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推板放码疑难解答100例
1998-8-1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魏立达
无
本书系作者多年教学经验总结,以100个实际问题为例,对推板放码中一些经常遇到的难点,作了较深入的理论之分析与释义。
(一) 1.推板放码宏观思路一般如何? 2.诸点放缩横纵制图有哪几种表示形式? 3.推板放码之理及实质究竟是怎样的? 4.推板放码是否遵循以“数”凑“型”的放大机模式? 5.放缩量是否系带方向矢量(向量)? 6.何谓推板放码同步及异步与放缩幅度不同? 7.“量”与“型”如何更进一步协调统一? 8.裁片放缩用“净粉”及“毛粉”如何认识? (二) 9.中国推板放码进化情况如何? 10.男西服推板放码之“理”究竟是怎样的? 11.传统推板放码的思维误区究竟在哪里? 12.为什么说推板放码思维正确是很重要的? 13.确定放缩图形如何更加客观、灵活、合理? 14.日本原型推板放码根据什么原理设定? 15.日本推板放码进化情况如何? 16.日本推板放码女装号型如何设定? 17.日本推板放码经验具体数值如何? 18.日本女西服推板放码体系如何确定? 19.日本连衣裙及西服多码放缩图形如何? 20.中、日推板放码设定有何不同? 21.中、日推板放码设定误差如何? 22.中、日推板放码究竟揭示了什么? 23. 美国女装原型如何推板放码? 24.意大利近似推板放码风格如何? 25. 一般档差经验数值究竟为多少? 26. 自定放缩号型系列尺寸如何取舍? 27. 档差及尺码设定如何较为客观灵活? 28. 如何根据外商提供的尺码推板放码? 29. 传统推板放码坐标是如何设定的? 30. 坐标一般如何灵活选取设定? 31. 以底摆线为坐标如何推板放码?(三)(四)(五)(六)(七)(八)(九) ……
书摘 ①设计考虑:整体式样或某些部位(落肩、领窝、腰节高、肘围线等)有时放缩从“量”考虑较好,有时放缩从“型”考虑较好,有时放缩较忽略“量”的研究,有时放缩较忽略“型”的研究。实际上二者都是很重要的,应使“量”与“型”完美和谐统一才科学,式样造型才不失真。过去从单方面考虑较多。 ②“量”与“型”的关系:一为数值变化与图形长短线比例变化同步,推板放码“量”与“型”合拍;一为数值变化与图形长短线比例变化异步,推板放码状态为近似确定(图形越放大越失真)。显然推板放码从“型”考虑较为准确。当然推板放码也有多样性。有时可能一部分长度不变,仅胸围、腰围,臀围变化,也可能仅袖窿及领窝变化,这在中外推板放码中都是有的。有时可能单纯从“型”考虑推板放码,干脆用目测法近似确定,不必遵循什么既定规律(保型是最终目的),但应注意适应体型问题。如新潮女上衣放缩,衣长档差若大些增至4厘米,但腰节高实际上可能仅为1档变化(不一定2档变化),腰节高变化不一定遵循衣长的比例尺寸规律变化,不一定与衣长变化同幅度(如衣长变化3档,腰节高不一定变化3档,不一定是等比例同幅度)。腰节高实际上是受人的体型控制的;主要表现为“量”,腰节高一般受“量”控制的情况较多。 ③特定考虑:某些时装可按图形尺寸比例规律以“型”考虑放缩(从另一角度认识)。如一般女上衣,衣长1档放缩为2厘米—4厘米(适当扩大量),减去袖窿深1档放缩为0.7厘米—0.8厘米(一般量不变),至下摆长度(下衣长)土档放缩为1.2厘米—3.3厘米(适当扩大量)。从“型”按比例考虑(以正常1.2厘米—1.3厘米下衣长1/2比例设定),腰节高1档放缩力0.6厘米—0.65厘米,而实际上1档放缩可能仅为0.3厘米—0.4厘米—0.5厘米,显然比人体尺寸比例范围过大一点。可见考虑不同,有可能得出不向结果(不一定错,应从款型及人体全面考虑决定取舍)。 ④最终原则:很好地适应人体才是放缩关键。一方面是长度可适当随意变化,一方面是人体“框架”起决定作用,应使二者进一步协调。“量”实质上是为“型”服务的,而“型”又受“量”控制,放缩应该而且必须从“量”与“型”双向考虑。 ⑤通过既定量(公式得数)递增递减,控制图形诸点完成位移变化,保持原造型不变,系推板放码之过程。“量”一般是近似的,不可能十分精确。通过既定公式得出的数值多为近似数值。 ⑥是以人为“量”为准(既定公式得出),还是以“型”为准(自身比例规律)?通过实践,应以“型”为准较为客观。“型”虽受既定量控制,但自身比例规律仍潜在起着主导作用,必须使二者尽量统一(图形才不走形)。“量”可有一定误差,但不能太大。 ⑦如按既定量完成“型”后,与裁片原状(结构造型上)有些矛盾,应适当调整以“型”为主,而不是以死板之“量”。但有时最终“型”不一定是同步同幅度放大机等放模式,也可能围度变化较大,长度变化较小,也可能长度变化较大,围度变化较小(甚至不变),亦所谓一号多型、一型多号状态,放缩均应灵活处理,具体把握。 ⑧“量”设定可多种风格取舍,数值可略有不同。如袖窿深放缩,一般为0.7厘米—0.8厘米,哪个较为准确?应看具体情况。“小样”造型服装用0.7厘米较为合适,“大样”造型服装用0.8厘米较为合适(冬装比夏装大,宽松比适体大,大造型比小造型大等)。当然“量”用大者,一般图形最终尺寸保险一些,但有时取得过大,图形走形可能适当大一点。 ⑨大量事实和经验证明,推板放码实质是“量”与“型”的统一,“型”是最主要的(“量”是为“型”服务的),研究“型”变化规律是最重要的。推板放码应保证图形位移后不走形,坐标中各部位放缩数值一般应以图形尺寸比例规律确定,“量”应克服死板计算的经验成分(既定公式得数有时存在一定误差);图形某些部位可同步变化,也可异步变化,幅度上可能不协调,但总的应按坐标中正比规律确定放缩实际尺寸,传统方法运用上应进一步灵活准确。 ④肩端点:中国法,横向S/2=0.6厘米(可适当追加0.05厘米—0.1厘米),纵向B/6—B/20=0.5厘米;日本法,横向2/12X=0.7厘米,纵向2/3Y=0.7厘米;百分法,横向20%B=0.8厘米,纵向17%—19%B=0.68厘米—0.76厘米。显然中、日设定方法不同,结果不同。之间差数虽然不很大,但数值很难取舍得十分准确。究竟哪个较为准确?横向肩宽量,中国法档差设定须准确无误,才能保证最终数值准确;日本法通过版型体系设定,一般数值0.67厘米较为准确;百分法按图形比例长度设定,所得数值0.8厘米似乎略大。纵向肩抬量,中国法0.5厘米显得偏小,日本法0.7厘米显得偏大(可另方面理解),百分法0.68厘米—0.76厘米较为准确。运用中可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肩端点与颈肩点比,纵向放缩数值变还是不变?还是有些微小变化的。肩端点前片、后片高低不同,纵向放缩数值实际上也是有些微小差异的(一般后片比前片纵向放缩数值应略大)。 ⑤胸宽点、背宽点:中国法,横向1.5/10B=0.6厘米(或1.5/10B十0.1厘米=0.7厘米追加确定);日本法,横向2/12X=0.7厘米;百分法,横向17.5%—18%B=0.7厘米—0.72厘米;纵向三者均为上量/2(即肩端点纵向放缩量1/2)。横向放缩量,中国法0.6厘米显得偏小,日本法0.7厘米显得偏大,百分法0.7厘米—0,72厘米又过大一点,实际上人体围度变化幅度是略小于百分法的(且胸宽、背宽放缩量存在极小差数也是客观的)。从经验看,横向放缩量比肩端点放缩量略小最为正确,一般以0.65厘米为参考数据调整校正比较妥当。纵向放缩量设定形式上中、日无十分大差异。 ⑥腰围点(腰节点):中国法,纵向L—B/6=0.3厘米;日本法,纵向Y/3=0.33厘米;百分法,纵向16.5%B=0.66厘米;横向三者均为同上(即胸围横向放缩量)。以哪个为准呢?因人体变化不一定按等比例规律变化,也即某些部位放缩幅度不一定与胸围同步,腰节放缩情况亦如此,有时放缩量可能相对较小一些(变化较缓)。腰节点一般放缩量为0.3厘米—0.4厘米—0,5厘米左右,显然该图取0.33厘米较为准确,百分法0.66厘米—0.8厘米似乎过大(应从人体考虑设定)。当然前片底摆凸处适当大一点还是正确的。 ……插图……
前言多年来,推板放码之理解释及论述较少,方法陈旧且照本宣科,阻碍着服装技术人员智力的开发。传统思维如不更新,很难说有生命力及活力。为彻底改变学习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进一步拓宽放缩视野,很有必要对推板放码方法作一深入研讨。 什么是推板放码的实质?具体放缩数值确定固然重要,但不是事物实质。推板放码关键是“量”(放缩量)与“型”(最终造型)密切统一,才是问题的实质。传统推板放码往往以“数”凑“型”,多未从型位移等比变化规律认识图形放缩,故陷入仅以数据推导为本的死板思维之中。传统推板放码设定始终以“量”为理,缺乏创造性,也不易在新潮流行式样上推广运用,设定某些方面存在较大误区。为此,进一步更新传统体系方法很有必要。推板放码系裁剪图上诸点位移后,图形造型之集合。多年来,中、 日推板放码多以基本型服装示范训练,如何适应新潮流行时装似乎很少涉及。为了进一步适应新款造型变化,急需开拓时装纸样任意放缩新领域。 随着多品种时装进一步创新开发,推板放码工艺技术迄今显得格外重要。现行传统推板放码,因每个创立者认识角度不同,设定方法往往各异,使进修者一时摸不着头脑。另一方面,这些推板放码一般规律究竟是否科学合理?今天更新传统推板放码方法、建立新潮流行时装推板放码体系已刻不容缓。 本书系作者多年教学经验总结,以100个实际问题为例,对推板放码中一些经常遇到的难点,作了较深入的理之分析与释义,相信对广大服装技术人员、打板师、教研人员等会有所启发。本书对某些服装部位的推板放码作了突破探讨,在适应新潮流行时装方面也有所创造,以期更新、完善和发展我国服装工艺技术理论。 因水平有限,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敬希指教。 魏立达
无
这本书值得一看,学习到不少知识
还不错,讲的很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