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优化开发区域的空间协调机制研究

方中权,余国扬 著 中国经济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3  

出版社:

中国经济出版社  

作者:

方中权,余国扬 著  

页数:

230  

字数:

180000  

前言

  本书是广州大学广州发展研究院的重点研究项目的成果之一。该项目的主要目的是探讨“优化开发区域”珠江三角洲区域空间的协调发展。  科学发展观已经成为指导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基本思想,国家相应的宏观调控能力和水平在提高,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区域发展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为此,国家“十一五”规划提出了“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形成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的重大工作目标,并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按照主体功能定位调整完善区域政策和绩效评价,规范空间开发秩序,形成合理的空间开发结构。这是在区域发展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举措,对于优化国土开发格局、缩小区域差距,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其中,优化开发区域是指国土开发密度已经较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始减弱的区域。

内容概要

本书以珠江三角洲为例,系统阐述了主体功能区如何实现经济布局、人口分布、资源环境三位一体的空间均衡。以完善空间协调机制促进这些优化开发区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 本研究的创新:一、建立优化开发区域空间协调的研究分析框架;二、提出优化开发区域空间协调的思维转变与理论创新;三、构建了优化开发区域空间协调机制;四、突破了传统的研究模式。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的背景 二、研究的意义 三、概念的界定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第二章 区域空间协调机制相关研究 一、国内相关研究 二、国外相关研究 三、珠江三角洲相关研究 四、研究的深化问题 五、空间协调机制研究中的相关理论第三章 国内外空间协调机制及其经验总结 一、我国的区域空间协调机制 二、国外区域空间协调机制 三、国内外空间协调机制的经验总结第四章 珠江三角洲空间协调的基础 一、国家主体功能区的提出与珠江三角洲担负的主体功能 二、珠江三角洲空间协调机制构建的背景 三、珠江三角洲区域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 四、珠江三角洲空间协调的有利方面 五、珠江三角洲空间协调的测度第五章 珠江三角洲空间协调机制及其重新审视 一、珠江三角洲空间协调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珠江三角洲现有空间协调机制分析 三、主体功能区建设对珠江三角洲空间协调的新要求第六章 优化开发区域空间协调的思维转变与理论创新 一、优化开发区域空间形态基本特征 二、优化开发区域面临的空间协调问题 三、优化开发区域空间协调的思维转变 四、优化开发区域空间协调的理论创新第七章 珠江三角洲空间协调机制研究 一、空间协调的内涵 二、空间协调的目标——构建高效的区域空间 三、空间协调机制的构建 四、实现空间协调的具体对策第八章 研究创新与问题探讨 一、研究上的创新 二、研究上的不足 三、问题探讨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6)区域空间结构研究  区域空间结构的研究是空间协调研究的重要方面,实现空间协调必须要改善和优化空间结构。西方关于区域空间结构的研究源于冯·杜能的“农业区位论”。杜能在1826年发表的《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中,确定了在均质平原和单一市场中心等条件下的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分布规律,形成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依次为各种不同农业产品生产的同心圆结构。随后,韦伯1909年出版的《工业区位论:区位的纯理论》,探索了资本、人口向大城市移动(大城市产业与人口集聚现象)背后的空间机制。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市场规模的扩大,瑞典经济学家帕兰德、美国经济学家胡佛等不断修正韦伯以市场因素对产品价格的影响近似为零的前提,考虑了更为复杂的运输费用结构和规模经济等因素来确定企业的最佳空间布局。1933年,德国学者克里斯塔勒在《德国南部的中心地》中首先系统阐明了“中心地理论”,提出了“城市区位论”。他认为高效的组织物质财富生产和流通的空间结构必然是以城市为中心,并有相应的多级市场区域构成的网络体系。廖什和贝克曼详细研究了市场规模与市场需求结构对区位选择、产业配置和城市规模的影响,扩展了区位理论研究的范围(张燕,2003)。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优化开发区域的空间协调机制研究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