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衍生品理论与实务
2010-1
中国经济出版社
范希文,孙健
346
无
信用衍生品在今天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金融产品。它代表着过去二十年来金融市场上最重要的创新,但它又对这次全球金融危机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它是当今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风险管理须臾不可离开的工具,可又是摧毁多家华尔街百年老号的“罪魁祸首”;它曾一度是全球金融市场增长最快、发展最猛的金融产品,而如今又是华尔街受挫最重、损失最多的金融风暴的重灾区。 和所有金融创新一样,信用衍生品的出现是当时金融市场特定发展下的产物。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美国经济衰退,商用地产泡沫破裂,公司违约上升,信贷资产恶化;与此同时,资本市场疲软,筹资成本上升。在这种情况下,银行坏账率上升,资本充足率下降。在股权融资成本升高的情况下,银行迫切期待一种可以低成本且又行之有效的转移资产组合风险的新方法。信用衍生品就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应运而生。凭借信用衍生品,银行成功地将一部分信用风险转移了出去;与此同时,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也得到了改善。信用衍生品的这些积极影响,很快得到了市场的承认。从此,信用衍生品便一发而不可收。 进入二十一世纪,全球储蓄的增加和美国持续的低利率政策,导致了资产泡沫的产生和资产收益的下降。信用衍生品在发挥其应有功能的同时,成了放大金融杠杆的理想工具。借助高杠杆效应,信用衍生品在增加投资人收益的同时,也增加了投资人的个别风险,从而累积成整个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特别是那些单纯追求收益且结构复杂的高杠杆型套利产品,已经完全脱离了金融创新的基本准则。2008年发生的一切,充分说明一个曾发挥过重要积极作用的产品,一旦成为单纯的逐利手段,哪怕是其中一小部分,也可能给市场带来巨大的危害。 目睹这次金融危机的发生,不少人庆幸,我国幸亏没有发展信用衍生产品,否则后果难以料想。但我认为,仅仅因为这场金融危机与信用衍生品不无关联便对信用衍生品全面否定难免偏颇。
信用衍生品是现代金融领域最重要的创新之一。它的出现从根本上改变了金融机构信用风险的管理模式。在过去的十几年里,信用衍生品被广泛地应用在信用风险的对冲、资产负债的管理、银行资本金的规划以及各种以赢利为目的的金融交易中。信用衍生品在规避风险中的创造性应用和在追逐赢利上的一度滥用,上演了现代金融史上最令人激动而又最触目惊心的一幕。 本书的两位作者根据自己多年在华尔街工作的实践经验,向读者生动地展示了信用衍生品的产生和发展过程,详细讲解了信用衍生品的结构和运作,深入浅出地系统介绍了有关信用衍生品的数量模型和交易策略。此外,作者还探讨了信用衍生品的不适当运用在此次金融危机中暴露出来的弊病、信用衍生品未来交易的演变以及信用衍生品在中国的可能应用。最后,作者还试图澄清人们对信用衍生品的一些常见误解。 对于任何一个想要了解信用衍生品和信用组合风险分析的读者而言,这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必读书。
范希义,1983年于中国人民大学获国际金融学上学位,1995在Indiana University at Bloomington获经济学博士学位。现任美国Radian Asset公司风险分析部总经理,参与管理近500亿美元的金融资产,并兼任该公司投资监控和储备委员会及金融模型评审委员会委员。此前,范博上曾任该公司全球结构性金融产品部负责结构性金融资产组合的共同总经理。在加入Radian Asset之前,范博士曾在Zurich Capital Markets(后并入BNP Paribas)担任信用风险总监;并曾在美国Comerica Bank国际业务部负责亚洲辛迪加贷款、公司融资和固定收益债券投资业务。出国前,范博上曾在中国人民银行国际司工作。
前言第一章 信用衍生品概况 1.1 什么是信用衍生品? 1.2 信用衍生品的分类 1.3 从CDS到CDO 1.4 信用衍生品市场的产生和发展 1.5 信用衍生品市场的参与者第二章 信用风险的定义与延伸 2.1 什么是信用风险? 2.2 信用风险的延伸第三章 信用违约掉换 3.1 信用违约掉换的交易结构 3.2 CDS的违约事件 3.3 CDS按市场定价和货币化 3.4 CDS的交易对手风险 3.5 ISDA协议和ISDA交割程序 3.6 信用衍生品中的其他产品 3.7 CDS的全面改革(CDS Big Bang)第四章 信用风险的定量基础 4.1 古典概率论基础 4.2 银行存款账户 4.3 无息债券 4.4 债券息期和凸性 4.5 无套利原理 4.6 风险中性概率的来源 4.7 一般收益期权的定价第五章 信用衍生品定价的基本方法 5.1 信用评级机构数据模型 5.2 公司债券的Merton定价模型 5.3 首次离开时间和违约概率 5.4 约化型模型 5.5 Monte Carlo模拟原理第六章 信用违约掉换模型 6.1 信用违约掉换的一般定价原理 6.2 信用违约掉换的闭形式模型 6.3 有违约风险的债券 6.4 信用违约掉换按照市场标价 6.5 信用曲线的特征第七章 合成CDO 7.1 什么是合成CDO? 7.2 合成CDO的分类 7.3 合成CDO的风险因素 7.4 合成CDO的分块风俭 7.5 合成CDO的评级方法第八章 单一分块合成CDO 8.1 什么是单一分块CDO? 8.2 单一分块CDO的结构 8.3 CDO分块的风险收益特征 8.4 CDO的构造和管理第九章 信用组合定价模型 9.1 信用相关系数 9.2 Copula函数的概念 9.3 穆迪的二项式分布模型 9.4 Vasicek模型 9.5 第一违约掉换 9.6 复合相关系数及基础相关系数 9.7 一般CDO分块模型 9.8 其他模型第十章 金融中的数学模型 10.1 衍生品定价的原则 10.2 再谈相关系数 10.3 模型在次贷危机中的作用 10.4 是否应该抛弃模型第十一章 常见的信用衍生品交易策略 11.1 债券和信用违约掉换的区别 11.2 债券和信用违约掉换的套利策略 11.3 基于信用曲线的交易策略 11.4 等面值的交易策略 11.5 等息期的交易策略 11.6 自融资策略 11.7 资本结构套利策略第十二章 抵押贷款债责(CLO) 12.1 杠杆贷款市场的概况 12.2 杠杆贷款的结构特征 12.3 CLO的基本结构 12.4 CLO的现金流分析第十三章 信用衍生品指数及指数产品 13.1 LCDS及其与CDS的比较 13.2 信用衍生品指数的运作机制 13.3 分块指数 13.4 信用衍生品指数的应用第十四章 金融危机和信用衍生工具 14.1 金融杠杆及其过度使用 14.2 AIG和CDS抵押出具 14.3 交易对手风险 14.4 信用衍生品的近期展望 14.5 信用衍生品在中国的应用 14.6 对信用衍生品的几个常见误解附录A 随机过程理论简介附录B 无套利条件和风险中性定价原则 B.1 自融资和复制策略 B.2 无套利和鞅测度附录C 股票期权的树形图定价原理附录D Black.Scholes公式的推导参考文献索引
按照1999年ISDA对债务重组的定义,康赛克上述债务的延期和债务的改动触发了债务重组这一违约事件。随后出现的情况是,购买康赛克信用违约掉换的银行全部得到了100%的赔偿;然而,出卖康赛克信用违约掉换的投资人却遭受了不测的损失。 原因十分简单,按照信用违约掉换的交易规则,信用违约掉换的买方必须在违约事件发生后向卖方提交康赛克的债券,而信用违约掉换的卖方则必须在接到债券后向买方支付和债券面额相等的现金。在当时的市场条件下,信用违约掉换的买方用相当于平价68%的低价购买到康赛克的长期债券(而不是按平价92%的均价购买康赛克的短期债券)并提交给卖方,致使信用违约掉换的卖方每100美元就要损失32美元。原因是信用违约掉换的卖方在支付100%的赔偿之后,只能将到手的债券在二级市场上以相当于平价68%的价格出售。 康赛克事件引发了信用违约掉换市场上一场关于债务重组事件合理性的大辩论。辩论的核心是,信用违约掉换的买方是否可以不受限制地购买任何期限的、由违约事件肇事人发行的债券。如果答案是允许的话,那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信用违约掉换的买方向卖方提交最低价格债券(cheapest to delivery)的现象。这场辩论不久便导致了ISDA对债务重组事件定义的修订。然而在重组事件定义修订实施了若干年后,在最近的ISDA对信用违约掉换的违约事件的建议性定义中,决定在北美的标准信用违约掉换合同中取消债务重组事件。对此,我们会在以后的章节里进一步讨论。那么在现代经济当中,信用风险因素都有哪些呢?下面,让我们来逐一讨论。 违约风险 信用风险中的最主要风险是违约风险。长期的经验使人们开始对违约风险加以量化。为此,评级公司对各类经济实体的违约情况作了长期的跟踪,试图对违约的事件进行统计。比如,穆迪公司自1920年起就对美国公司的违约有了系统的记录。近年来,穆迪对违约的统计分析更是日渐完善。除穆迪之外,其他的评级公司,如美国的标准普尔公司和费驰公司也都对违约有自己的统计分析。此外,加拿大的DBRS等是近几年逐渐活跃的评级公司。据统计,美国的标准普尔公司和穆迪公司是世界两家最大的评级公司,大约占有70%以上的市场份额。
《信用衍生品理论与实务:金融创新中的机遇与挑战》推荐专家: Peter Carr博士,华尔街著名衍生品专家,纽约大学数量金融专业主任陈志武(Zhiwu Chen)博士.著名经济学家,耶鲁大学金融学教授 陈雨露博士,著名金融学家,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 Chi-Fu Huang博士,著名金融学家,原MIT金融学教授,LTCM基金创始人之一 李祥林(David Li)博士,中国国际金融公司风险总监、董事总经理涂宏,交通银行纽约分行总经理 吴留仁(Liuren Wu)博士,纽约市立大学Baruch商学院经济金融系教授 徐幼于(Eugene Xu)博士,德意志银行董事总经理 殷红博士,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信贷管理部副总经理 始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全球金融危机仍未平息,新的情况不断出现,但经历了恐慌、愤怒和彷徨之后,我们现在更需要透过金融危机的各种表象,了解金融创新的本质,明确今后金融创新的发展方向;对中国正在进行的金融市场化改革来说,这种理性的认识尤为重要。 对于信用衍生品在此次金融危机中扮演的角色,众说纷纭,但《信用衍生品理论与实务:金融创新中的机遇与挑战》的主旨并不仪限于揭示信用衍生品在这次金融危机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客观、深入地介绍和分析信用衍生品本身的特征、展示信用衍生品的定价模型和交易策略,讨论危机后信用衍生品的发展前景。
无
详细介绍了信用衍生品的分类及发展状况,非常值得一读
书不错,印刷精美,内容上开中国信用衍生品之先河,值得一读
作者很专业,内容既有实务,又有理论,非常好!
好书 值得好好品读 装帧不错 比较满意
上课用的教材,老师没讲,自己看呢。。
中文版第一本介绍信用衍生产品。还不错,但是有的地方还不是特别严谨~~~~
翻了下,感觉有一定操作性
书写的很好,描述很全面,而且数学公式明了易懂。
感觉很像是把英文的文献直接翻译过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