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师生关系
2012-10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史金霞
322
229000
无
本书作者史金霞老师结合自己近20年的从教经历,对师生关系之“爱”、“理解”、“对话”、“尊重”及师生关系在社会关系中的意义做出了独到的解读:
“没有爱,便没有一切;但只有爱,是不够的。”
“记忆是理解的前提,只有保持记忆,才能做到理解学生。”
“对话的基本原则是信任,而其最终目的是促进师生双方的成长。”
“要做到尊重学生,首先要反省自身,学生不是活在我们想象中的影子。”
“对于学生的家庭问题,要适度协调,切不可随意干涉。”
“教育是开放的,教师、学校与社会应该整合。”
……
本书案例鲜活,见解深刻,不仅给你处理师生关系的良方妙药,还会给你推倒重建的勇气与信心,更能助你冲破各种阻碍,实现自我教育理想。
史金霞 江苏省苏州星海实验中学语文教师,高中部语文教研组长。河北省骨干教师,保定市名教师,苏州市学科带头人。
在语文教育依然在应试泥淖里纠结的当下,她的语文教学专著《不拘一格教语文》一经问世就博得一片喝彩。《新京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等先后做了专题报道,《中国新闻周刊》、《教育家》、《江苏教育》、《语文教学通讯》等杂志重点采写,新浪、搜狐等网站纷纷转载,各类媒体相继追踪报道。
她教学风格独特,张扬学生个性,培育一代新人,坚持在体制内寻求教育的突围,纵然现实尘土飞扬,教育立人的理想之光亦不灭。多次应邀到全国各省市举行讲座、主持沙龙、开设公开课、培训骨干教师。
第一章 爱在师生关系中的意义
没有爱,便没有一切
谁在示众
无法不感动
只有爱,还远远不够
爱成了控制的代名词
真正的爱源自于尊重
学会爱,建立有效联接
每一个你,都很重要
每一个时刻,都很重要
附录:海和鱼以及叶子
第二章 理解在师生关系中的意义
记忆:理解的前提
我的求学史:童年和少年
只有保持记忆,才能塑造自身,成就自己
了解:理解的延伸
我与我的老师
这样与学生谈“性”
误解:必须面对的难题
从几则日记说起
活在我们想象中的学生
附录:雪在这个世界歌唱
第三章 对话在师生关系中的意义
沟通:对话的第一块基石
先瓦解师生间的厚障壁
要克制“正义的火气”
信任:对话的基本原则
求助
投之以桃李
报之以琼浆
成长:对话的最终目的
以对话促进教师的成长——一篇关于我的作文
以对话促进学生的成长——我的一节谈心课
附录:同声相应的幸福,永远珍藏的感情
第四章 尊重在师生关系中的意义
反省:让尊重成为可能
拿什么,来管理孩子
用什么,来感动孩子
凭什么,来爱孩子
尊重:使师生自由平等
最严重的伤害
如此罪与罚
她不止是我的老师,更是我的朋
尊重:让师生彼此支撑
如此师生:我珍视它非同一般
目送:几则毕业寄语
附录:一封来信 一个演讲
第五章 作为社会关系之一种的师生关系
家庭在师生关系中的作用
一次与家长的通信
孩子,让我们慢慢来
失败教育,父母共谋
适度协调,切勿干涉
学校在师生关系中的作用
当教师面对投诉
最重要的一个原则是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社会在师生关系中的作用
他们为什么不愿当老师
是什么让他们丧失了尊严
张宁:一个教师辞职后的六年
你要告诉你的学生:我们尽量来做!我们必须得合作!
附录:每个孩子天天向前走去
后记 既然选择这条路,就要勇敢走下去
四、适度协调,切勿干涉 教师不是万能的,几乎所有学生的问题根源都来自于家庭。 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学校与社会,而家庭是每个人最初成长的温床。在家庭关系中,一个孩子所获得的最初的关爱、呵护或者打击、伤害,会深刻地影响这个孩子的性格与成长。在我们的教育中,有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忽视家庭教育,忽视孩子的童年,其后果是非常严重的。 作为一个孩子的母亲,我在读我的朋友、同是高中语文教师的蔡朝阳老师(网名阿啃1919)的著作《寻找有意义的教育》一书时,感慨万千。在此书第二辑“教育从孩子开始”中,蔡朝阳非常诚恳地记述了自己是如何从一个丁克主义者发生改变的,并用饱含深情的笔触讲述了自己和妻子准备生育一个孩子,并“用一生学做父母”的那些甜蜜的生活细节、成长过程。 我从自己亲身经验感受到,我们太多人,在还不具备做父母的学养时,便做了一个孩子的父母,给孩子带来了各种伤害。意识到之后,也只能学中做、做中学,不但过去的失误无法弥补,而且还不断出现新的过失。看到阿啃写他对妻子、孩子之爱以及对自己的反省,不禁自惭愧疚。 但是,正如我与阿啃兄交流所得:“我们都是不完美的,比病人好点,可贵的是,我们自身在多年挣扎之后,拥有了一定的理性。能够不断地发现自己的过失,并勇敢地去承认,努力地去改正。” 2008年一个初春的夜晚,女孩子北北来到了办公室。她环顾四周,欲言又止。我便知道这孩子有些特别的话,想对我一个人说。便与她一起,走出大办公室,漫步在校园的操场上。 交谈中,我更清楚地知道了她的家庭情况,因为,之前也略有所知。在她初二时,父母离异,父亲在苏州工作,另外组织了家庭,而母亲在苏州市辖区内一个小城,含辛茹苦,带着她。 因为各种原因,母亲始终无法消除对父亲的怨恨,每年的生活费、学费和保险费,母亲都不愿意跟父亲联系,而父亲,不知出于什么原因,也常常要等催促后才会按照离婚协议的要求缴纳。在这期间,北北就成为一个备受折磨的人。她一方面要不断地聆听母亲对父亲的怨恨,一方面又要一次又一次地在母亲的催促下,不情愿地向父亲催讨钱款,而有时候,父亲也会对她表示微微地不满,说为什么你每次找我都是要钱呢? 在跟我讲述这些时,北北的泪水始终不断,擦了又满,几度哽咽。我难过又心痛。一个还能保持水晶般纯粹的孩子,就这样,被成年人的褊狭、自私所折磨;一个十几岁的孩子,要承担父母双方的过失,而她的心中,却没有对父母的怨恨。她知道母亲辛苦劳作收入微薄,她不愿像个讨债鬼一样去次次追问父亲;她偷偷用自己攒下来的压岁钱,交钱上学,对母亲则说是父亲给的;她甚至还在假日出门旅游时,用自己的零花钱,为父亲刚刚出生的小女儿买了精美的礼物。而这,毫无例外的,便成了母亲责骂她没有良心、分不清远近亲疏的一个罪证。 我告诉她,要理解母亲,尽量不要跟母亲争吵,以免让母亲更伤心、更自卑、更孤独、更无助,关于母亲的工作,我会帮她来做;也要理解父亲,他不会不想承担养育女儿的责任,肯定是工作生活之累,使他疏忽掉一些时间节点,适时地提醒,并不是追讨逼迫,面对父亲的抱怨,也要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每年除了要钱,真的从来不给父亲一个问候?成年人有时候会长时间地纠缠在他们的恩怨中不能解脱,我们可以一起来帮助他们。 过了几天,北北的妈妈来给她送衣服,看到她,我便追了出去。找了个僻静的地方,两个女孩的妈妈,两个单身母亲,好好谈了谈。我设身处地,将心比心,请她发自内心地热爱自己,原谅他人;请她珍爱自己这个心地善良的、难得的好孩子;请她抛掉过去的恩怨,努力追求属于自己的新生活。当我跟她讲述那些为她所不知道的孩子的内疚、隐忍、努力、祈愿和痛苦的时候,我的眼泪止不住了,她也哽咽得说不出话来。 后来,大概到期中考试后,北北的妈妈来学校开家长会,我真是差点就认不出来了,她做了头发,穿着裙子,化了淡妆,整个人看上去年轻了好几岁。 再后来,北北告诉我,妈妈恋爱了,也快要结婚了。 再后来,北北又找过我,希望我能够跟她爸爸联系一下,谈谈她上大学的事情等,并给我留下了她爸爸的电话号码。但是,思忖再三,我没有跟她爸爸联系,这个事情,我觉得最好还是他们父女自己交流更为妥当。 再后来,高三下学期,18岁的成人仪式,北北的妈妈和爸爸都来参加。北北挽着父亲的手臂,走过成人门,站在另一边的,则是笑靥如花的母亲。虽然,他们都各自有了自己的家庭,但是,这个孩子,仍然是他们生命中的结晶,是他们两个人心头的爱。 如今,北北在苏州上大学,偶尔会去爸爸家,也经常给我讲起她那个可爱的小妹妹…… 作为教师,当你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如果意识到你的学生可能是因为家庭关系而发生了学习障碍、心理障碍或者情感障碍时,该怎么处理为好呢? 我曾经看到过一篇文章,讲的是一位教师记述他做学生工作时,了解到孩子的父母婚姻出了问题,便主动与其父母联系,解决他们的情感纠纷,力劝他们为了孩子不要离婚等。在文末,这位老师很自豪地说,教师是学生家庭的正当干涉者,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多少辛苦繁难也义不容辞。 在此,我不想探讨离异家庭是否就绝对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我只想谈谈教师是否具有干涉学生家庭的正当权力。 在我看来,意识到学生的问题与家庭有关,并不意味着教师就必须出手干涉其家庭。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任何一个家庭的关系,都是微妙、复杂、难于为外人道的,任何一个家庭也都是有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的。列夫·托尔斯泰所说的“幸福的家庭个个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是什么意思?我以为,这正是老托尔斯泰在感慨家庭关系之复杂深奥,他甚至以这种微妙的话语表示,没有哪一个家庭是幸福的。当然,绝对幸福的家庭也许是不存在的,而相对幸福美满的家庭,肯定还是有的。 基于对人的尊重,对每个人隐私的保护和同情,即使是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即使是以爱为名义,教师也不具备干涉孩子家庭的权利。我这样说,并不是主张教师不承担责任,并不是说即使教师意识到了学生的家庭中存在严重的问题,以至于影响到了孩子的成长(包括学习),也视而不见、置若罔闻。在“干涉”和“作为”之间,教师应该设置一个界限。这个界限,就是尊重。 那么,如果学生家长或者孩子主动向教师求助呢,教师是不是就可以放开手脚去做了呢?这时候,恰恰最需要教师谨言慎行。须知,家长求助,孩子未必知情;孩子求助,家长未必知情。当此之时,教师若在其中斡旋,必须要了解清楚具体情况,考虑当事人双方的真实感受,切勿大包大揽、言行无忌,伤害了他人自尊而不自知,还以为在治病救人。因为,家庭关系中蕴藏了每个人最细腻、最不愿意为人所知道的隐秘,一旦在没有任何防备的情况下被外人无情地揭开,其所造成的背叛感、羞耻感和疼痛感,往往是巨大而持久的伤害。稍一不慎,教师很可能欲益反损,非但不能解决原本的问题,还会制造更大的裂痕,甚至把自己也卷进他人的家庭漩涡中去。 秉持尊重的原则,无论是面对孩子还是家长,教师都应该讲究工作的技巧,注意方式方法,适可而止,过犹不及。 比如,采取换位思考的方式,唤醒家长的同理心、历史感,让他们能够充分地理解孩子,尊重孩子。 比如,认真倾听孩子的心声,做一个好的听众,给孩子情感上的支持、心理上的安全感,让他们将在家庭中受到的伤害,在学校教育中得到弥补,并且引导孩子逐渐具备理性的精神,勇于质疑思考,从而让他们获得正视自己成长环境的勇气和力量,即使不能改变持续犯错的父母,仍然可以改变仍在生长变化的自己。 ……
史金霞老师:我想说,当我觉得这个世界似乎没有了爱与同情的时候,是你的出现,让我感受到了那种发自心底的温暖和希望…… ——作者学生、现就读于世界联合书院哥斯达黎加分院 张徐楠 那些个性鲜活的学生,那些成长中的遭际,无不用青春的名义,向世界宣扬着生命的价值和力量。《重建师生关系》,重建的,是蓬勃生长的生命态势;高举的,是确立人的意义的旗帜。 ——江苏省仪征中学语文教师 刘祥 作为一线教师,我痛切地感到,重建功利意识、权力关系笼罩下的师生关系已经刻不容缓,但环顾四周,我们仍然被习惯的套话、空话包围,我们仍然习惯在抱怨、自怜中等待。因此,史金霞老师的《重建师生关系》一书,意义非凡。 ——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双语学校语文教师 樊阳 我们很可能忽视了师生关系之于教育立人、教育立心的人本意义,更可能意识不到它的重建是对教育根基的重建,是教育的自我救赎。从这个意义上讲,史金霞老师的《重建师生关系》一书中,那些鲜活的案例与深远的见地,是散发着露水与青草气息的教育生态,是一朵一朵思想的云。 ——教育学博士、《湖南教育》编审、为先在线网总监 黄耀红 上帝赋予了每个孩子特别的智慧。做老师的,不应该遮蔽或者扼杀孩子的智慧,而应该帮助孩子认识自己,认识那一份与生俱来的禀赋。我承认,我是读了史金霞老师的书之后,才如此思考师生关系这个问题的。 ——著名诗人、财经作家、独立书评人 苏小和
无
山东一个网友的QQ留言:“我们6号起放假,这几天一直在放纵自己,看电视、游戏、睡觉,不过还是又看了一遍你的《重建师生关系》,今天早晨看完了最后的文字,还是有醍醐灌顶的感觉,虽然读了好几遍,但是一些文字还是有刚接触的感觉.你的《不拘一格教语文》粗略的看了一遍,现在仔细的看看,希望会有更多的收获。不过,从我读过的感受来看,我觉得《重建师生关系》更深刻一些。”回复如下:“谢谢您的阅读。这两本书,本来就是一个体系的,《不拘一格教语文》主要谈语文教学,有很多东西,在编辑的时候,忍痛割舍。而被割舍的部分,在《重建师生关系》中,基本上都呈现了出来,因为这本书是主要谈教育的,可以更自由更全面地书写。 ”《重建师生关系》与《不拘一格教语文》是姊妹书,合起来阅读,可以完整地了解作者在教育教学上的努力与思考,发现与追寻。继《不拘一格教语文》入选2012年全国教师暑期阅读推荐书目之后,《重建师生关系》再次入选2013年全国教师暑期阅读推荐书目。《不拘一格教语文》一书,先后入选中国教育新闻网 2012年“影响教师的100本书”、中国教育报2012年度教师喜爱的100本书、《教育时报》2012值得回味的29本书。《重建师生关系》一书,入选《新京报》2012年年度教育好书评选TOP10.衷心感谢所有读者,希望我们一起为中国的教育努力!
重建师生关系(万千教育)
很好的一本书,老师、学生都值得一看。师生关系好了,教学才能顺利进行
买了好久了,才有时间来评论。内容不错,真实的写出了史老师在重建师生关系上的努力。
现在的师生关系真的需要重新定位,这本书给了我很好的角度
读一读还是不错的,师生关系要纯净化。
身处体制内的教师,如何去获得事业成就感,这本书能给我们很多启发。看完后免不了一阵激动~其实我还做的远远不够。
老师的书,自然要顶。中间那么多生活的痕迹,看着看着就会想起曾经的生活,这记忆的链接,已经足够让人珍惜了,又是老师熟悉的风格,看着更加地温暖,我们都是老师理想的实践者
这本书从买来我开始看,爱不释手,一口气看了几天,终于看完了。对于教师非常有价值,极力推荐。
非常好的书,老师都应该都一下
毫不犹豫买了这本书。注重孩子意志、情感和思维的全面发展,并关注每个儿童的个体差异,以一种极富艺术性的方式帮助孩子与这个世界建立深刻的联系。它内在的精神与中国自古以来道法自然、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的优秀传统不谋而合。
冲着这本书,要去中学当老师。
这本书写得真好,是作者用心之作,可能到了一定境界才能体悟,我觉得很有同感。
还没来得及细看,应该很有启发性吧
一本让大多数老师惭愧的好书。
很好的一本书,能学到一些东西
书本纸质感觉很不错
让我更心平气和,让我思考,大道理少,实践真知多。
我是不会告诉你们我第一个收到而且现在已经读了一小半了。真是一本好书。
不是做教育的,只是一名家长,但还是很有启发.
重建师生关系的提法非常新颖,案例非常典型,佩服作者收集材料的能力,但令我失望的是里面的很多案例和《不拘一格教语文》中的案例是重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