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东吴大都督

亓志乾 亓志乾 知识出版社 (2011-11出版)
出版时间:

2011-11  

出版社:

亓志乾 知识出版社 (2011-11出版)  

作者:

亓志乾  

页数:

208  

Tag标签:

无  

前言

滚滚长江东逝水 一口气读完《东吴大都督》似乎并非难事。但对于笔者来说,“东吴大都督”并非是一个可以一挥而就的简单词汇。 从语义分析的角度,笔者将其解构为“东吴——大——都督”来加以阐释。 一 东吴。地理上的概念是指江东地区,大致上相当于现在的江苏、浙江、安徽三省的东部地区。如唐人杜甫那首有名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中的“东吴”即是此意。 本书采取的是历史上的概念,即从时间上来看,为三国时期孙权建立的政权,因春秋时周武王封泰伯第三世孙周章为侯,封地于此,改号为吴,又因曹魏于公元222年封孙权为吴王,故史称“孙吴”;从空间上来看,地处长江下游一带,踞扬州、荆州、交州等地,亦称“东吴”。特别要注意的是,本文涉及历史时间的上下限需要更为明确,下限没有争议,为公元280年东吴第五代君主孙皓任内城破国亡。而上限则不易确定,是孙权称王的公元222年,还是其称帝定都建业的公元229年,抑或是孙策去世、孙权统领江东的建安五年(公元200年)。由于本文中所涉及的人物,故将上限定在公元190年孙坚参加讨伐董卓的战争,因为在这一年,孙权与周瑜结成了生死之交,亦改变了接下来近一个世纪的历史走向。因此,笔者将“东吴”定义为公元190年至280年之间以江东及周围地区为活动地区、以孙氏政权为主的历史时期。 二 “大”这个字是象形字,“大”字的甲骨文字形,像人的正面形,有手有脚。“大”是汉字部首之一,以“大”为部首的字往往与人类或人事有关。“大”字的本义是指面积、体积、容量、数量、强度和力量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与“小”相对(如:大厅)。笔者认为其单独使用时没有什么实在意义,例如在配合夸张的表情(如:眼睛瞪得像铜铃一样大),以及运用在拉长语调:“大——大——大”的时候。 三 都督。先不把其放在历史的语境下,而是对其作一个后现代似的解读,即将都(du)读为都(dou),那“都督”一词则可以理解为“什么都管”。这一看似荒诞的解释,似乎揭示了“都督”的实质韵味。 “都督”一词,最初是作为监督军队之官。汉光武帝建武年问,乃于出征时临时指派将领担任督军御史以监督诸军,事毕即罢。至汉末魏晋时期,逐渐成为经常性的官职,之后发展为地方军事长官,明清更是成为中央军事首长。汉末的都督,主要有两种,一种由偏裨将校担任,称“帐下都督”或是“部曲督”,职权较小;另一种称“持节都督”,由军队或军区统帅担任,且多以中郎将(汉武官称号,级别介于将军与校尉之间)督军,影响较大。 汉末黄巾之乱、董卓之乱以后,州郡割据,拥兵自重。为笼络地方豪强,朝廷多以将军兼某州或数州都督称号,如建安二年(公元197年),献帝以袁绍为大将军,赐弓矢节钺兼督冀、青、幽、并四州。袁绍是史籍中最早的持节都督。曹魏时期是都督制发展的重要时期。在统一北方的过程中,曹操陆续在要害地区设立军镇,这些军镇就是日后都督区的雏形。当然在设置都督区之初,另置刺史,都督与其分掌军政,但由于战事需要集中统一的指挥体系,也出现都督兼任驻防地区刺史的情况。实质上都督与刺史的关系更像是前方战事指挥和后勤供应保障的关系,少数都督实际上已成为地方军政长官。 “大都督”的称号,也是出现在曹魏时期,意为都督中外诸军事。《晋书》卷二十四《职官志》载:“魏明帝太和四年秋,宣帝(即司马懿)征蜀,加号大都督。”这就意味着,曹教任内,为了适应战事的需要,司马懿加“大都督”称号,成为征讨蜀汉和东吴的最高军事统帅。不仅如此,大都督的设置,多“假黄钺”,即在作战过程中,大都督拥有最高的军事惩罚权,所以除了掌握军队、领兵作战之外,大都督还拥有极高的权力与地位。也正是基于这样的特殊性和重要性,曹魏后期的大都督,多由辅政大臣,尤其是首辅担任。如《晋书》卷二十四《职官志》载:“高贵乡公(即曹髦)正元二年,景帝(即司马师)都督中外诸军,寻加大都督。”《晋书》卷二《文帝纪》:“甘露元年春正月,(指司马昭)加之九锡,假斧钺,进号大都督,剑履上殿。”可见,司马师与司马昭兄弟获得大都督的封号,是极高的尊崇,已经是曹魏所能给予的最高限度的权力了。 东吴的大都督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为孙权称帝之前,包括孙权在内的东吴将领,均须由中央任命,试想被曹氏把持的中央政府怎能任命与曹氏不对付的东吴将领为大都督呢?在建国之前,孙策以讨逆将军名号统领军队,其讨逆将军府即为当时孙策征战江东的最高统帅部。孙策死后,孙权先后以“讨虏将军”、“行车骑将军”、“骠骑将军”、“大将军”等名号开府掌兵。作战时临时委任督或大督、大都督统一指挥,如赤壁之战时,周瑜和程普分任左督和右督。孙权称帝后,曾设大司马、左右大司马、大将军、上大将军等中央最高军事长官,但军事大权仍由孙权亲自总揽。由此可见,陆逊之前的周瑜、鲁肃、吕蒙等人均未被任命为大都督,只是在作战中实际履行大都督的职权,因此以上三人都在本书涉及范围之内。夷陵之战时,陆逊为大都督,成为获得大都督称号的第一人。孙权死后,军权逐渐下移,东吴军政人物,往往以大将军或其他名号之将军,加“督中外诸军事”或“领中外诸军事”名称,执掌最高军权。如诸葛恪和孙峻先后为大将军,加荆州、扬州牧,督中外诸军事和丞相,大将军督中外诸军事,孙琳为侍中,武卫将军,领中外诸军事。而以上只是中央军,外军是由中央任命的将领直接控制的,多由地方豪族担任。如陆逊曾任大都督驻荆州,其子陆抗曾为都督信陵、西陵、夷道、乐乡、公安诸军事。 四 本书一共介绍了七个人物:周瑜、鲁肃、吕蒙、陆逊、诸葛恪、丁奉和陆抗。这七人可分为两部分,周、鲁、吕、陆四人人气颇高,并称“东吴四英将”,他们是在历史上确立了自己地位的大人物;而后三人则是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世人知之甚少。 周瑜,字公瑾,东汉庐江舒县(今安徽庐江县西南)人,江北士族,东吴政权著名将领。生于东汉熹平四年(公元175年),卒于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少年时即与孙策交好,娶妻小乔,与孙策结为姻亲,生有二子一女。周瑜相貌英俊,因而有“周郎”之称。他精通军事,多谋善断,历任“建威中郎将”、“中护军”、“偏将军”、“南郡太守”等职。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南征,周瑜率领孙刘联军于赤壁大败曹军,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周瑜精通音律,江东素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为人性情宽厚,雅量高致。三十六岁时因病去世。 鲁肃,字子敬,东汉临淮东城(今安徽省定远县)人,继周瑜之后著名的东吴将领。生于东汉熹平元年(公元172年),卒于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早年即有威名,袁术曾力邀其出任“东城长”,被鲁肃拒绝。经周瑜引荐,成为孙权帐下参谋,为孙权提出鼎足江东的战略规划,深得孙权赏识。赤壁之战前,力促孙刘结盟,并在周瑜和诸葛亮间起协调制衡作用。赤壁之战后,劝说孙权将荆州之地借与刘备,以巩固孙刘联盟。周瑜死后,接替其领兵,驻守陆口,处理荆州事务。后为索取荆州与关羽协商,未果。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鲁肃郁郁而终,年仅四十六岁。孙权亲自为其发丧。 吕蒙,字子明,东汉汝南富陂(今安徽省阜南县东南)人,东吴政权著名将领。关于吕蒙的生卒年份,有公元178~220年、公元180~220年和公元180~221年等说法。本书中采用吕蒙的生卒年份是生于东汉光和元年(公元178年),卒于魏文帝黄初元年(公元220年)。吕蒙少年时即跟随孙策为将,以其胆气过人,先后任“别部司马”、“平北都尉”等职。孙权统事后,以先锋破黄祖,围困曹仁与南郡,在对曹作战中屡立奇功,累迁至庐江太守。后来代替鲁肃镇守陆口,设计擒杀关羽父子,袭取荆州,拜南郡太守,封侯受勋。却因积劳成疾(一说染上瘟疫),不治而亡,终年四十二岁。年少时吕蒙少读书,为孙权等所讥笑,后发奋读书,有“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之说。 陆逊,本名陆议,字伯言,吴郡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东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历任“东吴大都督”、“上大将军”、“丞相”等职,孙策之婿。生于东汉光和六年(公元183年),卒于东吴赤吴八年(公元245年)。陆氏世代为江东大族,其从祖父陆康为庐江太守;其父陆骏,为九江(今安徽省寿县东)都尉。陆逊十岁丧父,十二岁开始支撑门户。魏文帝黄初三年(公元222年),统兵与为关羽报仇的蜀汉军队激战于夷陵,以火攻大破蜀军的“犹亭之战”,这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战。后卷入东吴统治集团内部的立嗣之争,因力挺太子孙和而受到孙权责罚,忧愤而死,终年六十三岁。 诸葛恪,字元逊,东汉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南县)人。东吴后期著名权臣,东吴大将军诸葛瑾长子,蜀汉丞相诸葛亮之侄。生于东汉建安八年(公元203年),卒于东吴建兴二年(公元253年)。少年时即以神童著称,深受孙权赏识,二十岁即拜为“骑都尉”。孙登为太子时,诸葛恪为“左辅都尉”,成为东宫幕僚之首。曾率兵平定山越。陆逊死后,继任为大将军,主管军事。孙权临终时为托孤大臣之首。孙亮继位后,诸葛恪掌握东吴军政大权,权倾一时,力行革新之事,在军事对抗曹魏方面颇有建树。后因轻敌,吞下新城之败的恶果。因独断专权,为孙亮所不容,联合孙峻设计诛杀诸葛恪,被夷灭三族。 丁奉,字承渊,东汉庐江安丰(今安徽省霍邱县)人。东吴后期著名将领。生年不详,卒于东吴建衡三年(公元271年)。年少时以骁勇为将,屡立战功。孙亮继位后,为“冠军将军”。曾在东吴太元二年(公元252年)对曹魏的东兴之战中“雪中奋短兵”,大破入侵的魏军,升为“灭寇将军”。孙休在位时,丁奉设计除掉图谋不轨的权臣孙琳,封为“大将军”,加“左右都护”。孙休病逝后,卷入东吴统治集团内部的争斗,幸运地拥立孙皓为帝,进封“右大司马”、“左军师”。东吴建衡三年(271年),丁奉去世,其后人因谗言而遭受被流放的厄运。 陆抗,字幼节,吴郡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东吴后期名将,为陆逊次子、孙策外孙、娶张承之女为妻。生于东吴黄武五年(公元226年),卒于吴后主凤凰三年(公:~274年)。年二十,即为“建武校尉”,领其父陆逊的五千部众。陆抗葬父,还都谢恩时,孙权曾以杨竺告发陆逊的二十条罪状与其核实,陆抗逐条对答,洗刷其父的清白,孙权这才消除了对陆逊的猜忌。后陆抗迁为“立节中郎将”、“镇军将军”等职。孙皓为帝时,出任镇军大将军,并都督西陵、信陵、夷道、乐乡、公安诸军事,驻扎在乐乡(今湖北省松滋县东北)。凤凰元年(公元272年),击退西晋羊祜进攻,取得西陵之战的胜利。后官拜“大司马”、“荆州牧”。凤凰三年(公元274年)去世,终年四十九岁。

内容概要

  三国时期人才辈出,东吴大都督周瑜、鲁肃、陆逊、吕蒙、诸葛恪等人,屡立战功,独领风骚。本书以“东吴大都督”为主线,寓史于乐,展东吴前后七位大都督的生平逸闻。

书籍目录

序 言 滚滚长江东逝水第一章 谈笑间,强虏灰色烟灭——周瑜篇 一、头角峥嵘,正雄姿历落 二、横刀跃马,君王社稷安 三、赤壁麈战,烈火破楼船 四、周瑜之死,三分天下定 周瑜年表第二章 苦心孤诣有谁怜——鲁肃篇 一、避乱江东,举家投周郎 二、赤壁之战,联刘共拒曹 三、联刘抗曹,终身而不易 四、故人已逝,英风压上流 鲁肃年表第三章 士别三日当制目相看——吕蒙篇 一、年少轻狂,横野中郎将 二、北抗曹操,奋勇士卒先 三、计赚荆州,子明立首功 四、吴下阿蒙,悠悠国土风 吕蒙年表第四章 千戴谁堪伯仲间——陆逊篇 一、忠义世家,江东陆首望 二、拜将封侯,荆州显峥嵘 三、夷陵之战,伯言展英才 四、吴魏交战,石亭败曹兵 五、东吴建国,贤臣安社稷 六、外征内抚,吴魏再交兵 七、出将拜相,军政集一身 八、貌合神离,君臣生嫌隙 九、二宫争储,忠臣郁郁终 陆逊年表第五章 刚愎自用的权臣代表——诸葛恪篇 一、琅邪诸葛,通吃魏蜀吴 二、少有才名,毛遂求自荐 三、东宫良弼,顾命佐幼主 四、秋风瑟瑟,擅权生祸端 诸葛恪年表第六章 江表虎臣——丁奉篇 一、四朝元老,威名没于史 二、东兴之战,雪中奋短兵 三、计除权臣,忠良正朝纲 丁奉年表第七章 虎父无犬子——陆抗篇 一、临终悔悟,君臣释前嫌 二、西陵之战,孤身抗魏晋 三、公忠体国,良辅匡不逮 四、卓识远见,惶惶身后忧 陆抗年表尾 声 吉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后 记

章节摘录

朗朗少年 在三国诸多人物中,周瑜算是知名度很高的,而在东吴诸武将中,他则位居榜首。这不仅因为周瑜才貌双全、文韬武略,家中的娇妻也为其增色不少,正应了那句话,每个成功男人的背后都有一个漂亮的女人。小乔确实是国色天香,但周瑜自己也不赖,拥有大量的女性粉丝,覆盖各个年龄阶段。在《三国演义》第十五回“太史慈酣斗小霸王孙伯符大战严白虎”中,周瑜一出场,便秒杀众人:“行至历阳,见一军到。当先一人,姿质风流,仪容秀丽,见了孙策,下马便拜。策视其人,乃庐江舒城人,姓周,名瑜,字公瑾。” 罗贯中对周瑜有点儿不待见,谁让周瑜跟诸葛亮演对手戏,而诸葛亮又是罗先生捧红的角儿呢?但是公正地说,“姿质风流,仪容秀丽”这八个字真是点到为止,给足了“瑜粉”们面子,这比写《三国志》的陈寿可大方多了,他在《三国志》中仅仅给了五个字“长壮有姿貌”,“瑜粉”们实在是意犹未尽,连大学者苏东坡都说“雄姿英发”,那么周瑜到底长得有多帅呢? 三国中的武将可以分成三类,一类是猛男,满脸横肉,浑身肌肉,比如张飞、许褚,还有文丑,瞧瞧这名字起的就知道本人长相有多么“随心所欲”了:一类是型男,英俊潇洒,武功超群,比如吕布、赵云、马超,长得帅,又喜欢耍酷,难怪貂蝉要“美女爱英雄”;还有一类,就是周瑜,既不是猛男,也不是型男,而是花样男子,可惜史籍上相关的记载太少,不过这也给后人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袁阔成先生在评书《三国演义》中就说:“江东的周郎谁不知道啊,那是个漂亮人物啊!” 究竟漂亮到什么境界?可谓是飒爽风流一枝花,目如秋水人人夸。三国中其他武将可没这待遇,不禁让人感叹“此男只应天上有”啊!袁老在《群英会》中说诸葛亮用眼偷看周瑜,好一个漂亮的男子啊,接着是一大段的形容词,什么双眉带秀啦,目如秋水啦,鼻如玉柱啦,口似丹珠啦等等,是三国里一等漂亮的人物。与吕布相比呢,虽然他们两个都是帅哥,但“周瑜骄,吕布贱。周瑜的嘴角带着刚毅和傲慢,而吕布是成叽叽的”。周瑜帅得犀利,帅得寂寞,帅得一塌糊涂。 可惜“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没有哪个帅哥是完美的,周瑜也一样,就是身高差点儿。古代的身高一般是以尺计的,目前唯一一处记载周瑜身高的资料显示,周帅哥身长七尺,应该算是个标准身高,不是常言“堂堂七尺男儿”吗?可是,三国时一尺约合现在的二十四厘米,那么周瑜的身高是一米七左右,按照现在的标准来看可不算高。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女性择偶的标准就是一米七八,少于这个标准,就会被叫做“残废”。乖乖,谁叫周瑜是公众人物呢?那就不能用普通人的标准去衡量,所以这身高有损帅哥的形象,就算小乔不介意,这“瑜粉”们能干吗? 既然史书上没有详细的记载,只好对周瑜的形象进行一番揣度:瓜子脸型,身体结实,虽然是一员常年征战沙场、饱受日晒雨淋的武将,但皮肤依旧红润白皙,果然是男生女像,这皮肤保养得,还真对得起咱这张脸;天庭饱满,一脸的福相;一对剑眉下面嵌着一双有神的大眼,平日里舒坦明净,而沉思时眉蹙眼眯,嗔怒时又厉芒四射;鼻正口方,朱唇轻启,嘴角流露出一股阳刚之气;地阁方圆,不留胡须,只有连日征战时才会堆上一层茸茸的短须。战时带白须赤盔披银甲,手执流云弓青龙剑,英气勃勃,威风凛凛;平时头带束发紫金冠,身穿暗色剑袖长袍,风度朗朗,雍容大度。 名门之后 周瑜家出身于皖北士族, 《三国志》中记载: “周瑜,字公谨,庐江舒人也。从祖父景,景子忠,皆为汉太尉。父异,洛阳令。”舒城,是现在的舒城县,隶属于安徽省六安市,位于安徽省中部、大别山东麓、巢湖之滨、江淮之间。东邻庐江县,南界桐城市,距省会合肥有百里之远。地理状况不甚理想,呈现“五山一水二分田,二分道路和庄园”的格局,历史上没什么名人。有一种说法是皋陶是安徽舒城人,不过未经证实;而另一位可以跟舒城扯上关系的就是王祖贤,她的祖籍是安徽舒城。相对于邻近的庐江和桐城,舒城确实不为人知,只有周氏一族可以勉强说得过去。 《三国志》只记载了周瑜从祖父和从叔父的官职, 《后汉书》中对周瑜直系亲属有详细的记载。周瑜的高祖(也就是爷爷的爷爷)周荣,曾因匈奴北单于之立与东汉权臣外戚窦宪结怨,经常告诫家人,如果一朝遭遇横祸,千万不要替他收尸。后来窦宪倒台,周荣被拔擢为尚书台的最高长官——尚书令,品佚虽然只有千石,但总揽事权,直接对皇帝负责。 周荣的儿子周兴,也就是周瑜的曾祖,史称:“孝友之行,著于闺门,清厉之之,闻于州里。”为什么强调他有“孝友之行”呢?因为汉代的皇帝以孝治天下,而举孝廉是两汉选拔官吏的主要方式之一,就是说只要你能孝顺亲长,清廉简朴,正直能干,且没有历史问题的人,得到州郡的承认,闻名于乡里,就有资格作为后备干部来培养,《论语》中记载:“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像《二十四孝》中郭巨埋儿奉母,董永卖身葬父,还有后来晋朝的王祥卧冰求鲤等,都是这样的。 当然这些行为在今天来说有点儿不可理喻,特别是郭巨,虽然养活了母亲,可绝了后,“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怎么对得起列祖列宗呢?但作为说教工具,对孝的推崇引领了当时的社会潮流,很多人都是矫揉造作、弄虚作假,装出一副孝子贤孙的姿态来。周兴孝行是真是假,我们不得而知,反正因为他是孝子,被授予尚书郎一职,也就是后来的侍郎,相当于现在国务院各部委的司局级干部。 到了第三代,周瑜的祖父,历史上没什么记载,倒是从祖父周景很有名气。开始周景在“跋扈将军”(因为汉质帝不满梁冀作为,当面斥责他为跋扈将军的得名)外戚梁冀手下做事,后来外放做豫州和河内地区长官。大概是因为坚定地站在皇帝一方,所以梁冀被诛,周景不降反升,官拜尚书令,又迁为司空,位列三公,主管水利部和建设部,与太尉一起开展整风运动,清除五十多名有历史问题的官员。因触动了某些利益集团,被迫下台,但赋闲一年左右,就再次出山,代理太尉,掌管天下兵马,相当于中央军委副主席兼国防部长。谁知晚节不保,参与拥立昏庸的汉灵帝,死后追封安阳乡侯。其子周忠后来也官至太尉。 到了周瑜父亲周异这代,就只做了一个洛阳令,即东都洛阳地区的行政长官,虽然掌京畿之地,但充其量就是一个中层干部。 P2-5

后记

我自幼喜好文史,二十岁开始系统的史学训练,然习史四载,有感于静安先生“可爱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爱”之言,遂转而研习法律之术,本书算是对往昔的一点怀念罢了。 我本打算写一本纯粹的人物传记性质的小说,然而不觉中却用这七个人物串联起一部关于东吴建国、发展和衰亡的简史,方幡然醒悟,史学之思维与逻辑已然植入我的头脑之中,在历史系的四年时光也并非是白纸一张,在此向历史系各位老师和诸位同窗表示感谢。 我生性懒散,来到南国后,课业繁重,本书完稿之期一拖再拖,人天书店方先生时常鼓励,在此表示感谢。 我的父母都是文科出身,受二老影响,我走上人文科学这条道路,在此感谢他们的养育之恩。 南国水木,人杰地灵。在这里结交的每一位朋友和同学都是一幅绚丽多姿的图画佳作,我时常徜徉其间,流连忘返。特别是我的舍友,他们在本书写作过程中给予我各种帮助和支持,谨向他们表示感谢。 在本书写作中,参考和引用了许多专家和学者的研究成果,向他们致以敬意。 囿于本人的写作能力和思维视野,本书存在不少的错误和不足,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作者 2010年10月于南国宁斋


编辑推荐

谈笑间,强虏灰色烟灭——周瑜;苦心孤诣有谁怜——鲁肃;士别三日当制目相看——吕蒙;千戴谁堪伯仲间——陆逊;刚愎自用的权臣代表——诸葛恪;江表虎臣——丁奉;虎父无犬子——陆抗。翻开由亓志乾编著的这本《东吴大都督》,且看东吴七大都督的生平逸闻。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东吴大都督 PDF格式下载



东吴四大都督我们都很清楚,但后面的三位却少有人知:猪哥哥 丁奉 陆抗


不错不错,各种不错,想了解东吴的可以买来看看……如果是大神级的人就算了吧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