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先机
2010-4
中国经济出版社
管涛
422
无
经济再平衡是始肇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国际金融危机留给世界的最大遗产。金融危机再次表明,只要经济失衡,不论是储备货币发行国还是非储备货币发行国,迟旱都会出问题,都要进行主动或者被动调整。经济再平衡是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金融格局调整的最大主题。谁先实现经济转型,恢复经济内外平衡,谁就可以夺得国际竞争新格局的先机。 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显示美国过度消费的经济发展模式不可持续。作为货币的另一面,中国过度储蓄的经济发展模式也受到极大挑战。与世界上许多国家不同,中国的经济失衡表现为过度储蓄导致的经常项目持续较大顺差,与此同时资本项下也是连年大量净流入(即所谓国际收支“双顺差”、外汇储备大幅增加)。 中国政府并不刻意追求国际收支顺差、外汇储备增加。早在十六大就明确把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列为宏观调控的四大目标之一,首次写入了党的文件。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五个统筹”之一,就是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2006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阐述关于科学发展观的“六个必须”的认识时,其中之一就是“必须把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作为保宏观经济稳定的重要任务”。同时明确提出.国际收支无论顺差还是逆差都不能过大,我国现在面临的主要矛盾已经从外汇短缺转为了国际收支顺差过大、外汇储备增长过快。十七大再次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任务,强调要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二、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近年来,围绕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降低出口退税率、调整加工贸易管理政策、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改革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便利境内机构和个人持有与使用外汇,等等。此次危机爆发以来,中国政府即判断危机表面上是对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上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并旗帜鲜明地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经刻不容缓。今年年初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专题研讨班上再次号召全党,必须紧紧抓住机遇,承担起历史使命,把加快经济发展转变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毫不动摇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本书收集了作者自2000年以来在报刊杂志上公开发表的论文(也有少量未曾公开的内部研究报告),主要反映了亲历者在中国探索经济内外均衡发展之路上的一些思考。本书共分五章,收录了65篇文章,具体包括《出来混欠债总要还的:美国次贷危机的启示及影响分析》《反思美国次贷危机:积极推进中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顺差并非越大越好:正确把握国际收支平衡的具体内涵》《主动可控的改革:2005年汇改背景及影响分析》《对外净债权:我国已成为资本净输出大国》等。
管涛,经济学博士,副研究员。中国金融学会常务理事,国际金融学会理事,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成员暨学术委员会委员,对外经贸大学和外交学院客座(或兼职)教授,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和中央财经大学国际金融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长期从事货币可兑换、国际收支、汇率政策、国际资本流动等问题的研究,撰写了大量工作报告和内部研究报告,在《金融研究》、《世界经济》、人民日报、经济日报等报刊杂志上公开发表了大量学术论文和评论文章。
第一章 国际金融危机:经济再平衡的外部压力 危机的起点:全球经济失衡与流动性过剩 四个不可靠:2008年初亚洲新兴市场金融动荡的启示 出来混欠债总要还的:美国次贷危机的启示及影响分析 并非没有代价:关注国际金融危机应对后遗症 避免因成功而失败:评后危机时代货币政策的退出安排 储备货币多元化: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新出路 加快涉外政策调整:积极应对美国次贷危机冲击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再谈美国次贷危机的启示及中国对策 反思美国次贷危机:积极推进中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 因外部冲击而引起波动:2008年我国国际收支状况分析 债务危机离中国有多远:中国对外债务可持续性状况评估 减顺差:后危机时代的我国国际收支状况展望第二章 改进国际收支调节:中国经济再平衡的体制机制保障 全球经济失衡与中国:国际收支视角 改进国际收支调节:建立中国经济再平衡的体制机制保障 解决发展中的矛盾:中国经济回归均衡发展之路的思考 促进国际收支平衡的政策选择:成熟市场国家的经验 一样重要:外汇管理服务于扩大内需 顺差并非越大越好:正确把握国际收支平衡的具体内涵 再平衡之路:我国实现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目标的政策选择 关注贸易顺差激增:不只是为应付国际压力 深化外汇体制改革:促进国际收支平衡的需要 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仅有外汇政策调整是不够的 发挥市场基础性作用: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 趋利避害:合理运用外汇储备第三章 汇率市场化:给中国经济再平衡一个支点 主动可控的改革:2005年汇改背景及影响分析 借汇改东风:提速中国外汇市场发展进程 调节外贸进出口: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影响评估 有进展但也有不足: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周年得失谈 防止重蹈覆辙:日元升值对人民币汇改的启示 坚持市场化方向:人民币汇改三周年回顾与展望 固定还是浮动:外部冲击下的人民币汇率政策选择 用升值来抑制通货膨胀:把问题想简单了 人民币汇率:并非中美经贸摩擦的症结 从固定到浮动:捷克汇率调控方式演变及其启示 应对本币升值压力:国际经验与教训 避免“消耗型”增长:韩新汇率政策实践对我国的启示 汇率问题再度升温:2009年人民币汇率走势回顾与展望第四章 可兑换与国际化:中国经济再平衡的调节器 提高质量:我国利用外资新战略研究 新起点: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现状及展望 自主的改革:中国为什么要进一步开放资本账户 可以齐头并进:汇率改革与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 对外净债权:我国已成为资本净输出大国 资本项目可兑换:国际经验与启示 渐进式的开放:芬兰和波兰的资本账户开放与汇率制度演变 事实可兑换:关于人民币与港币关系问题的研究报告 一份大礼:内地为香港银行办理人民币业务提供清算渠道 跨境贸易人民币计价结算:关键是人民币回流渠道: 主权财富基金:国际资本流动的新生力量第五章 加强资本流动监管:为中国经济再平衡争取时间 加强资本流入管理:维护国家经济金融安全的需要 加强跨境资金流动监管:当前外汇管理的重要任务 多管齐下:加强跨境资本流动监管 加强外汇流入管理:实现均衡管理思路的转变 “热钱”规模竞猜:一场无谓之争 积极而非消极地管理:防范资本流动冲击 不代表资本外逃:解读2005年净误差与遗漏 防范热钱冲击:外资流入对境内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及对策建议 并非炒房主力:对外资流入境内房地产市场规模的测算 大体正常:当前我国贸易项下异常资金流入分析 并非单纯外汇管理问题:中国资本外逃规模与对策分析 无功而返:泰国实行无息存款准备金制度的情况和启示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主权债务重组机制新建议:难以实施的设想
一方面,按照既定方针,不失时机地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另一方面,积极把握主动,趋利避害,进一步提升中国在国际经济金融舞台上的地位。 (一)进一步增加汇率灵活性。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美国经济有所放缓,两国经济周期不完全同步。国际社会甚至寄希望于通过中国、印度等新兴市场经济的持续强劲成长,使世界经济摆脱美国经济减缓的负面影响。与美国防止经济衰退不同,目前我国宏观调控的重点是要防止经济由偏快转向过热、物价由结构性上涨转为全面通货膨胀,为此需要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2005年汇改以后,尽管人民币汇率弹性有所增强,但市场化程度不够,央行仍处于被动干预的境地,汇率政策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利率政策。在美联储可能继续减息的情况下,加息将引致更多外汇资金流人,进而加大人民币单边升值压力和市场预期。逐步增加汇率弹性,有利于增强货币政策自主性,更好地服务于促进经济增长、稳定物价和防止资产泡沫等国内目标。同时,有利于抑制外汇储备过快增长,减少向美国输出廉价资金,制约美国利率政策和美元货币霸权地位。 增加汇率弹性不等于人民币升值,而是要进一步发挥市场在汇率形成中的基础性作用,并增强汇率对国际收支的调节作用。有必要逐步减少央行对外汇市场的干预,形成汇率双向波动的预期,改变市场与央行单边博弈的局面,形成市场与市场双向博弈的新格局。由于当前外汇供大于求缺口较大,增强汇率灵活性可能会推动人民币(对美元)加速升值。但一方面,随着市场博弈格局的改变,在没有央行托底而主要外汇卖出方比较集中(现在银行间外汇市场上80%以上的外汇净卖出集中在五家大型商业银行,其中中国银行一家就占一半多)的情况下,人民币出现失控性升值的可能性较小。正如现在国际社会普遍看跌美元,但由于近年来全球尤其是产油国和亚洲新兴市场国家外汇储备较快增长,美元资产集中在少数几个外汇储备大国货币当局手中,所以尽管美国此轮经常项目收支失衡比以往历次都要严重,美元汇率却未出现急剧贬值。 另一方面,即便人民币加快升值,也可以通过出口价格调整来化解。诚然国内企业在国际贸易活动中缺乏定价权,但由于作为世界加工厂,中国产品在很多出口市场占有相当份额,这些产品出口实际是中国企业之间的竞争。在经营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人民币升值会侵蚀所有企业的盈利,这使得企业都有集体涨价的动力。而且,国外经销商普遍采取成本加成法,并摊人出口退税率、汇率等因素对从中国的进口产品定价。国外经销商通常支付给中国出口商的费用在其销售收入中占20%一30%(即所谓“顺差在国内、利润在国外”),即使国内企业集体上调一点出口价格,也不会从根本上损害我国出口的价格竞争力。事实上,当前人民币汇率的升值缓慢,一定程度制约了中方的出口议价能力。
剖析美国金融危机起源,突破全球经济失衡迷局,求解中国转危为机之道。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