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三传要义解读
2008-11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晁岳佩
311
无
近年来,国学热有愈来愈热之势。但国学究竟指什么,学界的认识并不一致。我个人认为,国学的主体应该包括传统的经学和史学。古人一般认为,只有经学和史学才是真正的学问,其他方面的研究都不能与经史相提并论。因为经书里面包含着圣人的有关治理天下的各种理论和原则,是后人在各个方面都必须遵循的规范,史书里面记载着前人治理天下的经验和教训以及嘉言懿行,都值得后人学习和借鉴。古人研究学问的终极目的是有益于治理天下,所以经学和史学最重要。这种认识,今天看来的确不无偏颇,但在古人看来却是再正确不过的。因此,经学和史学就构成了传统学术的主流。我们今天以国学代指传统学术,自然也应该是以经学和史学为主体。 自“五四”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之后,经学作为现代学术的弃妇,在数十年中受尽冷落,完全失去了往日独领风骚的风采,慢慢变成僵尸,深藏并滞息于尘封的故纸堆中。特别是在解放以后,经学似乎完全变成了腐朽的历史文化垃圾,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视线。生长在红旗下的年轻人(当然,现在也早已不再年轻),已很少有人知道经学是什么。
作为儒家经典,《春秋》向以文字简练至极为人所不解,所以才出现了《公羊传》、《谷梁传》、《左传》三传从不同的政治、文化角度阐释《春秋》之微言大义。那么这三传是如何阐释《春秋》隐晦之义的?其政治、文化立场又如何?怎样理解这种阐释动机呢?本书作者均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将深奥难解之义轻松地进行了解读。相信由作者的引领,无论是专业研究人员还是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读者都将对儒家经典的理解更透彻。
一 春王正月二 郑伯克段于鄢三 伯姬归于纪四 君氏卒五 葬宋穆公六 卫人杀州吁于濮七 卫人立晋八 滕侯卒九 公薨十 郑伯以璧假许田十一 宋督弑其君与夷及其大夫孔父十二 夫人姜氏至自齐十三 公狩于郎十四 熏十五 宋人执郑祭仲十六 御廪灾十七 宋人以齐人、蔡人、卫人、陈人伐郑十八 卫侯朔出奔齐十九 夫人孙于齐二十 纪侯大去其国二十一 卫侯朔人于卫二十二 治兵二十三 荆败蔡师于莘二十四 公会齐侯盟于柯二十五 公追戎于济西二十六 公子结媵陈人之妇于鄄二十七 夫人姜氏人二十八 臧孙辰告籴于齐二十九 公子牙卒三十 齐师、宋师、曹师次于聂北三十一 公子友帅师败莒师于郦三十二 楚屈完来盟于师三十三 诸侯盟于首止三十四 禘于大庙三十五 震夷伯之庙三十六 楚人使宜申来献捷三十七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三十八 公子买戍卫三十九 卫杀其大夫元晅及公子瑕四十 不雨四十一 毛伯来求金四十二 晋人纳捷菑于邾四十三 晋放其大夫胥甲父于卫四十四 晋赵盾弑其君夷皋四十五 楚子人陈四十六 晋荀林父帅师及楚子战于邲四十七 王札子杀召伯、毛伯四十八 初税亩四十九 仲婴齐卒五十 会吴于钟离五十一 晋士句帅师侵齐五十二 吴子遏伐楚五十三 吴子使札来聘五十四 会于澶渊五十五 执齐庆封杀之五十六 齐高偃帅师纳北燕伯于阳五十七 蔡侯庐归于蔡五十八 葬许悼公五十九 曹公孙会自鄞出奔宋六十 黑肱以滥来奔六十一 春王三月六十二 大雩六十三 蔡侯以吴子及楚人战于柏举六十四 季孙斯、仲孙忌帅师围郓六十五 齐国夏、卫石曼姑帅师围戚六十六 西狩获麟附录 《春秋》学论著举要
一 春王正月 《春秋》隐公元年:“春王正月。” 按:此为《春秋》第一条经文,未载任何史事。这条经文值得关注者有二:一是正月前为何加一“王”字。因为春秋时代存在着三种历法:夏历以正月为岁首,晋人用之;殷历以十二月为岁首,概殷人后裔宋国用之;周历以十一月为岁首,周王室与姬姓诸国用之。鲁国都城为奄人故地,奄人为殷人后裔;鲁初封时带有“殷民六族”,这些殷人后裔可能都仍用殷历。在此形势下,若仅书正月,则不知为何历正月,极易产生歧义。时间准确是史书最基本的要求,故必须明确。周王在此时虽已地位衰落,但仍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正月前书一“王”字,则一望可知此正月是为周虏正月。二是隐公元年何以未书“公即位”。按照《春秋》通例,新君即位初年正月,举行即位典礼,均书“公即位”。鲁隐公只是暂时代替年幼的弟弟执掌政权,并不想做名义上的真正国君,未行即位之礼,故《春秋》不书“公即位”。 《左传》:“惠公元妃孟子。孟子卒,继室以声子,生隐公。宋武公生仲子。仲子生而有文在其手,日为鲁夫人,故仲子归于我。生桓公而惠公薨,是以隐公立而奉之。元年春,王周正月,不书即位,摄也。” 按:惠公是隐公和桓公的父亲。元妃即正夫人。孟、仲是排行,如后世所谓老大、老二。子是姓,宋为殷商后裔,商人以子为姓。“有文在其手”,是说仲子的手纹像鲁字。归即嫁,女人出嫁日归。“隐公立而奉之”,是说隐公虽然暂居君位,但又明确立弟弟桓公为君,自己以桓公为尊。《左传》这段文字,都是在解释《春秋》于隐公元年为什么没有书“公即位”。交代《春秋》所载史事的历史背景,叙述史事的具体过程及其结果,或记载有关轶闻趣事,是《左传》解说《春秋》的主要方式,也是其最重要的价值所在。《左传》成书于战国中期以后。此时的周天子早已不是天下共主,七雄可能都已称王,《春秋》中的“王”字已有被误解的可能,所以《左传》作者在“正月”前又加一“周”字,特别标明此“正月”是指周历正月。最后一句“不书即位,摄也”,既是这节《传》文的最后结论,又是对经文不书“公即位”的明确解说。在《左传》作者的心目中,《春秋》的性质是明确的,它就是历代鲁国史官记录下来的档案汇编。因鲁隐公只是暂时代弟弟桓公执掌君权,并没有举行正式的即位典礼,所以当时的史官没有记载“公即位”。但是,自《公羊传》问世以后,特别是经过公羊大师董仲舒的宣传,《春秋》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鲁国史官记录变成了孔子撰写的经典,解说《春秋》中的圣人之义,也成为研究《春秋》的主要方式。……
无
读懂春秋,非看三传不可。作者选题讲解,解说很到位,对春秋大义的理解很有帮助。现在出书校对疏漏不可避免,但关键性的地方绝不能疏忽。如p54,明是齐僖公嫁女儿文姜,三处写作嫁妹,把兄妹乱论的事扯到父亲头上了,太离谱。;又如,p55“鲁庄公娶齐僖公之妹”更是离谱了,儿子娶母亲,外公来做媒,这样的错未免过大了。下一行:“姜氏为齐君之妹”也不对,这时的齐君是僖公还不是襄公。请予公开纠正,以免贻误初学。
三十年来真正值得一读的国学好书感谢作者
这本书是帮同事买的,他说还不错的。
还没细读了
可以学到很多哲理
对于大概了解一下春秋三传还是不错的。不过作者的水平和修养有点那啥,几乎每章都在骂公羊传荒谬之极,明明自己对公羊的了解不深,就是心态有问题,看多了骂文就觉得很不舒服。
人说:春秋微言大意。作者似乎不是在阐微,不是在倡导国学。而是以马列理论,在挑剔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