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起飞阶段的工资水平研究
2005-5
中国经济出版社
胡放之
259
305000
本书以“起飞”这一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过程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阶段为背景,试图探讨中国经济起飞时期经济高速增长过程中的适度的工资水平问题以及工资机制在经济起飞过程中的作用。 本文首先回顾了两百年来不断发展和演变的工资理论,这些理论对于研究和解决正处在经济起飞阶段的我国工资水平问题,有着重要的启示与理论指导意义。 本文还对英国早期起飞时期的工资水平决定、发展中国家中的两大新兴经济体——拉美国家和东亚“四小龙”在其经济起飞阶段的工资水平的决定及其特征作了经验分析。发现英国在其早期起飞时期工资水平保持不变,拉美国家在其起飞阶段工资水平与经济增长不具有协调性,而东亚“四小龙”在其起飞时期工资水平与经济增长却具有协调性。这些结论对于研究和解决正处于经济起飞阶段的我国工资水平问题亦具有重要的启示与指导意义。 这部学术论著从理论上和经验上对经济起飞阶段的工资水平及其效应进行了系统研究,选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论著首先对工资决定理论进行系统的梳理。然后在对拉美和东亚等发展中国家经济起飞阶段的工资决定进行经验分析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中国在进入经济起飞阶段后的工资水平及其效应,特别是在分析低工资制度对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方面有一定的创新意义。
胡放之,男,1057年生,湖南桃江县人,经济学博士,湖北工业大学经济与政法学院副教授。1981年大学毕业。1993年进入华中理工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1996年6月获经济学硕士学位。2001年考入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2004年6月毕业于并获经济学博士学位。
任教多年,主
1.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工资水平及其影响因素 1.3 工资水平与经济起飞 1.4 文本的思路与方法2. 工资水平决定的理论回顾 2.1 古典经济学家的工资决定理论 2.2 马克思的工资决定理论 2.3 边际生产力工资理论 2.4 现代制度学派的工资理论 2.5 凯恩斯的工资理论 2.6 分享工资理论 2.7 人力资本工资决定论 2.8 效率工资论3.刘易斯工资不变假说与李嘉图生存工资的经验分析 3.1 刘易斯模型与发展中国家工资水平的决定 3.2 李嘉图生存工资经验分析——以18-19世纪英国工业革命时期为例 3.3 评论4.发展中国家经济起飞阶段工资水平的决定及特点——以拉美、东亚为例 4.1 拉美国家经济起飞阶段工资水平的决定及特点 4.2 东亚“四小龙”经济起飞阶段工资水平的决定及特点 4.3 发展中国家工业化模式对要素相对价格的影响 4.4 启示与反思5.我国计划体制下的工资水平与市场化改革 5.1 我国计划体制下工资水平的决定及其影响 5.2 工资决定机制和就业机制的市场化6.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 6.1 改革开放后的工业化进程与绩效 6.2 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效应 6.3 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7.80年代后我国工业化进程中工资水平的决定及特征 7.1 改革开放以来工资水平的变化 7.2 工业化进程中的就业水平 7.3 工资与劳动力配置 7.4 现阶段我国工资水平的决定及特点8.现阶段我国工资水平高低的判断与分析9.工资水平高低对经济起飞的影响10.经济起飞阶段工资水平的决定参考文献致谢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