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民族地区农村金融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谢丽霜 中国经济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0  

出版社:

中国经济出版社  

作者:

谢丽霜  

页数:

270  

前言

  民族是人类历史进程中特定阶段的社会存在形式,它从文化、政治等各个层面影响着经济发展,而经济发展又是民族存在和演化的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标志着中华民族的统一,并以法律的形式承认中华民族的56个支民族,其中汉族人口占百分之九十以上,55个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居少数的民族,称为“少数民族”。不论汉族还是55个少数民族,都是中华民族的一员,权利、地位、义务、责任是平等的,都在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努力。虽然历史上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但在中华民族总体现代化过程中,各少数民族劳动者积极主动,取得了飞跃进步。少数民族经济是中华民族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少数民族经济也是经济,具有经济的一般性,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范畴都适用于对少数民族经济的认识。因为这种一般性,所以出现了对少数民族经济理论研究的质疑:既然少数民族经济也是经济,只要应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范畴解决实际问题就够了,何必再对之进行理论研究呢?然而,科学研究并不仅局限于一般性,一般性与特殊性的内在统一才构成科学的规定。经济学自从形成以来,一直关注着各国、各民族的特殊经济矛盾,所有已经出现的经济学说,实际上都是对特定国度、民族经济矛盾的理论探讨。

内容概要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是我国农村金融服务缺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也是改善起来最为艰难的区域,需要理论与实践做出更多和更深入的探索,为此,笔者的特意做了此项研究。研究基本内容共分六部分:金融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历史与逻辑,我国农村金融制度变迁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民族地区农村金融与经济协调发展的产业基础,民族地区农村金融与经济协调发展的信用基础,民族地区农村金融的多元发展及其协调,民族地区农村金融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政府作用。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绪论 一、金融与经济关系问题的理论演进 (一)经济分析的“二分法”传统:货币中立 (二)维克塞尔货币经济理论:货币经济一体化 (三)金融深化论:金融在经济发展中举足轻重 (四)总结性评论 二、金融与经济协调发展:农村金融改革发展的立足点 (一)农村金融的本质 (二)“三农”问题的金融因素 (三)农村金融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基本内涵第二章 金融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历史与逻辑 一、金融与经济协调互动的结点——基于交易费用的考察 (一)交易费用的涵义及其意义 (二)分工的外部性与交易费用 (三)降低分工经济的运行费用:金融存在的根本意义 二、分工经济发展与货币演进 (一)分工、交换的出现与货币起源 (二)分工、交换的发展与货币形态演化 (三)分工、交换的发展与货币功能扩展及提升 三、分工经济运行与金融产业的形成和发展 (一)金融从经济中分离 (二)金融产业内部的多样化发展 四、小结第三章 我国农村金融制度变迁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 一、农村正式金融制度变辽的历史轨迹 (一)农村金融制度创建阶段(1951—1977年) (二)农村金融体制初步改革阶段(1978—1993年) (三)农村金融体系重构阶段(1994年至今) 二、农村正式金融制度变迁范式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 (一)机构路径:农村金融与经济疏离 (二)强制性制度变迁:农村经济主体缺位 (三)商业化趋向:农村金融服务缺失 三、农村非正式金融制度变迁与农村经济发展的父系 (一)非正式金融及其制度优势 (二)非正式金融发展的制度性抑制 (三)非正式金融成长的地区差异与地区发展第四章 民族地区农村金融与经济协调发展的产业基础 一、农业的传统产业特质与农村金融抑制 (一)传统农业:民族地区农业的产业特质 (二)传统农业对农村金融发展的抑制作用 (三)民族地区传统农业的现代化改造 二、农村非农产业发展与农村金融促进 (一)农户非农收入增长及其金融效应 (二)非农产业发展与农村金融系统性风险降低 (三)农业产业化与农村经济对资本市场的利用 三、结论及其他第五章 民族地区农村金融与经济协调发展的信用基础 一、信用与金融 (一)信用及其相关概念 (二)金融交易活动的法理基础 二、农村信用基础与农地产权制度 (一)产权是信用产生的制度基础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农地产权制度变迁 (三)农地金融的重要性及其产权要求 三、农村信用基础与乡村礼会资本 (一)社会资本:一种基于社会关系的资本范畴 (二)抵押品替代:乡村社会资本的信用价值及其局限第六章 民族地区农村金融的多元发展及其协调 一、民族地区农村金融多元发展的现实逻辑 (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差异性及多层次 (二)多民族聚居及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三)农村金融市场的垄断低效 二、民族地区农村金融多元发展的协调机制 (一)农村金融内生与外生的统 (二)农村金融体系的结构优化 (三)农村金融监管的有效性 三、小额信贷:制度创新及发展走向 (一)小额信贷制度创新的历史回顾 (二)小额信贷商业可持续发展的现实矛盾 (三)民族地区小额信贷的发展走向第七章 民族地区农村金融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政府作用 一、提供财政支持,增强财政与金融的有效互动 (一)继续增加财政对“三农”的直接投入和补贴 (二)实行农贷扶持政策,引导金融机构服务“三农” (三)推进财政扶贫资金的金融化使用 二、改善金融生态,优化农村金融运行的外部环境 (一)金融生态系统观及其实践意义 (二)民族地区农村金融生态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政府在农村金融生态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三、规范地方政府行为,防范地方法金融风险 (一)转型期地方政府的行为倾向 (二)地方政府的金融控制与金融风险 (三)防范地方性金融风险与地方治理模式转变主要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第一章 绪论  一、金融与经济问题的理论演进  (一)经济分析的“二分法”传统:货币中立  所谓经济分析的“二分法”传统,是指经济分析史上认为货币不过是覆盖在实物经济上的一层面纱,从而使统一的经济被人为分割成“货币面”与“实物面”两个互不联系的侧面,经济学截然分成货币理论和实物经济理论的经济学传统,在现有的经济理论著述中经常出现的像“货币与经济”、“货币理论与经济理论”、“金融与经济”等习惯性提法,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二分法”这一经济学传统及其惯性影响,在上述提法中,“经济”一词均取其狭义,指的是实物经济或实体经济。  在“二分法”的分析框架下,货币理论以经济的货币面为基础领域,专门研究货币数量与货币价值或一般物价水平的决定和波动关系,即所谓的货币需求函数问题,这方面的典型代表,是在货币理论中发展历史最长,影响最深远的货币数量论。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民族地区农村金融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