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印刷原理与工艺

魏先福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6  

出版社: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作者:

魏先福  

页数:

243  

字数:

380000  

内容概要

本书名为《印刷原理与工艺》(主编魏先福),考虑到实际教学的需要,以及印刷工艺技术的宽泛性、复杂性,将重点放在印刷过程涉及的基础理论上,工艺技术方面只阐述了各种印刷方式的共通问题,如油墨叠印、印刷色序、套准控制、静电消除等常规而又不可回避的问题。
全书共分为六章。 本书是在长期教学实践积累的基础上编写完成的,是北京印刷学院印刷技术教学团队全体老师辛勤劳动的结晶。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印刷过程中的润湿
第一节 润湿基本理论
一、表面张力与表面自由能
二、液体在固体表面的润湿
三、接触角与润湿方程
第二节 印版的润湿
一、平版印版表面的润湿
二、凸版和凹版的表面结构与润湿性
三、孔版的表面结构和润湿性
第三节 墨辊、水辊、橡皮布的润湿
一、墨辊的润湿
二、水辊的润湿
三、橡皮布的润湿
思考题
第二章 油墨传递
第一节 油墨传递概述
第二节 长墨路油墨传输
一、给墨行程的油墨传输
二、分配行程的油墨传输
第三节 短墨路油墨传递
一、网穴对油墨传递的影响
二、照相凹版印刷油墨传递
三、柔性版印刷油墨传递
四、丝网印刷油墨传递
第四节 油墨转移方程
一、油墨转移性能参数及其测定
二、W·F油墨转移方程
三、W·F油墨转移方程的参数及其赋值方法
四、油墨转移方程的修正
五、影响油墨转移的因素
第五节 油墨的渗透
一、非涂料纸的油墨渗透
二、涂料纸的油墨渗透
三、油墨的透印与粉化
第六节 油墨的雾散
一、油墨雾散的原因
二、影响油墨雾散的因素
三、减轻油墨雾散的方法
第七节 油墨的剥纸
一、油墨剥纸的原因
二、影响油墨剥纸的因素
三、减轻油墨剥纸的方法
四、印刷适性仪剥纸速度与印刷机剥纸速度的关系
思考题
第三章 印刷压力
第一节 印刷压力的基本概念
一、印刷压力的作用
二、印刷压力的表示方法
三、印刷压力的来源
第二节 印刷包衬的变形
一、包衬的变形特点
二、印刷包衬的变形特点
三、印刷包衬的分类及特性
四、印刷包衬的选用原则
第三节 印刷压力的计算
一、理想弹性体的接触压力
二、印刷压力计算的经验方法
第四节 印刷压力的确定
一、印刷压力与油墨转移的关系
二、胶印印刷压力的确定
三、凹版印刷压力的确定
四、凸版印刷压力的确定
第五节 影响印刷压力的因素
一、印刷包衬对印刷压力的影响
二、承印材料的平滑度对印刷压力的影响
三、印刷速度对印刷压力的影响
四、产品的质量要求对印刷压力的影响
五、印刷品的数量对印刷压力的影响
六、其他有关因素对印刷压力的影响
思考题
第四章 平版印刷水墨平衡
第一节 水墨的传递与平印模式
一、油墨和水的传递过程
二、马丁·西维尔平印模式
第二节 水墨平衡理论
一、以相体积理论为基础的水墨平衡
二、以表面过剩自由能理论为基础的水墨平衡
三、以场理论为基础的水墨平衡
第三节 润湿液
一、润湿液的使用目的及性能要求
二、润湿液润湿性的提高
三、润湿液的种类
四、润湿液的主要性能参数
第四节 水墨平衡的控制
一、水分不当的弊病
二、润湿液用量的控制
三、水分大小的鉴别
第五节 润湿液的传输
一、润湿系统的基本组成
二、润湿液的传输方式
思考题
第五章 印刷工艺控制
第一节 油墨的叠印
一、油墨叠印率的测量
二、油墨的干式叠印
三、油墨的湿式叠印
第二节 印刷色序
一、印刷色序确定原则
二、平版胶印印刷色序
三、其他印刷工艺色序
第三节 印刷过程中的套准与控制
一、印刷品的套准误差
二、印刷过程中影响套准的因素
三、卷筒料印刷的张力控制与套准
第四节 印刷过程中的静电
一、带电的机理
二、印刷过程中静电的危害
三、消除印刷过程中静电的方法
思考题
第六章 数字印刷
第一节 静电照相数字印刷
一、静电照相成像基本原理
二、静电照相成像数字印刷机工作原理
三、几种典型静电照相成像数字印刷机
第二节 喷墨成像数字印刷
一、连续式喷墨成像数字印刷
二、按需喷墨成像数字印刷
第三节 其他成像方式数字印刷
一、磁记录成像技术
二、热敏成像技术
三、电凝聚成像
思考题
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二、照相凹版印刷油墨传递 照相凹版印刷机采用短墨路输墨系统,印刷时,将低黏度的油墨输送到印版的网穴之中,并利用刮刀将印版表面的油墨除去,网穴中的油墨在压力的作用下,转移到承印物表面。 (一)照相凹版印刷油墨传输系统 照相凹版印刷机的输墨系统由输墨装置和刮墨装置两部分组成。 1.照相凹版印刷油墨传输方式 照相凹版印刷油墨传输方式有直接供墨、间接供墨和循环供墨三种。 直接供墨方式是印版滚筒的1/3至1/4部分浸入墨槽中的油墨里,印版滚筒在旋转中表面被涂布上油墨,然后由刮墨刀刮去非图像空白部分的油墨,如图2—29(a)所示。这种输墨方式装置简单,是凹版印刷机普遍采用的输墨方式,但由于印版滚筒浸入墨槽中,油墨容易浸入印版包衬和印版的紧固件中,同时高速印刷时,印版上的油墨给刮墨刀很大压力,严重时会使其脱离印版表面,影响刮墨效果。 间接供墨方式是将墨斗辊浸在油墨中旋转,表面涂满油墨后,再将油墨传递给印版滚筒,同样也是由刮墨刀刮去非图像空白部分的油墨,如图2—29(b)所示。这种供墨方式供墨效果不太好,容易使印刷品色调受到影响。 上述两种供墨方式对油墨搅拌不均匀,影响印刷质量。 循环供墨方式是用油墨循环装置中的墨泵将储墨箱中油墨吸出,通过喷射口喷到墨槽中,从而使印版滚筒着墨,当墨槽中油墨超过一定量后,通过排墨口回到储墨箱,这个过程是循环进行的,如图2—29(c)所示。储墨箱中可以装有油墨黏度自动控制器,来保证在印刷过程中油墨黏度的稳定。这种供墨方式又称为喷射式供墨。由于是循环供墨系统,油墨被连续不断地搅动,油墨箱可以注入大量油墨,不会因中途加墨而影响印刷品色调变化,但输墨装置复杂。这种输墨方式特别适用于高速凹版印刷机。


编辑推荐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高校教材:印刷原理与工艺》是在长期教学实践积累的基础上编写完成的,是北京印刷学院印刷技术教学团队全体老师辛勤劳动的结晶。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印刷原理与工艺 PDF格式下载



本书名为《印刷原理与工艺》(主编魏先福),考虑到实际教学的需要,以及印刷工艺技术的宽泛性、复杂性,将重点放在印刷过程涉及的基础理论上,工艺技术方面只阐述了各种印刷方式的共通问题,如油墨叠印、印刷色序、套准控制、静电消除等常规而又不可回避的问题。全书共分为六章。 本书是在长期教学实践积累的基础上编写完成的,是北京印刷学院印刷技术教学团队全体老师辛勤劳动的结晶。目录第一章 印刷过程中的润湿 第一节 润湿基本理论 一、表面张力与表面自由能 二、液体在固体表面的润湿 三、接触角与润湿方程 第二节 印版的润湿 一、平显示全部信息


这是专业书, 对于学习印刷技术,应该大有帮助。这样的书应该多出。“多闻工艺精,严持诸禁戒”。


和老师要求的教材一样,很好!


质量真的很不错,内容也很详细充实


为了学习才买的书


送的很快,质量很好。


书不错 就是味道有点重。


还没有看,不过外观看起来不错 熟客啦··


送的很快,质量也很好。。。


书很新 很不错 送货也比较快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