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世界油田图集.下册

李国玉 石油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0-1  

出版社:

石油工业出版社  

作者:

李国玉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世界油田图集(下册)》主要阐述了资源状况新认识、对世界石油工业发展总规律的评论、世界石油产量与储量的变化趋势、世界原油生产的供需关系、油田开发分析等问题。

作者简介

李国玉(1930~),生于甘肃省皋兰县(现兰州市),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咨询中心教授级高工,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著有《中国石油地质》等。

书籍目录

前言 怍者述怀 怍者简介 序言1(中英文) 序言2 序言3 序言4 图例 1.世界主要油气区分布图 2.欧亚含油气区分布图 独联体(前苏联) 3.独联体(前苏联)含油气盆地分布图 4.俄罗斯伏尔加乌拉尔含油气盆地图 5.阿尔兰油田(俄罗斯) 6.巴夫雷油田(俄罗斯) 7.曼恰洛夫油田(俄罗斯) 8.罗马什金诺油田(俄罗斯) 9.杜玛兹油田(俄罗斯) 10.什卡波夫油田(俄罗斯) 11.俄罗斯西西伯利亚含油气盆地图 12.上塔儿油田(俄罗斯) 13.马尔特米亚—切切列夫油田(俄罗斯) 14.卡拉比温油田(俄罗斯) 15.萨马特罗尔油田(俄罗斯) 16.塔林油田(俄罗斯) 17.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含油气盆地图 18.上维柳伊油田(俄罗斯) 19.上乔油田(俄罗斯) 20.杜里斯明油田(俄罗斯) 21.伊列里亚赫油气田(俄罗斯) 22.科维克金凝析油气田(俄罗斯) 23.库尤塔油气田(俄罗斯) 24.马尔科夫油田(俄罗斯) 25.中鲍图奥宾油气田(俄罗斯) 26.塔斯—尤利雅赫油田(俄罗斯) 27.雅拉克金油田(俄罗斯) 28.奥哈油田(俄罗斯) 29.乌兹洛夫油田(俄罗斯) 30.卡拉布拉克—阿恰鲁基油田(俄罗斯) 31.比特科夫凝析气田(乌克兰) 32.鲍里斯拉夫油田(乌克兰) 33.北多林纳油田(马克兰) 34.穆拉德汉油田(阿塞拜疆) 35.砂海油田(阿塞拜疆) 36.肯基雅克油田(哈萨克斯坦) 37.奥伊马沙油田(哈萨克斯坦) 38.田吉兹油田(哈萨克斯坦) 39.乌津油田(哈萨克斯坦) 40.北索赫油田(乌兹别克) 41.戈格兰达格油气田(土库曼) 欧 洲 42.巴伦梯油田(法国) 43.卡佐油田(法国) 44.乔治斯道尔夫油田(德国) 45.蒙特罗斯油田(英国) 46.斯克约尔得油田(丹麦) 47.维德列油田(罗马尼亚) 48.苏甫拉库油田(罗马尼亚) 49.科尔比—玛利油田(罗马尼亚) 50.莫伊涅什蒂油田(罗马尼亚) 亚 洲 51.哈夫特·凯尔油田(伊朗) 52.加奇萨兰油田(伊朗) 53.加瓦尔油田(沙特阿拉伯) 54.布尔干油田(科威特) 55.阿瓦利油田(巴林) 56.米纳斯油田(印度尼西亚) 57.汉迪尔油田(印度尼西亚) 北美洲 58.北美洲含油气区分布图 59.美国含油气盆地分布图 60.因格勒伍德油田(美国) 61.包索克雷克油田(美国) 62.里奥布拉瓦油田(美国) 63.文图腊油田(美国) 64.西科约特油田(美国) 65.威明顿油田(美国) 66.库帕鲁克河油田(美国) 67.麦阿瑟河油田(美国) 68.中地滩油田(美国) 69.普鲁德霍湾油田(美国) 70.斯旺逊河油田(美国) 71.钟溪油田(美国) 72.俄勒冈池塘油田(美国) 73.苏塞克斯油田(美国) 74.托奇莱特油田(美国) 75.布里杰湖油田(美国) 76.明溪油气田(美国) 77.赫维特油田(美国) 78.俄克拉荷马城油田(美国) 79.肖列姆阿列切姆油田(美国) 80.西爱文油田(美国) 81.布鲁安油田(美国) 82.康罗油田(美国) 83.东德克萨斯油田(美国) 84.贾麦松·斯特诺文油田(美国) 85.弗兰德斯伍德油田(美国) 86.明斯油田(美国) 87.北诺科纳油田(美国) 88.西谢米诺勒油田(美国) 89.斯普拉柏雷油田(美国) 90.俄尔弗卡姆油田(美国) 91.韦森油田(美国) 92.小溪油田(美国) 93.阿萨巴斯卡油砂区(加拿大) 94.冷湖油砂区(加拿大) 95.米里干·克里克油田(加拿大) 96.和平河重油区(加拿大) 97.帕宾那油田(加拿大) 98.温赖特油田(加拿大) 99.瓦巴斯卡重油区(加拿大) 南美洲 100.南美含油气区分布图 101.圣安德列斯油田(墨西哥) 1O2.波斯肯油田(委内瑞拉) 1O3.奥里诺科重油带(委内瑞拉) 1O4.玻里瓦尔油田(委内瑞拉) 1O5.卡诺利蒙油田(哥伦比亚) 非 洲 106.非洲含油气区分布图 1O7.奥季拉—纳福拉油田(利比亚) 108.布阿提兹尔油田(利比亚) 109.札尔泽坦油田(阿尔及利亚) 110.哈西·迈萨乌德油田(阿尔及利亚) 澳 洲 111.澳洲大洋洲含油气区分布图 112.巴罗岛油田(澳大利亚) 113.弗朗德尔油田(澳大利亚) 参考文献 附录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俄罗斯石油工业正处在一个复杂的发展阶段。1988年以前,是前苏联主要是俄罗斯石油工业的全盛刚代,1950年全苏联原油产量只有38×106t,而到1988年则达到6.24×10st。自1989年开始,俄罗斯原油产量逐年下降,1993年下降到3.57×108t(1988年产油5.68×108t)。发生这种状况的原因有两点。第一个原因是储量的品位显著变差,现在探明未动用储量的70 %属于难开采储量,单井日产只有5~10t。第二个原因是经济体制的转变,石油工业投资急剧减少,不仅新油气田的勘探处于停顿状况,而且油田开发缺乏维护和设备,停产油井达3万多口。 此外,主要产油区含水率上升很快。1976年原油含水平均值为50%,而到1993年已达到80%。近年来,大批生产井停产,大批注水井停注,油田开发关系统遭到破坏,原因是毫无节制的随意停产和停注。在这种不按科学办事的情况下,有些油田停止注水后,不能对油层保持压力增加动力;而在有些油田上由于油井停产,无法控制油层水淹状况,从而油层采出程度降低。大部分剩余储量处于死油区,不能进行开发,理所当然,其后果是原油产量下降,可采储量减少。 认真分析俄罗斯油田开发历史,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可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4~1945年):这一时期最主要的特点是伏尔加乌拉尔大油气区投入开发,先后有一批巨型油田投产,而且这批油田均为高产油田。这批油田投产的顺序是1944年杜玛兹油田,1948年罗马什金诺油田,1952年穆汉诺沃油田,1955年什卡波沃油田,1956年巴甫雷油田,1957年邦立什油田,1958年阿尔兰和叶尔赫夫油田,1968年库列绍夫油田等。一共8个大油田先后投产,都采用了边外注水和边内切割注水的开发方法。这个时期的突出特点是产油增长速度非常快,1950年产油38×106t,1965年已达到2.43×108t。与此相适应,注水量增加也非常快,1950年注水量为9×10 6m3,1965年已增加到3.29×108m3。原油含水却下降了下来,1950年为66%,1965年下降为38.6%。 大规模注水,使得井网有可能变稀很多。原先20ha/井,后来变为56ha/井。主要的布井原则是在两排切翻注水井之间,布置5~7排生产井。后来,苏联人认为这个时期是石油工业发展的黄金时代,原油成本只有良3~3卢布/t。但是应该说,当时对注水方法的效果说得太过头了,第一批油田的开发设计已暴露出了以下不足之处。 ①将若干层合并为一层,计算中认为以后可以用一套设备同时分采若干层,这一点没有行得通。 ②利用纯油区的油井开采宽度很大的油水过渡带的设想证实是办不到的。 ③起初的开发方案中提出,油田中某些含油区块的中心部位的油藏暂不开发,而在其周围的含油区块中加密井网开采。实践证明,这样的开发方案是不现实的,特别是油层为带状非均质的情况下。 ④认为自喷采油是主要的开采方法,对机械采油的作用估计不足,最后导致开采含水原油时的种种困难。 ⑤对稀井网的作用(40~72ha/井)评价过高。 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在油田开发的理论和实践中都克服了上述五个方面的缺点与不足。 第二阶段(1966~1980年):这个阶段的显著特点仍和第一个阶段一样,原油产量大幅度增长。不仅伏尔加乌拉尔油区大量钻开发井开采,而且西西伯利亚大油气区投入开发。从1964年开始,一批巨型油田投产,以1964年到1973年先后有10个新油田投入开发。这就是1964年米吉昂油田、乌斯特-巴雷克油田、三湖油田、西苏尔古特油田,1965年瓦金油田、1967年普拉甫金油田,1969年萨马特洛尔油田,1970年马蒙托夫油臣,1973年费德罗夫油田、阿甘油田等等。


编辑推荐

《世界油田图集(下)》是由石油工业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世界油田图集.下册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