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法与金融

皮天雷 中国经济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4  

出版社:

中国经济出版社  

作者:

皮天雷  

页数:

270  

前言

  全书的主体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从第一章到第四章,主要是笔者对目前浩瀚繁杂的法与金融文献资料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梳理,并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对法与金融的相关理论做了梳理,深入分析了“法与金融”理论的核心——“法律起源论”,从基础理论到实际应用,环环相扣,具有严密的逻辑;第二部分从第五章到第九章,这一部分是作者近年来在该领域结合中国实际的一些研究成果,主要散见于作者的近年来的多篇论文,这部分内容主要是作者对转型时期中国本土问题的解读,同时也是笔者对“本土化、中国化”的法与金融理论的一些探索性尝试,我们统称之为中国的证据。  全书各章具体内容安排如下:  第一章法与金融理论——研究当前金融与增长本质的迫切需要。作者首先将法与金融的研究分成宏观法与金融理论和微观法与金融理论领域,重点对该理论的一些最新(2000~2009年)理论研究成果与实证检验的进展以及我国学者的研究进行了详细的综述。在对现有的法与金融理论研究作了一个初步的反思性评论后指出,尽管法与金融理论还有很多的不足,但它对金融领域的诸多问题具有极强的解释力,一些结论对我国颇有启示。指出未来中国法律金融的研究应立足于中国的现实,需要将法与金融理论本土化、中国化,这也是本论文的核心立意。  第二章法与金融理论的核心——“法律起源论”剖析。最近的研究表明,不同的法律起源导致了不同的社会经济结果与金融发展水平。具体来说,在金融发展方面,以英国为代表的普通法国家的金融发展水平比以法国为代表的民法国家的发展水平更高,并且在经济增长方面,前者的平均增长率也高于后者。研究发现,这是因为不同的法律体制的适应能力和对私有产权的保护程度不同。我们以信托法为例详细解读了“普通法系”和“大陆法系”对金融发展的不同影响,指出法与金融理论的核心思想是“法律起源论”。

内容概要

  本书的主体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从第一章到第四章,主要是笔者对目前浩瀚繁杂的法与全融文献资抖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梳理,并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对法与全融的相关理论做了梳理,深入分析了“法与金融”理论的核心——“法律起源论”,从基础理论到实际应用,环环相扣,具有严密的逻辑;第二部分从第五章到第九章,这一部分是作者近年来在该领域结合中国实际的一些研究成果,主要散见于作者的近年来的多篇论文,这部分内容主要是作者对转型时期中国本土问题的解读,同时也是笔者对“本土化、中国化”的法与金融理论的一些探索性尝试,我们统称之为中国的证据。本书的第十章则是关于介绍法与金融的应用分析。

作者简介

  皮天雷,男,重庆人,经济学博士,硕士生导师。现为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法与金融、金融市场理论与实践、金融工程等。曾在《金融研究》《经济学动态》《金融理论与实践》《经济评沦》《中国经济问题》《财经科学》久管理科学》《统计与决策》等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法与金融:理论研究及中国的证据》《次大国的金融博弈:中国范式及类比较研究》等著作两部。主持及主研同家级课题4项,省部级课题8项。

书籍目录

前言0.1 本书写作的背景及意义0.2 本书的结构及内容0.3 本书的研究方法及创新0.4 本书的几点说明导论第1章 法与金融理论——研究当前金融与增长本质的迫切需要1.1 法与金融:一个简要的述评1.2 法与金融:现有研究中的几点质疑1.3 法与金融:未来研究展望1.4 法与金融理论:一个初步的反思性评论第2章 法与金融理论的核心——“法律起源论”剖析2.1 信托法是普通法系与大陆法系最具标志性的差异之一2.2 信托制度真会对金融发展产生影响吗?2.3 为什么法律起源是重要的?——几个假说2.4 法律起源真的是内生的吗?2.5 本章小结专栏:法律是否可以移植?第3章 法与金融理论模型——内涵、解读及启示3.1 模型1:信息不对称、法律制度与状态验证成本3.2 模型2:投资者保护、“隧道效应”与公司价值3.3 本章小结第4章 现代政治与金融发展——一个崭新的视角重新审视“法律起源论”4.1 引言4.2 对“法律起源论”的考问4.3 国家权力与法律起源:20世纪各国的事实证据4.4 政治经济学的差异能更好地解释金融市场的差异吗?专栏:一个典型例子——英国和瑞士4.5 对发展中国家的政策启示4.6 本章小结第5章 制度安排与金融发展——理论分析与中国经验5.1 制度安排与金融发展:一个理论分析框架专栏:对儒家文化的金融学反思5.2 社会资本、法治水平与金融发展5.3 本章小结第6章 法律、金融发展与增长——中国样本的经验证据6.1 反思金融发展的决定因素:由“中国之谜”所提出的问题6.2 当前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进展6.3 转型时期中国的法律制度专栏:什么是好的市场经济?6.4 经济转型期中国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6.5 变量、数据与假说6.6 研究框架设计与实证分析6.7 本章小结第7章 金融法律变革的中国模式挑战经典法与金融理论7.1 金融法律变革与“路径依赖”:若干启示7.2 中国的法律变革模式分析7.3 中国的金融法律变革理念7.4 中国的金融深化模式分析7.5 本章小结第8章 法律、投资者保护与证券市场治理结构转型——法与金融的中国证据之一8.1 重提“韦伯命题”:由法律失灵与公司治理失灵引出的问题8.2 已有的研究文献回顾8.3 法律制度边缘化:“关系网”对法律的“挤出效应”8.4 法律与司法的功能性收敛8.5 治理结构转型、法律变革与法律移植:中国证券市场可持续发展的可行性抉择8.6 本章小结第9章 经济转型中的法治水平、政府行为与地区金融发展——法与金融的中国证据之二9.1 问题的引出9.2 政府主导改革与千预金融发展9.3 几个待检验的假说9.4 变量与数据9.5 研究框架设计与实证分析9.6 结论性评述与研究展望第10章 法律不完备、政府管制与非正式制度——法与金融的中国证据之三10.1 问题的引出10.2 转型经济中的法律制度失范与制度结构失序10.3 经济转型期制度结构规范问题及策略专栏:正式制度是完全必要的吗?10.4政府管制与执法之外的机制:中俄金融市场的治理案例专栏:中国非正规金融的规模和作用10.5 全书结束语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倪正茂认为,好的市场经济是一个合力的结果,许多因素都会影响经济的发展,法治只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应该全面地看待这个问题。当然,法治对市场经济非常重要。但是,提倡法治,要警惕法律的工具主义倾向。最近,日本的法学家在反思日本一百多年的法治建设时,得出了让人吃惊的结论。他们认为日本的法治是失败的。何以如此?他们认为日本的法律已经完全成为一种统治工具,法律不是以人为本,保护人权,尊重生命,而是为了统治的需要,为了经济增长和维持社会秩序的需要。中国的法律工具主义倾向已经非常明显了,法律越来越疏远了对人的关怀。上海新出台交通十八条就是一个典型的法律工具论的产物,只为了提高办案效率,以漠视生命为代价。现在日本的司法改革要求法官走近民众,让法律更贴近真实的生活。但是中国的法学界正努力塑造法律职业共同体,强调与社会保持距离。法治的发展有两个方向,一是法律的工具化,服务于秩序的需要;另一个是以人为本的法律,服务于人的生存发展需要。中国学术界需要思考中国的法治该走哪个方向。  江平又提出了有法律不一定有法治,有宪法不一定有宪政的观点。法治必然是实行宪政的,中国需要在宪政结构这个根本问题上下工夫才能为真正的法治奠定基础。  张春霖从经济学的不完全契约理论的原理出发,认为任何法律都是不完全的,都有无法涵盖的空间。正是存在这样的空间才使法律具有适应现实需要的灵活性。——摘自:《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市场经济:一次初步的讨论》,2002年9月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经济类法律制度建设也不断健全与完善。为适应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各级司法机关制订了一系列的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特别是投资者(债权人与公司股东)权益的法律。下面列出了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全国人大及常务委员会通过的关于经济类的重要法律条目及颁布实施日期等。


编辑推荐

  “经济转型、法律缺失与非正式制度约束。本土化语境中法与金融理论的拓展研究”(项目批准号:09XJL005)重庆大学高层次学术人才引进基金项目。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法与金融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