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镜鉴-(全三册)
2010-11
北京图书馆
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国家清史纂修领导小组办公室
无
历史是已经逝去了的人和事的记录,是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创造。人有反思往事的能力,有寻根问先的愿望,有从自身的经验教训中学习的天赋。人类在不断前进,但每一代人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不断前进的,这就形成了文化的传承和历史的延续,形成了历史、现实、未来之间相通的无穷无尽的长链。现实深深植根于历史之中并通向遥远的未来。历史研究可以帮助人们在过去的远景中认识自己,并为未来的创新指点方向。历史学虽然不能像应用科学那样快速而直接地取得实用效益,但它的功能是长期的、巨大的。人类如果忘记了自己的历史,将会在现实和未来中迷失方向。历史学是传承文明、陶冶心灵、提高素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所必需,也是了解社会、掌握国情、管理和建设国家、进行战略决策所必需。 2002年8月,中央领导做出纂修清史的重大决定,相继成立了清史编纂领导小姐、清史编纂委员会等全面负责清史的纂修工作。为了更加全面、广泛、客观地反映纂修过程中取得的重要成果,及时将其应用于我国新时期新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充分发挥清史纂修在资政、存史、育人中的重要作用,编者将清史纂修工作中形成的部分科研成果汇编成书。 全书分上中下三册,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主任戴逸教授作序并领衔撰文。内容包括典章源流、名人史事、档案文献、学术争鸣、资料考证等,力求如实反映清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外交等各方面情况,为有关部门和领导同志提供资政参考。
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 国家清史纂修领导小组办公室
2002年8月,中央领导做出纂修清史的重大决定,相继成立了国家清史纂修领导小姐、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等全面负责清史的纂修工作。
国家清史纂修领导小组成员包括:
组长:蔡武 文化部党组书记、部长
副组长:李洪峰 文化部党组成员、中央纪委驻文化部纪检组组长
成员: 戴逸 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主任 杨建昆 文化部办公厅主任
周庆富 文化部人事司副司长 赵雯 文化部财务司司长
于群 文化部社会文化司司长 马文辉 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司长
童明康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 黄振春 国家博物馆党委书记
李季 故宫博物院常务副院长 张志清 国家图书馆副馆长
石雅娟 国家清史纂修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国家清史编撰委员会成员包括:
清史编纂委员会主任:戴逸
清史编纂委员会副主任:马大正、朱诚如、成崇德
清史编纂委员会委员:王晓秋、冯尔康、吴建雍、张岂之、张海鹏、李文海、李治亭、李致忠、杨念群、杨 珍(女)、邹爱莲(女)、陈祖武、陈 桦、经君健、姜义华、姜 涛、桑兵、郭成康、章开沅、黄兴涛、龚书铎等(按笔画顺序排列)
上卷 政治经济 ◆戴逸 清代中叶以来中国国力的变化 ◆李文海 “振兴中华”口号的由来 ◆郭松义 清朝的任官回避制度 ◆宋元强 从清朝状元看古代科举制度 ◆李国荣 清朝严厉打击科场舞弊案例 ◆唐益年 清代严禁太监干政 ◆李岚 清代的秋审制度 ◆王思治 “御门听政”——康熙朝中枢决策“朝会” ◆李国荣 “康乾盛世”的闪光点 ◆闵杰 清末制定的中国第一部版权法 ◆江太新 清代漕运 ◆郭松义 清代的“黄宗羲定律”效应 ◆张小也 清代盐业经济中的垄断问题 ◆闻性真 康熙发现和推广的御稻种 ◆王思治 直隶巡抚李光地治理永定河 ◆唐益年 晚清时期兴修铁路的纷争 ◆崔志海 晚清商标法的颁布及其夭折 ◆朱英 晚清“昭信股票”的发行及其影响 ◆闵杰 清末一场由股票投机引发的金融大恐慌 ◆李治亭 多尔衮严惩贪官 ◆李文海 为政以爱民为本 ◆李文海 治天下以惩贪奖廉为要 ◆李文海 俭以成廉 侈以成贪 ◆李文海 大臣不廉 小臣必污 ◆李文海 周恩来论清代历史及清史研究 ◆魏光奇 清代的州县官任职制度 ◆林 乾 清代赦宥制度的特点 ◆王思治 清朝军机处 ◆赵云田 清代的盟旗制度 ◆魏光奇 清代后期中央集权财政体制的瓦解 ◆杨东梁 “海防塞防之争”与清季国防战略 ◆李国荣 清宫密档里的中南海 ◆李国荣 庚子密档中的国耻记录 ◆郭松义 清代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经营的新理念 ◆邹逸麟 清代关于疆土版图观念的嬗变 ◆李文海 清代积案之弊 ◆李文海 为政以通下情为急 ◆刘凤云 清代京官升迁中的循资与特例 ◆刘凤云 乾隆帝惩贪屡禁不止探因 ◆倪玉平 清朝第一大贪污案 ◆李尚英 嘉庆朝紫禁城之变 ◆朱诚如 嘉庆朝花杰弹劾戴衢亨案 ◆倪玉平 清朝最大的银库案 ◆林乾 清律中的“犯罪存留养亲” ◆王晓秋 清季《钦定宪法》起草始末 ◆朱士光 清代生态环境演变的主要趋向 ◆陈兆肆 乾隆初期“禁酒令”的讨论与颁行 ◆侯杨方 从乾隆帝误读人口数看清前期人口统计 ◆李国荣 “中国皇后号”:开启中美早期的贸易 ◆郑起东 晚清劝农桑与兴水利 ◆郑起东 清末企业垄断与中国商战失利 中卷 社会生活 ◆郭松义 清代的“农转非” ◆郭松义 清代农业防灾抗灾的措施 ◆江太新 清代灾情与救灾 ◆左步青 “重农桑以足衣食”——康雍乾三朝重视农业、关心民生琐谈 ◆姜涛 太平天国解决“三农”问题的探索 ◆李岚 清末“丁戊奇荒”—一场夺去千万人生命的大旱灾 ◆闵杰 清末彩票的创始 ◆闵杰 清末彩票的泛滥 ◆华林甫 清朝历史上的级地震 ◆赵云田 清代的地震灾害及政府的赈济 ◆秦宝琦 清中叶五省白莲教起义及其社会后果 ◆刘平 杨 颖 “闯关东”:清代以来的东北移民 ◆闵杰 星期日公休制度的实行 ◆朱浒 晚清义赈的历史作用与意义 ◆刘宗志 清代慈善机构的地域分布 ◆王林 清代的粥厂 ◆朱浒 清末东北鼠疫及政府的应对 ◆朱浒 辛亥风潮与长江大水 ◆刘平 柳亚平 清代的“走西口” 思想文化 ◆史革新 儒学书籍的编纂与清初文治 ◆黄爱平 《四库全书》的编纂与中国传统文化 ◆黄爱平 《四库全书》的历史变迁 ◆史革新 晚清“书厄”与江浙三阁 ◆史革新 程朱理学与晚清“同治中兴” ◆冯天瑜 晚清仁人志士的忧患意识 ◆林永匡 清代饮茶、品茗趣闻 ◆李帆 清代的书院教育 ◆刘小萌 清朝对皇子的教育 ◆李世愉 废科举对乡村教育的影响 ◆崔志海 清末美国退款兴学真相 ◆王思治 清代文字狱 ◆史革新 晚清西学东渐与新史学的发轫 ◆李岚 《申报》:中国近代社会的“百科全书” ◆赵晨岭 《清史稿》及《清史稿校注》纂修的启示 ◆林存阳 乾隆朝礼制中的政治文化取向 ◆史革新 东学西渐的先行者 ◆赵晨岭 《清史稿》仅成一稿的教训 人物 ◆史革新 努尔哈赤对汉文化的吸收 ◆闻性真 努尔哈赤与明朝的人参商战 ◆李文海 顺治帝论为官四戒 ◆李尚英 从洪承畴说明清之际的“贰臣” ◆李文海 康熙帝八拒尊号 ◆王思治 康熙重视督抚的选任 ◆闻性真 康熙与清初历法之争 ◆刘潞 康熙皇帝与西洋科学 ◆李国荣 雍正告诫百官:“做实在好官” ◆王俊义 清代廉吏于成龙 ◆史革新 清初廉吏汤斌 ◆冯佐哲 清代御史钱沣 ◆潘振平 徐继畬和《瀛环志略》 ◆王晓秋 黄遵宪及其著作《日本国志》 ◆朱英 “状元资本家”张謇的商海生涯 ◆史革新 皇太极对汉文化的吸收 ◆王冬青 郑成功与施琅交恶探析 ◆李国荣 雍正:“说一丈不如行一尺” ◆吴伯娅 乾隆皇帝与西洋画家 ◆王培华 唐鉴及其《畿辅水利备览》 ◆李祖基 刘铭传与台湾近代化建设 ◆张宏杰 曾国藩立誓“不靠做官发财” ◆戴逸 光绪帝之死 ◆陈铮 维护华侨权益的总领事黄遵宪 ◆吴伯娅 清朝唯一的汉族公主 ◆赵云田 “香妃”其人与“香妃墓”释疑 下卷 边疆民族 ◆马大正 有清一代边疆政策的当代启示 ◆马大正 苗普生 清代中国有五个称为新疆的地方 ◆戴逸 福康安风雪援西藏 ◆王思治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见证——承德避暑山庄与外八庙 ◆李建宏 六世班禅朝觐乾隆皇帝 ◆马大正 土尔扈特蒙古万里回归的启示 ◆陈慧 穆克登查边与中朝图们江边界问题 ◆杨东梁 左宗棠与“新疆危机” ◆廖榕光 顺治帝迎见五世达赖礼仪之争 ◆李尚英 清朝平定张格尔叛乱及其意义 ◆李祖基 台湾建省的历史进程 ◆赵云田 清代的达赖喇嘛 ◆赵云田 清朝的理藩院 ◆杨恕 清朝在南疆的军政隔离制度 ◆宝音朝克图 清朝的北疆边境巡视制度 ◆陈在正 年中日《互换条约》评析 ◆周源 清末张荫棠的藏事改革 ◆吕文利 清末筹议蒙古建省 ◆赵云田 清代治边“因俗而治”的政策 ◆赵云田 清朝的驻藏大臣 ◆赵云田 清代的金瓶掣签制度 ◆吕文利 清朝平定阿睦尔撒纳叛乱 ◆何瑜 清代治台之策评议(上) ◆何瑜 清代治台之策评议(下) ◆刘平 清代台湾移民社会的形成与问题 ◆唐博 “台湾民主国”的性质解析 ◆厉声 晚清领土丧失备忘录(上) ◆厉声 晚清领土丧失备忘录(下) 对外关系 ◆薛衔天 中俄《尼布楚条约》 ◆薛衔天 大西北的阴霾——沙俄入侵我国西北与大片领土的丧失 ◆薛衔天 双头鹰东击——中俄《瑷珲条约》 ◆虞和平 从“夷务”到“洋务” ◆王晓秋 晚清中国第一个外交使团——蒲安臣使团 ◆王晓秋 几乎被历史遗忘的海外游历使(—) ◆王晓秋 清末五大臣出洋 ◆史革新 《辛丑条约》谈判李鸿章迁延北上原因浅议 ◆吴伯娅 康熙帝与中国礼仪之争 ◆吴伯娅 马嘎尔尼访华 ◆王晓秋 晚清第一位驻外公使郭嵩焘 ◆李景屏 康熙帝与法国科学传教团 ◆吴伯娅 乾隆年间英商洪任辉赴天津投诉案 ◆王晓秋 晚清最早的官派留学生:留美幼童 ◆王晓秋 晚清留欧船政学生 ◆王晓秋 清末留日热潮 ◆杨东梁 “师夷长技”与“全盘西化” 军事 ◆王冬青 李自成对清战略防御失误的思考 ◆陈在正 以战逼降——施琅统一台湾的决策 ◆李尚英 清代八旗兵衰败原因探析 ◆李国强 关于宣统年间清军水师对西沙群岛的巡视 ◆刘文鹏 清代边疆驿传与国家安全 ◆杨东梁 晚清海权观的萌发与滞后 ◆史革新 甲午战争中李鸿章消极防御的方针 ◆杨东梁 马江风云的反思
清代中叶以来中国国力的变化 戴逸作者简介 戴逸,1926年生,江苏常熟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主任。主要著作有:《中国近代史稿》、《1689年的中俄尼布楚条约》、《简明清史》、《清代人物传稿》(下)、《中国历史大辞典?清史》(上)、《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卷?清史》、《乾隆帝及其时代》、《18世纪的中国与世界》、《清通鉴》、《履霜集》、《繁露集》、《语冰集》、《涓水集》。2005年我国GDP同比增长9。9%,总量达18。2万亿元(折合美元2。2万亿元),跻身于世界第四位,闻之不胜欣喜。近代以来,中国受列强侵略,期盼国家富强,中国人民历尽艰辛奋斗,而今建设成绩辉煌,民族复兴有望。GDP是反映国力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回顾历史上我国GDP之变化,即能见到国运之盛衰兴替。GDP的统计是近代以后的事,自然不能有很精确的数字,但据此也能了解各国历史发展的一般趋势。为了考察18世纪以来中国国力的兴衰,这里选用了五个年代作为考察点,即1750年、1830年、1900年、1945年、2005年。每个年代之间相距45年至80年不等。1750年(清乾隆十五年) 当时中国统一,经济繁荣,国力强大,史称“康乾盛世”。这一年中国GDP占世界份额32%,居世界首位,其次是印度(包括今巴基斯坦)占24%,欧洲五国英法德俄意共占17%,五国的GDP只有中国的一半稍多。当时的世界,是中国、印度、欧洲鼎足三分之势。但应该看到:英国、法国的GDP总量虽少,但两国人口仅3500万,人均GDP高于中国。它们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均衡发展,互相促进,已经突破了封建社会的临界点。中国的GDP虽高,但人口多,人均GDP少。它还是封建专制国家,很少与外国交往,而且固守旧传统,轻视科技与工商业,不具备持续发展的条件,由于这一点,英国、法国在经济上即将起飞,超过中国。
1941年5月,毛泽东同志在《改造我们的学习》这篇著名报告中,就提出了“对于近百年的中国史,应聚集人材,分工合作地去做,克服无组织的状态”的号召。他所说的“近百年的中国史”,其中就包含了70余年的晚清史在内。新中国诞生不久,董必武同志提出要修两部史,一部清史,一部中国共产党党史。1957年至1958年间,周恩来总理曾专门找到著名历史学家、当时的北京市副市长吴晗,商议建立清史研究机构,以为修清史作准备的事。1963年,三年经济困难刚刚过去,毛泽东主席就邀集范文澜等几位历史学家,讨论纂修清史的问题,后来还专门成立了清史编纂委员会,以推进这项工作。后因“文革”中断。“文革”后,邓小平向中国社会科学院转发了一封专家来信,要求开始清史纂修工作。但由于当时刚刚改革开放、百废待举、万端待理,难以顾及纂修清史之事,故此议再度被搁置。2002年8月,江泽民、胡锦涛、朱镕基、李岚清四位中央领导作了重要批示。10月,由15个部门、单位组成的国家清史纂修领导小组成立。12月,清史编纂委员会成立。《清史》编纂工程正式启动!
清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到了怎样的高度? 清代众多历史人物该如何评价? 清代很多扑朔迷离的事件真相如何? 为什么古代中国一直处于世界的领先行列,而到了清代却越来越落后? 在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清朝统治的268年究竟处于什么地位? 如果没有外国的侵略,中国将沿着什么方向发展,发展前途是怎样的? ……在清王朝统治中国的这268 年中,中国经历了在世界范围内由先进到落后,由一个独立的封建国家到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由中世纪到近代社会的三大历史转折。正是在这种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中,蕴含了极为丰富的历史内容,也同今天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了紧密的联系。不仅今日之版图疆域及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人口基数奠定于清朝,而且当代中国的经济、政治、军事、外交、民族关系等诸多方面问题,也大都由清朝演化、延伸而来。可以说,要深刻了解中国的国情,离不开对清代历史的科学认识。清史研究具有极为强烈的现实意义。清史已经成为中国人最值得关注、最具有借鉴意义的断代史。
无
这是一套关于清代历史研究的论文集,里面涉及了清代的帝王、经济、外交等方面的历史资料,是最新的清史研究成果。
清晰了解清史
作为统治者全方位的读研历史
非常不错的书籍,推荐阅读。纸质好,印刷清,无错字,内容很好。赞!
每个中国人都应该有一本
写的很客观公正,有评有述
内容真实丰富,文章短小精悍,耐读、可读,很不错
每篇文章不长,言简意赅。
很不错的一套书,之前在书店看过,因为太贵一直没买,这次在当当以不到五折的价格收了,挺划算了
还没看完,书的质量很好,文笔不错
第二次买,送友人。
除了有一本破了角,其他的,都赞
正品书籍,印刷很好,质量不错,非常满意!
文章简洁明了,一针见血,没有史书的教条和繁杂。大开本,就是有点儿浪费纸张……
清朝是离我们最近的一个封建王朝,研究史料最丰富.
这是一本理论性的书,热爱历史且想深究的爱好者值得一读。
这本书的印刷和装帧都不错,但是内容比较单薄、没有什么深度,适合入门者看
内容象快餐,字体适合老人读
地摊的摆放方式
出版的有些勉强
当初购入此书,主要是通过阅读目录来分析,认为此书多少还是倾向学术考据型的,故而购买。买来后发现此书很大,再一看封面,上有“专供领导干部阅读.......”,就豁然开朗,读了一些文章,便深谙此书目的——主要用于摆书柜装门面!
全书是有很多个作者的很多个文章组成,不同的文章间没什么特别关联,读起来难免有跳跃之感,学术性一般。适合领导阅读,对我这样的想深入研究清史的多少有些不适合
一下买了三本,给同事们。但看了以后感觉不是最想买的,主要是没有想到书的编辑,是一段一段的小文章,学术性比较强,有很多不是一般人关注的。小文章比较短。希望再买的人仔细斟酌后再下手,不要买回来束之高阁,浪费社会资源。
比较客观 没有一些学者的浮夸 胡乱指点没有拿现代战争观点评论当时将领的 还是挺好的立足当时条件评论经济社会发展
很好的书本,好好读书。
咋一看觉得此书很好,买后发现,里面全都是一篇篇小文,不成系统,没有系统分析和结论,只是考证,我想如果清史编纂委员会花纳税人数亿人民币搞出来就是这个真是要追求责任了。还说什么部级阅读,科级干部读后都感觉不到受益,和《资治通鉴》水平真是无法相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