摧毁民间一切可能反抗的资源,如五户合用一把菜刀,民间不能拥有马匹等等。乍看起来,以元朝国力之强盛,社会控制之严密,应当江山永固,可是为什么不到百年而亡呢?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几乎都是在内忧外患交织的情况下走向灭亡的,而元朝则有所不同。终元一代,基本上没有强大的外患,只在前期与西北察合台、窝阔台两汗国进行了一段时间的战争,但到中期战事就已完全平息。因此,元朝短命而亡,主要不是因为外患,而是内忧。由于元末统治集团分裂,朝廷内部夺权斗争异常惨烈,加之内部治理不善、备受非议的等级制度,使得这样一个盛极一时的大帝国摇摇欲坠,而连续出现的天灾人祸,以及由此造成的经济崩溃,更成为广大农民揭竿而起的直接原因,于是,元朝便不可避免地、过早地崩溃了。 因此,虽然近年来关于秦朝、清朝的争论似有超越之势,但最能让人提起争论兴趣的,还是这个建立起空前疆域,综合了民族、经济、文化以及世界格局的所有可以挑动人神经话题的元朝。要么说其是中国历史上的黑暗年代,是中国走向没落的起点;要么说其是中华民族空前融合的时代,是中国真正对世界有所影响的开始。 而在国际上,伊懋可于1973年提出了“14世纪转折点”的论点,认为在14世纪的某个时候,中国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开始发生改变(或者说是长期运作的因果方式发生改变),从而导致了中古经济活力的消失。 伊懋可的这个著名观点并不只是他个人见解,而是过去很长一个时期内国际上关于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见解。1973年以后,许多学者仍然表露出类似的观点,尽管他们并未读过伊懋可的著作。如傅衣凌就认为在14世纪以前,中国的“生产力是走在世界前头的”,而到15、16世纪,却变成了落后国家。漆侠则认为宋代中国经济“居于世界的最前列”,但在女真贵族、蒙古贵族的统治下,中国社会经济“发生了逆转”,因此从14世纪以后,中国社会发展“逐渐地缓慢、迟滞下来”。可见,这种“转折”说,确实是大多数史家的共识。 支持“转折”论的学者指出:第一,在南宋末年与明朝初年之间,中国的社会经济确实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第二,这个变化的结果,使得此后的社会经济变化方式与以前相比出现重大差异,因此形成“转折”。具体地说,就是经过这个“转折”,中国的社会经济变化方式由以前的“唐宋变革”变成了“明清停滞”。 而从世界范围来看,从14世纪开始西方进入了轰轰烈烈的文艺复兴时期,揭开了现代欧洲历史的序幕,被认为是“黑暗时代”的中世纪和近代的分水岭。文艺复兴高举着人文主义大旗,大力标榜个性解放,反对中世纪的禁欲主义和宗教观;提倡科学文化,反对蒙昧主义,摆脱教会对人们思想的束缚;肯定人权,反对神权,摈弃作为神学和经院哲学基础的一切权威和传统教条。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人类历史上一个百花齐放、硕果累累、群星争艳、人才济济的光辉时代,也是西方如朝阳般冉冉升起,而东方步人日暮黄昏的时代。原本在技术上落后东方两千年的西方,经过文艺复兴洗礼以后,突然一跃而起,跨上社会历史发展的快车道,迅速赶上并超过了东方,并把中国远远甩在了后面,以至于到了近代,中国积贫积弱,备受西方列强欺凌,也造成国人长时间以来言必称西方,言必称希腊的风气。因此,这一时期对于东西方来说,有着不同的心境,就像狄更斯在《双城记》开头所写的:“我们所处的时代就是那样的时代:那是最美好的时代,那是最糟糕的时代;那是智慧的年头,那是愚昧的年头;那是信仰的时期,那是怀疑的时期;那是光明的季节,那是黑暗的季节;那是希望的春天,那是失望的冬天;我们很快就要上天堂了,我们也要下地狱了。”从此,世界的东方化时代结束了,东方开始由盛而衰,甚至东方也开始走向了西方化。 从中国历史的角度来看,代元而兴的明朝总体上是一个收缩保守的朝代。因为13—14世纪蒙古征服对西方与中国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经验。西方文明幸免于难,中国则险些招致“悉空其地以为牧场”的灭族之灾。蒙古骑兵打通了世界,不仅从波兰草原到西伯利亚、哈剌和林、北京的陆上丝绸之路全线畅通,而且从地中海到巴士拉、马拉巴尔、泉州的海上丝绸之路也一帆风顺。 但这个世界交通的伟大时代,带给中国与西方的意义并不完全相同。确切地说,丝绸之路不是中国通向世界之路,而是世界涌人中国之路。西方人可以作为色目人随着蒙古大军进人中国,像马可·波罗那样为元朝大汗当差,发财致富,而中国人作为被征服者则只能守在家乡备受外族入侵者的奴役与掠夺。因此,丝绸之路对西方来说是贸易之路、财富之路,对中国来说则是入侵之路、贫困之路。在丝绸之路上,西方的冒险家、商人、传教士流向东方,中国的财富、技术流向西方。西方人在这条路的尽头看到的是诱人的希望,中国人在这条路上看到的则是可怕的劫难。蒙古大军为西方打开了世界,却为中国关闭了世界。 因此,明朝驱逐外夷,重建汉族政权后,封闭保守是必然的,有着充分的历史缘由。开放没有必要,中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政治经济充分自足,整个外部世界,从印度到欧洲,不论经济技术还是制度思想,都不能给中国提供借鉴。更何况元朝历史的经验告诉中国人,开放意味着民族奴役、政治压迫、经济掠夺。明朝收复华夏旧地,作为统一的汉族政权,它所面临的问题首先是固守祖先的江山,驱逐外夷,恢复中华帝国的传统政治经济实力。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传统的内陆帝国,持续的地理扩张在四方已达到极限,几千年之间北方草原游牧民族不断进袭,如今固守住内陆,坚实的泥土与岩石才是帝国的基础。开放与扩张,既无政治必要,也无经济利益。这就是说,明朝政治经济趋向封闭内敛,是由当时的历史环境造成的。对内实行海禁,对外“永不征伐”,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立下的祖训。此后的郑和下西洋,正值中华帝国进入全面收敛期,在整体的下落趋势中,扩张和远航无疑属于一种非常情形,甚至可以说是一种例外的疯狂。相比之下,停止下西洋却在情理之中,是合乎历史的发展逻辑的。 历史上的各种各样的史实和现象,有美好、丑陋的区别,正面与负面、消极与积极之分,不论哪一方面,都不能简单地对此肯定或否定,要理性地说明:它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而不是另外一种状态?它的正面意义、负面作用又表现在哪里? 回顾历史是为了更好地了解过去,对照现在。不要将灾难忘得太快,更不要充当历史的麻木看客。
中国历史中争论最大的朝代,奠过于元朝。这个建立起空前疆域,综合了民族、经济、文化以及世界格局等所有可以挑动人神经的话题的元朝——要么说其是中国历史上的黑暗年代,是中华封建帝国走向没落的起点;要么说其是中华民族空前融合的时代。是中国真正对世界有所影响的开始。代之而兴的明朝总体上是一个收缩保守的朝代。从14世纪后期开始,中国社会发展逐渐地缓慢迟滞下来,正是从这一时期开始,中国历史发生了转折。从此,世界的东方化时代结束了,东方开始由盛而衰……世界朝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刘登阁,1967年2月生,山东郓城人。中国人民大学博士毕业。研究方向为东西方文化比较,现为北京某著名军校任教、《神剑》编辑。被列入总装备部“1153人才工程”。主持或参与国家社科基金和国务院有关部委课题10多项。 己出版《全球文化风暴》、《西学东渐与东学西渐》、《中国的是非》、《为什么是俗人》、《海殇——郑和下西洋600年祭》、《张之洞纵横官场的36种韬略》等专著30部;发表论文50余篇;主编或参编《东西方跨世纪作家比较》、《影海扬帆:电影批评理论与实践》等著作教材27部。
前言一、衰世之相1. 天灾乎?天命乎?2. 丞相造假钞与以钞买钞3. 苛政猛于虎4. 佞佛滥施结恶果二、马背治国1. 偃文倡武2. 民怨沸腾的火山3. 豺狼当道,莫问狐狸4. 汉化与反汉化的龙争虎斗三、亡国之音1. 血腥与阴谋:宗王之间的皇位之争2. 两都夺位之战3. 强枝弱干:皇帝与权臣斗法4. 风雨飘摇中的末代皇位四、乱世英雄1. 满城尽带红巾甲2. 红巾军北伐3. 徐寿辉的南方红巾军4. 方国珍横行海上5. 张士诚自立吴王五、崛起草泽1. 朱元璋:英雄不怕出身低2. 崭露头角3. 燎原之势4. 攻取应天六、成王败寇1. 火烧陈友谅2. 围堵张士诚3. 降服方国珍4. 消灭陈友定5. 北伐胜利6. 明太祖登基七、成事方略1. 得民心者得天下2. 得人才者成大业3. 卓越的政治军事才能八、立章建制1. 巩固君主专制集权2. 整顿吏治与严惩贪腐3. 宽仁惠民4. 制定礼仪制度与简化公文5. 完善科举考试6. 严禁宦官干政九、大明之威1. 大杀功臣:拔除权杖棘刺2. 大兴文字狱与加强文化专制3. 锦衣卫与特务政治4. 靖难之战5. 永乐王朝明朝的光荣与梦想(代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