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国地方公共财政与城市发展

王安栋 中国经济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5-5  

出版社:

中国经济出版社  

作者:

王安栋  

页数:

237  

字数:

198000  

内容概要

地方公共财政是在一定的空间中发挥作用的。因此,本书遵循城市经济学、区域经济学以及空间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将地方公共财政置于空间框架中,以剖析其和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较之西方国家的地方公共财政,中国地方公共财政具有更强烈的“地方公共性”和“地方效率性”特征;中国地方公共财政对于城市发展的影响更为显示、更为直接、影响程序更加深远。 本书的篇章结构是这样安排的: 第一章,讨论了本文研究主题所产生的背景,解释了研究中国城市发展和地方公共财政关系问题的迫切性;同时,明确界定了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是空间经济研究方法。 第二章,鉴于地方公共财政问题和城市发展问题在很大程序上和历史进程紧密关联,因此,本章简要地回顾了中国以及西方国家公共财政、地方公共财政和城市发展的历史,通过比较研究,揭示了本文所研究的问题的历史渊源。 第三章,对公共财政、地方公共财政研究领域以及在空间经济背景下对于地方公共财政的相关理论进行了回顾并预以简要的评述。本章总结的这些理论将成为后文分析的理论基础。 第四章,鉴于目前关于空间经济背景下的中国地方财政的研究比较少,而揭示中国地方公共财政的空间属性对于本文的立论又十分重要,因此,本章认真细致地分析了空间经济背景下的中国地方公共财政的特征。 第五章,以独特的视角分析了中国城市发展的特性,在将这些特性和这四章中阐述的中国地方公共财政空间特性进行比较的基础上,正式提出了中国城市发展的“地方公共财政性”假说。 第六章,运用中国城市发展的“地方公共财政性”假说,分析了中国现阶段地方公共财政和城市发展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运用简明的微观经济学模型,分析了地方公共财政决策对于城市发展的可能的帕累托效率路径选择,明确了解决问题的最优路径。 本文主要的理论创新点是: 1.提出了中国城市发展的“地方公共财政性”假说; 2.全面分析了中国地方公共财政的空间特性; 3.以全新视角分析并揭示了中国城市发展的独特空间特性,即“地方公共性”和“地方效率性”; 4.运用微观经济学方法,对在地方公共财政政策制定过程中,地方政府之间的博弈以及可能的最优路径选择了初步的分析。

作者简介

王安栋,1962年生于大连,南开大学城市与区域经济学博士。发表过《地方公共财政支出和城市空间发展》、《运用科学发展观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的事权划分》、《中国分税制问题刍议》等专论;长期从事城市税收管理工作,为中国国际税收研究会理事,中国注册税务师协会理事,现供职于大连市地方税务局。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地方经济时代的到来 二、城市的作用凸现 三、地方公共财政在城市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第二节 论文的研究意义 一、中国地方公共财政与城市发展研究的理论意义 二、中国地方公共财政与城市发展研究的现实意义 第三节 论文的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一、研究的基本思路 二、文章的主要内容、观点和基本框架第二章 地方公共财政与城市发展:历史进程和比较研究 第一节 西方国家公共财政和地方公共财政发展回顾 第二节 西方国家地方公共财政和城市发展的关系 第三节 新中国财政体制变迁与地方财政 第四节 新中国地方财政和城市发展的关系 第五节 总结:地方公共财政和城市发展关系的国际比较第三章 地方公共财政和城市发展的相关理论回顾 第一节 相关概念与研究对象的界定 第二节 地方公共财政相关理论研究回顾 第三节 城市空间中的地方公共财政 第四节 地方公共财政和城市发展:现有理论研究评述第四章 城市空间经济背景下的中国地方公共财政 第一节 中国地方公共财政的职能 第二节 中国地方公共财政的理论特征 第三节 中国地方公共财政的空间性特征第五章 中国城市发展的“地方公共财政性”假说 第一节 中国城市发展的地方公共财政性假说的内涵 第二节 中国城市发展和地方公共财政的同质性 第三节 中国城市发展和地方公共财政具有功能同构性 第四节 中国城市发展与地方公共财政的同步性 第五节 释疑:地方公共财政和中央财政第六章 现实问题和最优解决路径 第一节 中国目前地方公共财政和城市发展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地方政府博弈和效率最大化的路径选择 第三节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地方公共财政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国地方公共财政与城市发展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