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新寨村调查

谢丽霜 编 中国经济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3  

出版社:

中国经济出版社  

作者:

谢丽霜 编  

页数:

315  

前言

  村庄,是农民的聚居地,也是农民生产和生活的社会形式。村庄形成于农业文明时代,在中国最为典型和普遍,迄今依然是中国基本的社会单位。所有中国人,或是生于长于村庄,或是父祖辈来自村庄。村庄是中华民族的根基,是我们走向现代化的立脚点和必须改变其内容和形式的地方。认知中国的现实和历史,一个重要环节,就是了解村庄。  中国的民族经济,包括以下层次:一是以中华民族为主体的经济,二是中华民族五十六个支民族的经济,三是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不论从哪个层次的研究,都必须涉及村庄这个基本单位。以往的民族经济研究和行政管理研究,对于村庄的关注,主要是在总体性的统计及对策方面,鲜有对某一村庄的专注系统调查。这种情况使我们所从事的理论探讨总显得有些飘浮,言不及意,大而不当。反思许久,不能不下决心从小处做起,将村庄调查作为根基,扎实做去。恰“九八五”项目实施,经费有所保障,故组织本创新基地近百名教师带二百博士、硕士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结十五调查组,计划用六七年的暑、寒假,从五十六个支民族中各选一二典型村庄,深入调查,总百余村,每村一书,为中国民族经济三个层次研究,为政府行政决策,提供基础资料。

内容概要

  “中国民族经济村庄调查”是中央民族大学“985工程”中国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与公共管理研究创新基地的一个研究项目,其宗旨在于通过对百余村庄的典型调查,重点反映我国56个民族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以推进“985工程”项目研究由宏观层面和专题研究向案例研究的逐步深入和扩展。

书籍目录

第一部分 村庄 一、基本情况 二、民族与民族传统文化 三、人口与劳动力 四、农业 五、八角生产 六、林业 七、基本经济制度变迁 八、经济政策第二部分 农户 九、主要从事林木种植的家庭 十、以务工收入为主的家庭 十一、依靠多种收入来源的家庭 十二、主要从事工商业的家庭 十三、因特殊原因致贫的家庭 十四、低保户第三部分 村民 十五、村里的带头人 十六、瑶族文化传承者 十七、其他典型人物附录 新寨村经济调查问卷

章节摘录

  对这一问题,有人从中看到了商机,他就是磨村村委会现任主任、当地有名的运输大户滕树国。滕树国现年46岁(2008年),高中文化水平,17岁中学毕业后和本村同龄人一起在凌云县城里务工,靠给人做苦工赚取微薄的收入,每次他们从凌云县城回寨子时,都需要徒步走上30多里路,有几次务工回来走得双脚磨破、小腿浮肿。这让他萌生了搞乡间运输的念头。他认为,寨子上耕地少,那么多的剩余劳动力全都依赖外出务工也不是办法,而且不仅是本地人出行,一些外地来的商人、游客到寨子来也很不方便,搞乡间运输不但方便大家出行,还可以带动当地经济和就业。就这样,滕树国在1988年购买了第一辆客车,搞起了乡间运输,如今,他的运输企业已成规模,经营着逻楼镇通达各村屯的客运线路,既富裕了自己,也为当地农民创造了更多的本地就业机会。此外,我们在调查中结合滕树国案例还发现,以县乡公路为依托的乡间运输承担着沟通城乡、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任务,发挥着其他运输方式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是县乡运输的基础。没有乡间运输的普及,县乡公路的“毛细血管”作用就得不到体现。因此,要继续坚持开放搞活的方针,鼓励更多的个体工商户、民营企业,大力发展乡间运输,解决山区群众出行难、运货难问题,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  (5)发展县域经济,使新寨与周边地区建立起市场关联和产业关联,带动新寨农业产业发展,拓展就业机会。新寨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的实现,离不开其所属凌云县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持和带动。近年来,凌云县域经济虽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建立了白毫茶叶生产基地、羽滕制丝有限公司、凌云通鸿水泥有限公司等大型企业,但其工业化程度仍然很低,发展空问很大。除了凌云县外,百色地区也将是新寨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近转移的一个渠道。近年来,百色地区经济得到很大的改善,强化产业带动,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优化升级,全力打造铝工业、铜业、锰业、钛白粉、林板业等五大支柱产业,延伸产业链。目前,落户工业园区的企业已经达20个,收纳劳动力10389多人。  总而言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不仅关乎农民个人及其家庭的利益,从某种角度来说还关系着我国农村发展和整个社会现代化建设的成效。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需要工业的高度发展,推动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新寨村调查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