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大国崛起的政策选择

李德伟 中国经济
出版时间:

2008-1  

出版社:

中国经济  

作者:

李德伟  

页数:

297  

字数:

22100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本书首先在大国封闭模型的基础上解答了使中外几代经济学家百思不得其解的“中国经济增长之谜”,接着回顾了新中国成立后工业化和现代化道路的艰难探索,以经济发展的事实展示了中国走传统工业化道路所面临的巨大障碍和困难。由此,提出本书的核心观点,即中国应该走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书本还进一步指出,中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有许多有利条件:我们处于人类社会信息化的大背景下,信息产业融合给我们带来赶超的机遇;印度等国新型工业化道路也给我们提供了深刻的启示;此外,改革开放后中国也积累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成功经验,建立创新型国家的构想正在逐步得到落实,等等。在最后一个部分,书本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书籍目录

序第一篇 大国封闭模型的幽灵——中国经济增长之谜底 第一章 引论—大国封闭模型 第二章 大国封闭模型—1840年以前中国经济增长模型 一、幅员辽阔、地形复杂、气候温湿多样,支撑着发达的传统农业,相对平缓的地形和相应的交通设施使之迅速扩张,经济与人口增长达到马尔萨斯均衡 二、内部连通性的地理环境,便于内贸,加强了内聚力,但外部相对封闭性的地理环境,制约了海外贸易,造成了大国封闭的发展环境 三、在发达的传统农业基础上养育了巨大的人口,人口众多支持着传统文明的强大惯性 四、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共享经济方式维护着体系的稳定性 五、以政治力量维系的封建宗族社会,在男耕女织的家庭经济基础上建立起政经合一的中央集权性官僚经济 第三章 1820~1952年中国经济增长模型 一、1820~1952年间中国经济总量的基本情况 二、1820~1952年间中国人口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比较 第四章 大国封闭模型—中国与西方发展道路的比较 一、大国封闭模型与二元经济模型 二、西方国家如何解决工业化与现代化问题先发展优势—西方国家现代化的必要条件:海外市场、资本、殖民地第二篇 艰难坎坷的大国发展 第一章 建国以后工业化与现代化的艰难探索 一、建国以来—改革开放前(1978年以前)中国经济发展模型与工业化道路 二、改革开放后(1978年~)中国经济发展与工业化道路 三、传统工业化道路的困境与出路第三篇 大国崛起的战略转折 第一章 传统还是创新,决定命运的抉择 一、经济全球化下对经济增长理论的重新认识 二、现代经济增长源泉的实证研究及经验证明 第二章 信息化—新型工业化的科学技术基础 一、互联网的发展与推广是新经济模式和信息产业融合的技术基础 二、信息产业融合的过程 三、信息产业融合使信息产业新产品和新服务不断涌现,产业结构不断升级 四、新经济及信息产业融合的内涵 第三章 中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可行性 一、上海浦东开发:构建一个以现代服务业与高新技术产业驱动的经济增长极 二、中国手机制造业成为全球手机产业制造基地 三、在信息化的政策支持下,中国计算机软件业正在加速发展 四、实行以高新技术为先导的新型工业化的典范—东莞 五、以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 六、其他方面 附:比较研究:吸取各国经验抓住历史机遇 1.印度:用计算机把印度带入现代化 2.爱尔兰的科教兴国战略实践 3.菲律宾发展大服务业,促进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第四章 实施新型工业化战略的对策 一、始终坚持市场为导向原则,通过结构调整实现制度创新和经济转型 二、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三、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 四、落实科教兴国,以人才战略支持新型工业化和现代化 五、建立健全投融资政策体系,充分发挥资本市场作用,扶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 六、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协调发展 七、科学合理定位,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主要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第一章 引论——大国封闭模型  从西方世界的眼光来看,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是一个不可思议的谜。从远古以来,直到19世纪上半叶,她还是领先于世界其他地区的文明之邦。但是,自1840年以后,中国渐渐落伍了,不仅落后于西方世界,而且在甲午战争中,被深受华夏文明影响、面后变法维新的日本打败。此后,虽经种种劫难、苦斗,直到改革开放之前,中国仍然落后于韩国、新加坡。  在一个半世纪的发展过程中,世界上其他民族走过的发展道路:欧美式的资产阶级革命、日本式的改良、苏联式的计划经济道路,中加都走过,可是,在其他民族可以通行的模式,在中国大陆却很难成功。与此相比较,香港的自由港经济模式,中国台湾、新加坡和韩国的政府主导型发展道路却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大国崛起的政策选择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