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流量经济

孙希有 中国经济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3-4  

出版社:

中国经济出版社  

作者:

孙希有  

页数:

338  

Tag标签:

无  

前言

  2002年7月,我刚到厦门赴任后,提出了厦门应当发展流量经济的想法。  厦门是中国东南沿海一块最具发展潜力的热土之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区位优势,具有创新精神的厦门人民,加之国家改革开放的政策支撑和中国加入WTO的机遇,使得厦门完全具备了发展流量经济的先决条件。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我认为,发展流量经济有必要从理论上搞清楚一些本质上的问题。我把这个任务交给了利、希有同志去研究,并就理论架构、落笔基点及写法等方面与其进行了多次讨论。没想到作者在不到七个月的时间内就完成书稿的撰写,使之成为国内第一个系统研究流量经济的专著,为发展和实践流量经济提供了厚实的基础,这种钻研精神很值得推崇。借此书出版之际,就本书的内容谈一下自己的想法,也算是对本书的评价吧!  首先,流量经济理论是一个全新的区域发展理论。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加快,尚有许多理论以至实践问题需要深入研究和探索。这对于区域经济的研究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值得研究的热点。目前流量经济理论已有少数几位学者研究,提出了一定的理论印象。比如说,至少我们现在已经大致清楚了流量经济的定义:"流量经济主要是指一个区域以相应的平台和条件,吸引区外的物资、资金、人才、技术、信息等资源要素向区内集聚,通过各种资源要素的重组、整合来促进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井将形成和扩大的经济能量、能极向周边地区乃至更远的地区辐射。在集聚辐射过程中,各资源要素通过高效、有序、规范的流动实现价值,再通过循  环不断的流量规模,从而达到促进地区经济规模扩大、经济持续发展的目的。"但这些流量到底包括哪些流量?目前的说法不一,作者认为,这些流量应该至少包括六种:物流、信息流、技术流、人才流、资金流、商流。我认为这是全面的、合适的。  目前,有学者已经就流量经济的发展平台、特点、发展规律等作了一些有益的探讨。然而,这些都只是一个初步的认识,很多问题仍悬而未决。比如说,流量经济不应是空中楼阁,它必须找到自己的根基,简单地说,流量经济理论必须要有成熟的理论作为基础。因此,在该书中,作者进行了一些尝试,包括最终确定把城市聚散效应和区域空间结构理论作为流量经济的理论基石,这是作者对流量经济的创新,对于今后深化研究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其次,目前的研究中对流量经济中的生命因子-流量的研究还不够,至少还没有统一在流量经济这个旗帜下进行研究。而该书作者对这些流量要素分别进行了探索,对现有理论也进行了总结和提升,这无疑对发现其运动规律会大有裨益。  再次,关于流量经济的应用问题更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领域。一般地,人们都会很自然地联想到浦东,因为流量经济的提出最初就是针对浦东新区的。但是,如果一个理论无法扩展,只限于一个领域,那么其价值就会欠打折扣。而该书作者对流量经济的应用问题进行了切合实际的探讨,并提出,流量经济适合于"核心-外围"的区域发展模式。这其中,适用范围可以是大区域,大到一个国家、一个区域(比如长江三角洲等),小到一个城市、城市的一个区域(浦东是典型例子),都可以使用流量经济的思想来发展。特别是城市圈是一个流量经济完全可以适合的发展背景,利用流量经济的思路来建设大城市圈是未来城市发展的方向,比如京津唐大城市经济圈、闽南经济圈等。我认为作者的这一见解将会在今后实践中得到印证。  ……

内容概要

  本书是国内第一本较系统地研究流量经济的著作,理论创新,思路开拓。“抛砖引玉”的作用不言而喻。不仅适用于政府部门、理论界学者参考阅读,也适合于企业界人士在筹划如何壮大企业规模,扩大企业影响力,优化企业生产要素组合,更好地依托区域经济环境发展自己的时作战略参考。

作者简介

  孙希有,现任厦门市外商投资局局长,主要代表作有《流量经济》。

书籍目录

序   郑立中前言第一章 引论第一节 区域经济概述第二节 我国区域发展回顾第三节 我国城镇发展状况第四节 我国城镇发展模式第二章 流量经济理论第一节 流量经济概述第二节 流量经济的体系结构第三章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第一节 区域经济增长模型第二节 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理论第四章 区域发展理论第一节 区位理论第二节 区域平衡发展理论第三节 区域不平衡发展理论第五章 流量经济的理论根基之一:城市聚散效应第一节 城市聚集效应第二节 城市扩散效应第三节 城市发展中聚集效应的经济学分析第四节 扩散理论的空间动力学分析第六章 流量经济的理论根基之二:区域空间结构理论第一节 区域空间结构理论第二节 雁行模式理论第三节 梯度推移理论第四节 增长极理论第五节 点轴开发理论第六节 核心一边缘理论第七节 圈层结构理论第七章 流量经济中的六种流量要素第一节 物流第二节 信息流第三节 技术流第四节 人才流第五节 资金流第六节 商流第八章 物流发展研究第一节 物流发展概述第二节 物流的基本功能第三节 物流中心第四节 第三方及第四方物流第五节 城市物流概述第六节 我国城市物流现状及发展思路第九章 流量经济的应用领域之一:城市圈经济第一节 城市圈经济第二节 中心城市研究第十章 浦东流量经济的发展第一节 日新月异的新浦东第二节 浦东流量要素的发展第三节 浦东流量经济发展所需平台的建设第四节 浦东流量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展望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2)操作平台。指要素市场体系,包括商品市场、资本市场、期货市场、技术市场、人才市场等。这是要素所有权在不同所有者之间进行交易所必须的市场设施;  要素市场体系是资源和经济要素集聚的传导者。没有要素市场,资源和生产要素就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最佳区位选择。要素市场体系的发达程度直接决定着一个城市(或区域)的市场功能及其引力的作用。  要素市场体系应该作到统一完善,这有三条原因,其一,市场结构的不完整会直接地制约城市(区域)集聚力的传递作用。例如,缺乏劳动力市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不可能按照资源优化的原则来进行配置;其二,联系上的有机性。即整个市场必须形成一个一体化的、高度组织化的有机整体,各类市场相互之间具有高度的内在关联性。要素集聚是通过具有内在联系的市场网络来进行的;其三,多层次结构性。要素市场作为一种有形市场,官的吸引力和辐射力的作用范围是有限的。要想使要素市场的作用范围尽量扩大,必须通过建立多层次的市场体系予以传递。也正是这种要素市场的多层次结构,使得核心区域与外围区:域的经济活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3)服务平台。指为要素交易和流动提供配套的市场中介组;织体系,如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资产评估事务所、企业咨询机构等。这是促进流量经济发展的润滑剂,对推动资源要素流动和提高市场体系的运作效率很重要。  4.流量经济的发展环境  主要是指推动和促进资源要素流动所需要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条件,在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影响下还应包括国内市场环境与国际市场环境的衔接。  (1)政府行政管理。包括行政管理部门的办事效率高,经济调控的市场工具完善,政府政策规章的透明度强,使国际组织在资源要素的流动中能够适应所在城市的行政管理;  (2)政策法律体制。需要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和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尤其是在一些共同规则和通行惯例方面与国际市场相衔接,从而有利于消除资源要素在国际间流动的体制障碍;  (3)市场运作秩序。应努力消除市场分割、地区封锁、行业垄断等地区保护行动,创造一个公平开放的市场环境。  5.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  集聚效应本质上是两种力量的作用,一方面,集聚经济作为核心区域吸引力推动着核心区域的形成和发展;另一方面,集聚不经济则作为排斥力限制着核心区域集聚和规模扩大。在现实中,这两种力量的作用是重合在一起,共同发生作用的。它具体表现为核心区域的吸引、内聚力和向外的辐射、扩散力两种作用方式。  区域并非单纯地吸引并集聚资源和要素,而是在此基础上将要素扩散出去。从一定意义上说,内聚力与扩散力共同构成了城市集聚力,因为可以将扩散视为新一轮集聚的开始。单纯集聚资源而不加以扩散的区域缺乏引力。  经济中心往往都是具有相当经济能量的城市。经济中心的能量释放以能量的集聚为基础,并形成集聚一释放—再集聚一再释放的链式过程。  经济中心的能量集聚和能量释放,是一个连续的、不断发展的长期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集聚和释放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简单地说,经济中心的能量集聚表现为经济中心的能量增加,经济中心的能量释放表现为经济中心作用的加深,在经济中心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互为条件、互为基础的关系。这种关系表明,经济中心的能量集聚到一定程度,必然会有能量的释放,而能量的释放又扩大了对新的经济活动的吸聚力,从而创造了新的集聚条件;新的集聚又为新的释放创造条件。集聚一释放一再集聚一再释放,如此循环形成不断滚动的链式发展过程。  无论是经济中心的能量集聚还是能量释放,它们的趋向都遵循着优位效益原理,即资源和经济要素具有向最大效益区位推移、集聚的客观趋势。  具有相当经济能量的经济中心,一般也是集聚的优区位,它不断吸引着某些生产要素,生产要素集聚的形成,又吸引了更广泛的经济活动,从而形成经济能量的集聚,能量的集聚也提高了经济中心的优位功能,优位功能的提高又增强了能量的集聚力,优位功能与能量集聚的良性循环,使经济中心的力量不断增强。    特别地,城市经济系统的规模效应不仅仅就是经济效益,它也体现在生产力的集约化布局和资源的集约化使用的有机结合方面。换句话说,规模效应是各种经济要素和资源的集中和彼此作用所带来的利益,是综合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二、聚集不经济  社会经济活动在一定空间的集中,一方面会产生聚集经济,同时,也会引起聚集成本的增加。聚集成本即聚集不经济。所谓聚集不经济是指社会经济活动及其相关要素空间集中所引起的费,用增加或收入、效用损失。当这种聚集不经济超过其聚集经济时,经济活动行为单元就会做出不同的行为选择。因为经济活动行为单元衡量一个区位的经济价值时,不仅要看它所产生的收入或效用,还要看它所形成的成本。聚集不经济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外部不经济  伴随经济活动的高度集中,特别是制造业和其他非农产业的发展,中心城市的污染和拥挤带来了明显的负面影响。当某一经济活动产生的影响没有直接进入市场过程而不能以货币价值表现出各种成本和效益时,这些影响就是所谓的外部性因素。当居民或企业并未通过合同或交易承受其他居民或企业行动负面作用所产生的费用增加或收入损失时,我们称之为外部不经济。因集聚而产生的外部不经济最典型的表现就是环境污染、交通拥挤、公共基础设施供给不足等引起的成本增加或效益降低。因为随着聚集规模的扩大,人口和经济活动密度增加,引起城市环境压力增大,当环境污染超过城市环境容量时,会使城市环境质量下降,导致整体福利的损失。同样,由于道路交通系统流量超过道路系统的容量限制时,也会产生拥挤成本,即边际社会成本大于边际私人成本,使得整体效益降低。  2.规模不经济  当平均成本随着产出的增加而下降时,称之为规模经济;而当出现相反的情况时,我们称这为规模不经济。因为当平均成本随产出的增加而递减时,增加一单位产出所增加的成本(即边际成本)小于平均成本,因此,如果出现边际成本大于平均成本时,就是出现了规模不经济。规模不经济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可变资本随着产出的增加而递增,例如工资、原材料费用、管理成本等。虽然固定成本随产量的增加而分摊,平均的固定成本下降了,但是随着产出的增加,设备维护、新员工的培训、新设备的更新等生产能力的限制问题出现了,可变资本增加,因此,总的平均成本就会随着产出增加而增大。  3.要素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增加  由于聚集使得城市中收入不断上升和人口日益增加,工资和地价也随之上升。聚集带来了在该城市中进一步发展所需的生产和生活费用明显上升,造成了聚集成本增加。使得城市对我们的吸引力下降,促使城市向外扩散。例如,在一些大城市中,居民不得不支付较高的住房价格以取得生产和生活场所,提高了生产和生活费用。    2.计划流动  我国改革开放以前,劳动者的职业、就业单位和就业区域的变换是根据政府主管部门事先拟定的具有行政强制性的计划进行。这种单一计划调配的人才流动,是建立在计划经济基础之上的,它与自由流动不同,其决策主体是政府或政府主管部门,而不是劳动者本身。其决策的出发点,是国家或政府的利益,而不是劳动者的个人利益。这种流动一般不是自愿的流动,流动主要依靠政治动员、行政命令等。  3.混合型的人才流动  流动决策归企业和劳动者,劳动者供求双方可以在平等的基础上通过竞争来进行双向选择,实现人才优化配置。政府主管部门通过一定的手段对人才流动进行宏观管理,这样,人才流动的决策就不再是单纯的个人决策,而将受到政府宏观计划和政策的干预。  五、人口流动模式  西方经济学针对人口流动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些较有影响力的人口流动的理论。现介绍如下:  1.刘易斯的人口流动模式  刘易斯在1954年发表了《无限劳动力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论证了劳动力由乡村向城市转移的问题。人们一般把刘易斯的观点称为“无限过剩劳动力”发展模式或二元结构发展模  式。他从新古典学派的经济发展观点出发,认定发展中国家一般存在着二元经济结构,即国民经济中具有两种性质不同的结构或部门。一个是只能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农业部门,在这个部门中,存在着极低的甚至为负的劳动生产率。另一个是以现代化方法进行生产的城市工业部门,这个部门中的劳动生产率远比农业部门高。  他认为,“过剩劳动力”是劳动力的一部分,把这部分除掉以后,尽管其他要素投入并不增加,而产出总量并不减少,甚至还略有增加。这部分劳动力,形式上是就业的,但实际上对生产并未起任何作用,或者只能起极其微小的作用。当这部分劳动力离开这个部门之后,余—卜的劳动力可以保持产出总量并不减少。因此,这部分劳动力在这个部门中是过剩劳动力。没有失业救济情况下,这部分劳动力的生活是靠劳动人口自己维持的。  ……


编辑推荐

  流量经济主要是指一个区域以相应的平台和条件,吸引区外的物资、资金、人才、技术、信息等资源要素向区内集聚,通过各种资源要素的重组、整合来促进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并将形成和扩大的经济能量、能极向周边地区乃至更远的地区辐射。在集聚辐射过程中,各资源要素通过高效、有序、规范的流动实现价值,再通过循环不断的流量规模,从而达到促进地区经济规模扩大、经济持续发展的目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流量经济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